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36-21
1.
今日工作量超标,本准备回来继续肝,想想作罢,随便写点什么还放松一点。
很想写关于“如何生活”的内容,回味自己觉得也没资格写这种“指南”。最近发现周围人的压力巨大,不问不知道,一问好几个都在吃药。有人乐天派,但似乎也不是真乐天,不是屁股后面有十万字的论文没动、就是裁员降薪的。最近微信公众号经常给我推关于职场压力、心理健康、情感人格的内容,刷个新闻看也到处是“人格心理导图”之类的内容,曾经会点开个别看看,现在已经学会绕道了。看看科技和学术文章还让坑蹲的更舒心。
实在憋不住想吐槽(批判),不管MBTI、还是依恋风格、DISC分类、各种人格大杂烩,微信公众号也好豆瓣也好像蝗虫一样天天推这些玩意儿,看到一条网友回复:“看完好像地球是个精神病院,人人都是精神病”。看过无数本来正常的人,自从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格以后开始对自己的某些特质究极强化。因为知道自己是个J人了喝酒喝到昏天暗地也要去厨房把计划中的盘子洗了;知道自己是个安全型似乎婚姻就稳了;知道自己是个焦虑型就觉得自己好像对亲密就过度依赖。
人,就应该对工作和生活做好适当的规划;在喝了大酒快昏迷的时候就不要去洗那些根本洗不干净的盘子;再安全型的人格碰到经济问题和家庭关系上的失衡照样破裂;焦虑型人格焦虑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焦虑的亲密关系,而对亲密关系是否依赖完全是人独立性的体现;面对拖延邋遢的自己就需要一定的强迫行为来提高自律;自卑时需要想想自己的优点来提升自信。处理不好生活的人总觉得做规划的人是完美主义,安全型与否甚至无法指导婚姻,焦虑人人皆有,拖沓懒散的人看他人似乎都是强迫症。定义“缺点”前预先需要界定下“正常”,而“缺点”亦不是“障碍”,不要让“缺点”成为“障碍”。 人格作者的目的一般都是为心理治疗提供参考框架,帮助个体识别、反思和调整。识别后的目标是调适,而不是强化。以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对依恋理论的研究的为例,初衷是建立分类模型和为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提供指导。
安斯沃斯在与鲍尔比合作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人格分类方式, 以下是她的一段经典论述:
“Attachment is not only a bond; it is a regulation system for emotions.”( “依恋不仅是情感的纽带,它还是一种情绪调节系统。” ) ——Mary Ainsworth
按照五大人格分类:试问谁没有外向、神经质、开放、宜人和尽责的时候?按照依恋风格分类,谁没有安全、回避、焦虑、混乱的时候。不注重社交、保持乐观的人能做好影响他人吗?不注重细节、规则和精确怎么能做到稳定地产出?如果一个J人有49%的P和51%的J这种人该怎么划分,薛定谔的J?实际情况中的每个人就是各种复杂的情绪构成,做到自我认识的关键在于调整到合适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心理学建立的初衷之一。这里又引用两句心理学奠基人的名言:
“The curious paradox is that when I accept myself just as I am, then I can change.”( “奇怪的悖论是,当我接纳自己完全的样子时,我才会改变。” ) ——Carl Rogers
“Being entirely honest with oneself is a good exercise.”( “完全诚实地对待自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 ) ——Sigmund Freud
况且,理论也会过时的。在社会矛盾加剧与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如何快速诚实认知自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保持内心平和是关键方式。这既避免了被“标签化”,也避免了心理学诊疗方式被滥用,尽管我理解许多微信公众号的初衷,当发现自己具有巨大的心理问题或人格倾向时,如果无法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调整来避免过度依赖或过度认同某种人格类型时,应当及时获取专业的心理商榷、甚至药物治疗,也是避免极端化的方法。这是人类“内心深层期待”与“性格特点的矛盾”,亦是“回归自我”的方式之一,这种态度将指我们如何度过平和满足的一生。它不是定义“你”是谁,而是帮助“你”成就真正想成就的事。
2.
