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公园

路过伦敦,坐晚火车回巴黎前,有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需要打发。前几天不时在想要逛什么地方,毕竟难得来一次,签证也要过期了。
最后来了Regent’s park,现在正坐在一棵不知道名字但很漂亮的大树下,打开电脑,准备工作。上上次来伦敦,将近十年前,也是从希思罗下机后就打开电脑回复客户邮件。后来住在海德公园旁,十一月,乍暖还寒。我不甘心在青旅闷一天,背起电脑,哆嗦着在公园里干活。当时在朋友圈抱怨出来玩还得工作,这几天在朋友家也一直有这种像复读机一样的,不假思索的抱怨。人每天说的话里,那些斩钉截铁的话,有多少是认真起来后,其实经不起推敲的呢?我现在坐在这棵大树下,准备开始干活前,是处于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的,并没什么可抱怨。几分钟前,一对夫妇在我面前走过,说的是法语。十几分钟前,另一对上年纪的伴侣或朋友,在稍远的花圃边上停下,和一个一直在给植物拍照的小伙子用英语聊天。我听到他们在说snowdrop,也就是我自己也在种的雪滴花。我本想说虽然自己和这里格格不入,但在这个时刻,还是有一种被熟悉的东西包围的亲和感。其实“格格不入”也是不经推敲,这里有上千万人,各不相同,他们各自都是有自己的“格”的。
带着工作出来玩,还是觉得放松自由,很大一部分是一种有钱入袋的稳妥感。作为自由职业者,搞钱是我日常承受的压力,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不安全感。最后,我慢慢从一个抠门的人活成了一个越来越抠门的人。路上的午餐我连在赛百味买一个三明治都不舍得,自己从超市买了面包火腿片沙拉,在Norwich到伦敦的火车上,一边看翻译原文,一边DIY了午餐,到伦敦后就直奔公园。想到不用再为选择餐馆发愁,一下午都是在零消费的公园里度过,浑身舒坦。并不是对吃的没兴趣,毕竟我昨天才在他们笑称的英国新华书店斥资买了一本泰餐烹饪书,一本园艺书,后来又在亚马逊下单了一本打折的西班牙烹饪书。
选择餐馆,以及在餐馆点餐、聊天,或者自己一个人,大部分时候都是让我备受压力的场景(有的聊天,一旦开始以后还是很开心的),我又是多么浑然不觉地把自己置于那种场景啊。并不是多恐怖的场景,有的时候当然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同一个模式不断重复,在比如工作、运动等等其他场景下也重复,就说明自己是一种顺从的状态下生活,对具体的人的顺从,对大到找工作、结婚、买房这种人生规划,小到旅行就要去打卡美食,打卡景点这些默认规则的顺从,乃至有时不假思索地打卡博物馆,出来头晕眼花毫无所得也是一样。
在某种刺激、打击、崩溃后,一旦觉察到这种顺从和随之而来的不舒服,就是走向自我蜕变的第一步了。做一个认真、坦率的人,不装健谈和随和,不开一些掩饰性的玩笑,是会疏远不少人的,但自己却能很舒坦,很通透,减少了很多纠缠内耗。我说的掩饰性玩笑,是掩饰自己内心不适的玩笑话,内心还是感到自己越界了,或者对方越界了,或者双方互有保留,说话不够坦率时的那种玩笑。线上聊天时常用的几个表情也是,除非时间很赶,匆匆打字,为了避免对方误解语气,可以稍微用一下。
认真之后会疏远一些人,但也会收获一些更好的关系。前几天有两个晚上,彻夜和老朋友新朋友聊天,因为是聊八卦居多,当然也会有不少笑声,但不是那种掩饰性的玩笑,大家都老老实实说话。我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新朋友的喜欢。住在老朋友家里,晚饭前,我和她丈夫在厨房里喝啤酒。一个寡言(没有场面话)但平和友好,认真交流的人。我虽然习惯性地紧张,但有什么说什么,没什么说就不说好了,沉默也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