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疗愈体验(1):关于临在
当我学习了那么多关于“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生活”的知识后,才发现对于我来说,愿意、或者说“能够 ” Present临在,也即存在于这里,才是第一步。我花了很多年在这个领域挣扎和努力,直到最近才感到了那种比较有把握的甜蜜,因此将之分享出来,希望借我之手传达给需要的朋友。虽然这只是我个人一些片面的经验,它当然并不完整或完全,但仍然希望它能去到合适的地方,希望我们都能清醒、清晰地存在,并追随自己的心生活。
一.临在present 1.什么是临在present? 对于我来说,临在present是使我的心智、情绪和觉受都存在于此地,而非其它的时间(过去、未来)、或者空间(电影、手机、昏睡。。。)。或者简单来说,而非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曾在毫无觉知中完成了锁门的动作,却在事后完全不记得是否有稳妥地把门锁好,或者走在街上还沉浸于手机和短视频的世界中,意识中只有最小的一部分帮我们完成了对交通和生命安全的关注。但我所体会到最深的游魂状态,是可以用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的。我记得他曾经至少有2次在不同的小说中提到过这种状态,具体书名不记得了,人物也不是主角,好像都是女性,情节大概就是这位女士持续地睡觉,一直在睡觉,可能有起来吃过东西之类,但是家人都没见到。在某一年,我突然明白了这个状态,以我的理解,那就是灵魂在以最后的方式挽救自己,因为它不能死去,但又不能活着,于是它以昏迷的方式来存活自己的肉体,实在是最后的一点努力。 而为什么“存在于这里 ” 是对于我来说的第一步,是因为所有关于正向改善自己的意图和行为,都必须以我愿意在这里、能够在这里为前提,否则就只是一种万分倾向于昏迷的身体,甚至主动亲近黑暗,陷入昏迷。 2.为什么要present存在于此地? ①为了享受活着。 否则生命就是一种折磨,机械性重复,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生命在了知其被辜负中一点点枯萎。活着却不能生动地感到活着,行尸走肉一般浑浑噩噩,既不能离开,也不能存在于此。只有当我们把自己完全地带回这里,我们才是鲜明地活着,能听得到声音,看得见景象,闻得到花香,尝得到味道,情绪和心智都完全生动地待时而动,一切都那么深刻而奥妙,不虚此行。 ②只有通过“在”这里,我们才能改进和改善。 我们的生命都有很多的挑战,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属于自己的议题需要转化。如果面对我们的生命,而我们自己却不在场,那么其中的需要我们面对和学习的部分便不会自动改变。当我们否认、逃避、拖延了我们的问题,它不会消失,甚至可能以另一种面貌来到我们身边。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尽管有时“消极”似乎也有效,就像是我们可能睡一觉起来会感觉不同,或者人们所谓“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的确在有些情况下,等待是一种最优的解法,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学习臣服和信任的时候。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不属于此,我们需要智慧去仔细分辨。但总的来说,最终我们都需要清晰的意识去做一个决断,需要我们的心智、情绪和觉受去完成跃迁和改变。 ③只有通过“在”这里,我们才能尽情地创造。 当我们只有部分存在于这里,我们也只是在部分地创造。而我们想要完全地创造,想要获得那种自由而又容易的感觉,那种生命实现了的深度满足,就需要把我们全部的智慧、才思、热情、灵感和爱带到这里,全心全意地存在、投入,所谓“心流flow”的状态。当临在时,我们不会瞻前顾后,不会在意自己的表现,不会有争风吃醋的意图。。。我们只是做,好像一切都静了下来,而那其中自然散发的美与光辉会真诚地吸引到别人。 3.为什么不能present存在于此地? 在我的经验中,可能的原因有(不完全举例): ①身体持续的病痛。 肉体的不适和痛苦可能是一个如影随形的杀手。有时它可能把我们完全带走,使我们无法思考,无法决断,无法为自己去做出任何有益的改变。 ②痛苦的负面信念和情绪。 当我们整个人被占满了,可以说是沉没于负面的信念和情绪中——它往往代表着过去——我们便没有剩余的空间去连接和体会美好的那部分,也无法临在。 ③创伤导致的部分能量不在此处。 关于创伤所造成的PTSD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我们民间的传统中也有很多关于小儿受到惊吓而需要收回魂魄的传说。各种类型的创伤都有可能导致我们不能存在于此处。 ④各种上瘾症(包括但不限于药物上瘾)导致的意识遗失昏迷在别处。 上瘾症有很多种类型,有关于物质的(酒、烟、毒等等),也有关于行为的(借债、性、打游戏等等),还有关于关系的( 互相依赖的有害关系等等),不一而足。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无伤大雅的行为,而往往是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拖累的。