昨天微信公众号“人物”推了一个关于“主体性”的文章,我仔细看完了文中每一位女性的来信,存在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A:35岁以上的女性,身为大厂打工人,在长期的自我压迫和外部期待下失去了自我主体性。通过一次病痛(甲状腺癌体检)重新认识自我,摆脱了对外界评价的依赖,逐渐恢复了内心的力量感,学会不再为他人期待而生活。
B:一个曾经按照父母期待的轨迹生活的女性,经过几年的职业变化后,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挣脱了被外界定义的束缚,但依然在迷茫中寻找自我,思考“为自己而活”是否真的是自私。她的自我探索与他人关系中的平衡仍在进行中。
C:自认主体性强的女性,成长在控制欲强的家庭,早期的反叛和对抗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色彩。随着年龄增长,她逐渐接受了自己的独立和力量,虽然这种主体性有时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了摩擦,但她坚信自己对抗的是外界的期待而非自身的选择。
D:50岁,生活在小城市的女性,曾经为家庭牺牲了大量个人时间和自由,最终在一度的绝望中找回了自我。通过调整对女儿的控制期望并重新审视自己,她开始寻找个人生活的意义,并决定在即将退休时走出困境,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这个社会(的人们,或典型群体)就是会对不同的角色抱有期待,高矮胖瘦,衣着外貌。既然在意这些期待就不得不去面对做出改变,这是与社会上利益交换的筹码,是在社会上得到“成就和价值感”所驱动的。所谓“回归自己”意味着摆脱一类群体的期待与看透这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人生无大意义,以一种洒脱的方式放弃对某些结果的执着。大厂充斥勾心斗角职场政治,但A姐是有选择的。B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自己的方向,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平衡和经验,相信她会找到一个平衡。C不评价了,反抗者万岁。D姐没有办法,女儿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回顾一下,我从没有认为他们丧失过主体性,大家都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被动做出不得已的选择。每个人都有处置自己的权力,如果“主体性”这个词有用,看到这些来信的人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是一件好事。那谁才是真正失去“主体性”的人或群体?那可真是太多了,许多还都是违禁词。那些买了烂尾楼盘的,农民工,无保的农村老人,学生…太多了,现在的新闻还敢关注他们吗?如今的自媒体永远是隔靴搔痒,点不到痛处。我理解,高墙下丢不出完整的鸡蛋,都是一地碎的。也许我哪天上头了多写点什么,我就得进去了,也成了那些个丢失“主体”的人之一。
3.
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当然不是个指南,这是自我分析下的自述。首先,千万不能用对未来的预测强化自己的“明日”,这直接会损失个人许多可能性。不管紫微斗数还是星盘周易,准确率至今是个谜。一定情况下,两位大师可能会把一个人命运算“分叉”。这些计算考虑的变量太少,根本无精确之言,只有玄学,而玄学是不能用于指导生活的。最近我经常和工程师同事说:得去计算、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凭经验去搞研发。玄学没有方向性,无法定量,如同49%的J和51%的P是一个未解之谜,愿意去相信哪种结果,自然就在潜移默化的被该种结局强化,因此最好仅供娱乐。关于“命运”,正所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很多时候我发现对抗命运仿佛在对抗社会。高房贷、工作、学习压力、家庭矛盾,这些问题十分广泛地存在这个社会上。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普通人有什么办法,能做好提前的准备和收拾好局面吗?许多人是不能的,因为根本没有选择。生活就没有真正“顺其自然”的事情,那些表面的风平浪静很大可能意味着背后做出的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但如果没有能力摆脱困境,便没有真正主观上的“能动性”,这又回到了“痛苦”的源头:很多事并不是认识不到,而是认识到了没有能力做到,于是“命运”成了唯一安抚自己的出口。更痛苦的不是怎么选,是选都没得选。
在认识好自己是什么样的个性以前,年轻的时候需要做几件事以提升做出改变的“能力”:1.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身体的健康:健康的身体是所有幸福的基础,如果觉得不重要可以去看看史铁生的书;2.努力增强自己的技能和思想:专业技能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经济是独立必要的源泉,选择一个专业就要做到优秀;3.维护好身边的关系:和父母平衡的关系,与有韧性坦诚且共同成长的朋友来往;4. 拥有一些爱好,维持无聊贫乏的生活:器乐绘画都是不错的选项,在玩乐器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放松;5.多去这个世界看看,增长一下见闻;6.要对生活有一个“愿景”:您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年轻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更年长的舒适,而是为了实现更高更远的“愿景”。成为某种“人格”酷吗?其实一点也不酷。努力是一直要持续的,努力不让自己被任何“人格”定义,才更酷一点。这些标签一直在那,有些时候给自己贴标签的不是这个社会,反而是自己。人要通过自身实际行动逐步积累自己的能力和幸福啊。 如果您感到“迷茫”,不妨重新上路,用行动诠释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人生方式”呢,我想它们既不个性,也不特别,甚至会让您感到有些无聊。这些词就是那些我们常提及又不太在乎的人类优秀的品质:“自律”,“独立”,“勇气”,“坚韧”和“善良”。 这些才是对人生真正的追求和定义,它们不是标签,不是测试结果,而是在时间和现实中被检验、磨砺出的品质。也许它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努力靠近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