【天真的人和经验的人:我的202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感受】
【天真的人和经验的人:我的202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感受】
我第一次去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是2016年,在此后每年,只要开办或者我刚好有时间,都会去看展。这个展览因为规模巨大,同时聚焦我喜欢的现代艺术,已经成了每年只要有空就必会去的艺术节。2025年即今年的展,我参观时有一点规划失误——因为恰好最近忙累,去之前没规划内心想法,我看得极细:6小时足足拍摄了1600张照片,在一楼展厅看了4小时,导致3楼展厅的时间不足,最终3楼中间部分没有看完。因此我汲取两个经验:一,只拍摄印象极深、自己愿为之写作的艺术品,照片不应超过800张;二,调整状态,尽量选择不太累的时候去看。我不做傲慢的人,我用自己做主语——自己没有规划好的事,不能狂妄的表述为他人或展览的问题。
因为这次规划问题,也有运气的缘故,这次体验没有遇到2023年、2024年那样的惊艳。还有个感受:这次愿意给“单独艺术家”专门的、庞大规模的展位的画廊,似乎印象中没有上两年多。前两年巴塞尔我都心中有一个“自己的MVP”艺术家,2023年属于傅饶;2024年属于的Ziad Dalloul;另外2023年的Chuang Che我的印象极深。2024年也有一些非常动心思的策展,比如席德进的展位。当时画廊花了很大功夫,在有限的空间里,真正比较系统的拿出来艺术家的大作,足以形成标高和代表。但今年这样做的画廊相对更有限。我的推测是成名艺术家的作品早早被预定,也形成一定的收藏群体,画廊拿到巴塞尔的存货有限,也更希望拓展市场“以老带新”。不大精确但不失意义的描述,是对一部分来说,巴塞尔有点“只见新人笑”的意味。像运动员有一刹那的惊艳年华,再往后的熟人,更像是情怀的认领。
另一个感受是:连年参观巴塞尔,其实很多画廊和作者已经相当熟悉。甚至五米之外,不看标题只看朦胧影像,就知道哪个画廊又带了哪个作者,几乎成模板。非常成功的Helen Marten每年都来一幅2米高的作品,但我觉得今年这幅比往年更好。Isabella Ducrot在2023年展出几张薄纸小作品,然后她在巴塞尔的画逐年变大,今年是五福纺织品拼接大作品,感叹90多岁的艺术家每天都在进步。土耳其艺术家Azade Köker、美国的Loie Hollowell、肯尼亚的Kaloki Nyamai、英国的Tom Anholt拿了和去年几乎完全类似的作品,但我认为去年拿出的作品更震撼,或展出更系统。至于某不提名字的越南裔艺术家和印尼裔艺术家,尤其是后者,我想的是:画廊连续两年在巴塞尔拿出了一模一样的作品吗?尊重他人的做法,这是他人自由。但我犹如在收到的简历上看到有人把同一个经历一模一样的复写了两遍。
但我依然秉持这样的想法:所有经历都珍惜,尤其是信息密集、丰富浩瀚的事物,其美与丰富值得挖掘。我的另一个信念:人在一个事物中得到什么,不仅取决于外界,也取决于内心——丰富的人总能深入挖掘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抛开2023、2024我极其热爱的两届带来的对比,2025巴塞尔的带给我的私人体验依然很大。我热爱印度艺术和东南亚艺术,这次遇到的印度画廊,每次都很认真的看——尽管在热闹的展会中,印度画廊甚至有点门可罗雀,我依然非常喜欢。我看到用铜板和综合材料表现出的印度家族历史、土地建筑,这令我沉迷。TARQ画廊令我印象深刻,我喜欢Saju Kunhan关于家乡与家族的史诗。印度教的风格影响在印度之外,巴厘岛的绘画风格也影响一些亚洲艺术家,他们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不再像往常很多人做的那样,用“西方的技法表达东方的题材”,而是真的用“东方的技法”进行现代话的创作。Budi Agung Kuswara是另一个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艺术家,在我写完上述文字写到这里时,我才搜索了她的资料,出生地果然和我的感受一致——Bali. 这种内心感受完全被客观事实所的认领的印证,是欣赏者对创作者的理解和内心相同。因为如此,我大胆的表达自己想法,使得很多作品的感想带给我的东西,远远延展到作品之外。
还有很多感受,我不在文章中写完。我开始着手像每年那样,做我的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文档。我借此打算重新整理2023和2024两年的文档。我做成PPT,自己设计和欣赏,成为独特的记忆体验。有人说“不教一日闲过”,我相信“不教任何珍贵记忆闲过”。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当你挖掘、深入、理解、凝视、敞开心扉、不被约束的表达想法,至此,艺术终于完成了和欣赏者真正意义上的共鸣,甚至再创造。
我的另一个感想,则借助William Blake的诗集,“天真与经验”。布莱克认为世界终归属于“天真”。丹纳在《艺术哲学》则说,艺术家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大胆的时期,那个时期,人极热情,心思繁复,大胆表达,是世界的探索者;另一个是衰退期,是墨守成规的时期,他们靠着自己的影子在过活。艺术家是否如此,我不确定。但我觉得,99%的人必定如此。甚至无需更长时间追踪,连看三年巴塞尔,艺术家的模式、画廊的模式,至少一半都相当显著。艺术如人生啊。“模式”首先是个好东西,因为艺术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或许是心理的、或许是技法的、或许是表达方式的、或许是题材的。“模式”是个快车道,让人迅速获得知名度、得到标识和认可,犹如人脑的“最小耗能”和生理的“肌肉记忆”。但是后来,衰退的艺术家,模式大于内容,外向探索让位于内在重复,生命消耗。这是为何艺术家永远需要突破、需要找到新的自己。人呢?普通人不是艺术式的生活。普通人早早的过上了模仿式的一生。活着,是从模仿的范式中解脱出来,打破,始终有鲜活的空气和热血。
天真。William Black用的词是Innocence。它的意象丰富,不仅代表“天真、无辜”,还代表“无罪、清白”。人生来无罪,也生来清白。是什么把“罪”加在人的身上,植入人的内心和脑中呢?人又何时觉得自己有罪,开始自我审视、开始关注无聊琐屑的、无意识的模仿者发出的轻浮声呢?“罪”是人生命里没有的,但是却是被人类社会加上去的。人被植入“罪”,却意识不到它,忘掉了干扰和侵害,把无意义的东西和珍贵的东西混为一谈,最终让自己的体验、热情、生命力遁入虚空之中。世界制造了罪的系统给予无辜的人。艺术用这种体验令人感到惊讶、然后蓦然惊醒。这是艺术的意义之一,虽非全部,但已经是给世人的慈爱和温柔。所以我认为世上最温柔的事物,就是科学和艺术。前者是最好的外向秩序,后者是最好的内里探索。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珍贵的体验一生,被启迪亦启发他人。
董董Mercurio Mar 30 2025

© 本文版权归 董董Mercuri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董董Mercuri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另类“静默”和局部突围】 (2人喜欢)
- 【看山中点点桃花般的迷雾】 (6人喜欢)
- 【云彩上的大提琴家】 (4人喜欢)
- 【草台公式与越南往事】 (5人喜欢)
- 2024美国大选管理复盘:偏见、真实不足、注定的框架和逻辑造成的结果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