如果我们常看西方影视剧,往往会看到著名的匿名戒酒会的十二步戒酒法,只不过影视剧的视角往往对主角落于此境地带有一种调侃,那大概就是十二步戒酒法中的最难踏出的第一步“承认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的反映吧。 ⑤习惯性地以放任意识流浪的方式来休息恢复。 如果我们习惯了不在这里,习惯了在很累的时候通过意识的流浪中来恢复自己,那么这种习惯也可能让我们更多地魂游于外。 ⑥面对和处理现实的意志、情绪、支持、工具、经验不足。 有时去清醒地存在的能力不足,也会使我们难以清醒地存在 。我们要清楚地临在,是需要精力、条件、知识、甚至是成功的经验的。 比如支持的环境,它有时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说内因是最重要的,一切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决定,但好的环境有时也是我们敢于面对、能够面对的不可或缺条件。试想如果在我们刚刚提起勇气,得到的却是不被理解、质疑、评价,或者仅仅是对于彼此可能都还不了解的部分无法给出空间而仓促地给出了定论,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而友善、有爱、抱持、带着智慧和清晰度的环境,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敢于表达、敢于试错、容易孵化的温床。 ⑦需要更加灵敏的觉知力。 觉知的慧力和定力,能让我们在刺激和风暴中不至于丧失自我。越是对我们艰难、日久年深、密切重大的议题,需要的觉知就更多。 4.怎样更多地present存在于此地? 我将之分为三组,前2种主要作用稳定(不至于被风暴带走),中间4种是释放(消解黑暗),后3种主要是增长(强化临在与连接)。但三者之间界限可以并不明晰,稳定可能也会释放,释放也可以是增长,增长中可能还有释放。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更有连接的方式,需要找到自己的路(不完全举例): ①意识到自己的负面的信念和情绪只是万千种视角中之一。 这是我发现往往最有效的一种路径,也许是因为它直接从意识的层面来解决。它虽然不负责解决问题,但它能迅速把我们带回中立,就像小船不被风暴控制而回到船长的手心。 那也就是当我们被负面的信念和情绪占满的时候,虽然自己此时认为这种看法和感受是无疑真实的绝对真相,但如果我们记起——我的这种观点和感受只是我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特定面貌,而这世上面对同样的情形不同的人可能有千万种不同的反应,以此证明我的这种特定反应也只是虚幻不实的,在我改变后,我可能完全不会再如此看待——如此,我们也许能够迅速不再把我们的特定反应视为实有,也保留了开放、变化的可能。 佛法说空,我们的觉受、情绪、认知、乃至固执认为有我、乃至无数的故事都是空的,变化不定,虚幻不实。 ②从智识的层面去探寻和了解自己的问题。 有时候仅仅只是“知道”对于我们来说也很重要。通过阅读、分享、甚至观影,也许我们可能了解到我们的某些状况在专业上的说法,或者看到相似或接近的描述。“太阳底下无新事 ” ,有时候知道自己的问题大致属于那个区域、大致接近哪个术语,这种意识上的清明也会带来很大的了然与安定。甚至当我们找不到有任何人描述过我们的感受、谈论过我们的人生的时候,也许我们仍然可以带着这样一份自觉,想着终有一天我们也能为自己做那个总结发言人,也是一份意识上的贡献。 ③运动。 无论我们是否只认同身体的物理层面而对其情绪性、精神性保持怀疑,只要运动,它本身就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氧气和物质分泌转换,也必然能造成更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④散步。 它是一种最轻的运动,但不会那么艰难,那么难以坚持,但仍然可能会有效。就像西方热闹舞会的某些情节,“i need some air”,需要出去透透气,也许还意味着稍微与人群和问题抱持一点距离,从别的事物上转移一下注意力获得一些新的东西。 ⑤到自然中做能量交换。 对于热爱和特别能够感受到自然的人群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更新和充能方式。 ⑥ 其它各种释放。 包括情绪释放、哭泣、倾诉、参加疗愈性活动、寻找专业人士支持、绘画音乐舞蹈或戏剧等艺术治疗等等。只要带着意图,可能很多行为都能够获得释放,甚至只是旅行、只是喝茶、只是玩耍。 ⑦书写。 不需要像文豪一样书写,只需要连接到自己。有些人对这种方式特别有感觉,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是那种只有写出来才知道的人。确实,有些时候我们的一些感受和智慧,在提笔之前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⑧静心。 连接自己。有时候我们会用忙碌、停不下来的事来避免与自己真正的感受连接。 ⑨追随自己的热情。 滋养自己的内在。有意识地去这样做。
© 本文版权归 jessiesto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