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在远行中探索未知的自我
都已经拖到2025年3月了,还是没写完2024年的总结。之前一度想偷懒,告诉自己平时也有点滴的生活记录,年度总结也不是非写不可。但是,人总是在情感受挫后才会文思泉涌,找不到人倾诉时才想用文字表达自我。比起人际交往中期望导致的失落感,写作、音乐也是建立内在情感支撑的方式。无论生活如何狼狈和匮乏,一年一度的总结也是一种沉淀和审视自我的方式,还是应该坚持下去。
从年初开始的卖房
从2015年9月住到2024年的地中海小屋,一度是我温馨的浪漫屋。当时买的时候以为只是短时间过渡,可谁曾想一晃而过已经住了九年了。二十出头的时候,在大城市漂泊久了都想找个有房子的人依靠,可看清现实后也只能自食其力靠自己买个小房子,再后来想着找到一起打拼奋斗的队友,共同安居乐业。到现在彻底放弃幻想、面对现实,我的身后空无一人,我所有的梦想只能靠自己实现了,谁都不能成为你的依靠。
年岁渐长,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在深圳一个人住两房已经不算蜗居了,但我越来越觉得家里小的转不过身,做饭的厨房太小,客厅活动的空间太小,地中海装修也有点审美疲劳,当然最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让我置换房屋成为可能,才下定决心卖房置换。从年初就开始了解房地产政策,跟朋友研究楼市情况,一边放卖一边看房,楼市的情况跟我2015年买房时相比简直天上地下,看到跌跌不休的趋势我果断先卖房止损,幸运的是卖房过程非常顺利,挂盘不到一个月就卖掉了,一周时间三个客户来看房,第三个就成交了。买的时候挑选的好的楼层、朝向,再加上我保养的极好的装修,上门看的每个人都很满意,遇到了合适的买家非常爽快的成交。五月份过户完又返租了两个月,7月底搬家,本来我特别愁租房子过度的问题,但很幸运的是租到了非常满意的复式海景公寓,每天睁开眼就是无敌海景,房子空间也很大,甚至是比以前住的还舒服,住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海边度假。即使是租房,我也有热情改造和布置家居,虽然家具家电都是很老土的款式,但我还是让这个过度的出租屋成为我每天栖息的港湾。




去年还有动力看了一阵房子,然而面对一直在跌的楼市,现在更加淡定了。这次的换房可能要住十几二十年直到退休了,所以得眼光放长远,要挑选一个自己特别满意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质的房子。日常物质生活差不多就行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居住环境,不是说一定要追求什么豪宅,而是能让我觉得温馨、放松、治愈承载我一切情绪又具备各项功能的家。房子还没影儿呢,我都已经看了很久的装修攻略,并且有了非常成熟的设计方案,现在就是找个能落实我装修要求的房子。地中海是我的青春少女梦,现在我更喜欢黑白复古的法式中古风,有种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走过的路
阿勒泰
1月初刚经历过年底的地狱结案期,我就和好友飞到了阿勒泰滑雪。身边的一个朋友是滑雪高手,天天给我们安利白色鸦片,我一直非常好奇特别想去尝试。之前有想过去长白山学滑雪,但是看过阿勒泰将军山的雪场后,完全是碾压级别。毫不夸张,新疆简直是我的精神故乡,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每年都能去一次。比较意外的是,1月的阿勒泰并没有特别冷,零度上下跟我老家差不多。初到将军山滑雪场,第一次穿戴滑雪装备真是又笨拙又新奇,重的走不动路的雪鞋,带上头盔和雪镜,抱着带利刃的雪板,浑身绑满防摔小乌龟,然后四肢僵硬的跟着教练学习推坡,当然摔跤是不可避免的。我最开心的就是坐缆车上山的过程,甚至开玩笑说我的雪票一半都是缆车费,连绵不断的雪山银装素裹,后面从喀纳斯回来后我们还租了一件专业滑雪服拍照,虽然是新手菜鸟水平但是摆拍出来张张大片。想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好难,我本来就是一个很不擅长运动的人,但偶尔平衡后一滑到底的那种感觉,让我体验到了滑雪带来的那种飞起来的感觉。
作为一个陕西人,对雪并不陌生新奇。只是随着这些年气候变暖,西安的雪越来越少,城市里几乎看不到积雪。直到了喀纳斯后,才发现阿勒泰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雪都。在喀纳斯的小木屋里,早起推开门看到一晚上下了一米的雪,而我们在过膝的雪地里每天都能走一万步,在鹅毛大学里骑着马狂奔,我们像是没有见过雪的广东人一样,每天都是欢呼雀跃。顶着大雪还拍了一套哈萨克风写真,我选了一套可爱的游牧风服装,无论今天的城市生活多么发达,人的基因里依然残存着对游牧生活的向往。一路上我一直在看李娟的散文集,以前读她的阿勒泰系列,虽被她质朴纯真的文字打动但总缺了点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真正的走在她提到的街道,看到她描写的风景和牛羊,才走进了她书中的世界。






厦门
4月单位组织了去厦门大学培训,遇到了雨季,每天都是下雨又闷又热,整个城市都是一种腐烂破旧的气息,不知怎的,我每次来厦门都不是很开心,总是遇到一些不愉快,虽然吃的还不错,可能真的跟这座城市气场不和。

西安
8月底休了两周假回老家,到家第二天就三姐妹就一起去长安十二时辰拍了套唐装写真,这个真的是我们一直的愿望。我选了一套红绿相间的大唐公主风,有种上元佳节公主出逃的情节。除了每年例行的走亲访友外,我和爸爸一起去爬了太白山,看到了壮观的太白云海,爸爸其实内心也有一个驴友的梦想,有看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只是没有条件和带路人,这几年我经常带他去爬山、徒步,这算是父女俩的一点共同爱好了。后来和弟弟又去了陕博新开的秦汉馆、藏传佛教的广仁寺、华清池的长恨歌、驼铃传奇。每次回来总是发掘一些西安的新景点,亲友们都说这些他们几乎不去,我总是以外地人身份来游览这些文化景区。






雨崩
很多年的十一都没有出行过了,主要是假期出行人多机票贵,旅游体验太差了。今年我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式,就是去徒步。错峰个几天机票价格还行,相较于景区徒步的驴友比较分散,也不会太拥挤。我是一个入门级的户外人,平时经常休闲徒步,以前也咬着牙爬过几次山,每次都是逼的走投无路硬撑下来的,现在倒也成了吹户外经历的谈资。户外人都是受虐成瘾,嘴上说着花钱找罪受,但是一边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回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又开始幻想下一次去哪儿。雨崩大名鼎鼎,被成为是中国十大徒步路线之一,算是入门级的专业徒步路线,我们三个伙伴每次见面都是市区徒步局,这次一起挑战个专业的。2011年时在德钦爬明永冰川时的高反痛楚我还记得,这一次我又不知死活的找虐了,还是个连续四天的高强度徒步,但是我知道每次被逼一逼还是能坚持下来的,这就是人的潜力无极限。
我们从丽江、香格里拉、飞来寺一直到雨崩村,一路上都是美食和美景相伴,每一顿都吃的超级好,以至于高强度徒步不但没瘦可能还胖了。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吊车尾,三千七八的海拔,进村出村都要负重8公里,村里的两条路线是十几公里,一路上都是头疼欲裂、心跳速飚到130,队友们不断给我打气。雨崩的美无法用语言形容,虽然现在已经比较商业化了,但好处是吃住环境不错,不至于条件太艰苦。我们每天都在说自己是日子太安逸了没苦硬吃,然而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开始讨论下一次去哪里了,这就是让人上瘾的户外体验,都市人的灵魂栖居地。




读过的书
读书 26本
人文著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中国文化要义》《博物馆里的大唐之美》
诺贝尔奖:《战争中没有女性》《二手时间》《素食者》
毛姆:《情迷佛罗伦萨》《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在中国屏风上》
名著:《鼠疫》《死魂灵》《杀死一只知更鸟》《白鲸》
畅销书:《激情耗尽》《愤怒的葡萄》《食南之徒》
推理:《希腊棺材之谜》《军舰消失之谜》
散文:《遥远的向日葵地》《鱼没有脚》
最爱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马洛伊·山多尔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烛烬》《法兰西组曲》
继2023年读了毛姆的四部作品后,今年又看了四部。其中《在中国屏风上》和《面纱》都来源于毛姆1919年游历中国时的见闻。当时,45岁的毛姆在中国游历了四个月,先是到达香港,然后溯长江而上,到访了重庆、北京、上海、成都。他以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冷静的笔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试图记录这个东方古国的不同侧面,这面屏风上有军阀割据、小农经济,也有外国的领事官员、买办长期定居,传教士和修女甚至扎根在中国底层乡村,还有他近距离对轿夫、纤夫等底层苦力悲惨生活的描述。他没有带着殖民者的优越感批判讽刺当时混乱的中国社会,而是细致入微的观察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和生活状态,让我们得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掠影。第一次了解毛姆生平时,我就被他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深深的震撼了,在全世界游历在今天都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想,更何况百年之前呢。他在一战期间先是当军医,后又加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当间谍,德国求学又先后定居法国、美国,多次在南太平洋、远东旅居。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英国特工阿申登》明显就来源于他当间谍的经历,《月亮与六便士》是他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游历时听闻高更的故事而创作,《刀锋》是他定居于美国时期对美国中产阶级青年关于人生意义的探寻,而《人性的枷锁》则明显带有自传性质,我尤其喜欢他的那些旅居见闻。他活了将近92岁,在全世界游历,一生充满创作激情,既有生命的广度、深度还有长度,让人钦佩不已。

今年给我最大惊喜的两个作家——匈牙利的马洛伊·山多尔、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两个国家都不算主流视野里的文化大国,但是却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质,当然是否主流的判断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浅薄无知。
初读《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部丈夫出轨的言情小说。读到最后,四个人的爱恨纠缠背后是阶级鸿沟、社会动荡、命运无常以及人性的深度剖析。马洛伊·山多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名门望族,享有贵族头衔,然而又一生颠沛流离,被他的祖国驱逐封杀,宁愿流亡美国也不愿再回到故国,只因那里没有自由,最后用一颗子弹结束生命。他用一生都在诠释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他的作品中反复表达“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这个“市民阶层”我理解的是欧洲传统知识分子阶层,既保留了贵传统族、又恪守市民阶级伦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一生都在恪守自己笔下的市民阶层价值观,以一个捍卫者的姿态用文字追怀逝去的昨日世界,他的作品中带着对旧欧洲传统理性与秩序的留恋与不舍。
细腻敏感的人总是有丰富的内心活动,虽然表面上平静如水,但内心实则波涛汹涌,我原以为这是女性天生的多愁善感。《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烛烬》都是带有马洛伊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作品,整篇小说的内容都是诉说,不同视角的诉说,是对一件事、一个人、一生的回顾和倾诉。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有过无数次这样的时刻,童年时在家中遭遇的委屈,青年时那些戛然而止的感情,总让我压抑了千言万语在心头,甚至是内心已经演练了无数次,幻想自己就像《烛烬》里的迟暮老人一样,完成一场自我的倾诉与救赎,而你——无需应答。
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口述史文字是钻心的疼痛,让我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读的泪流满面。有关于战争的书也看了不少,但是虚构的文字、他者的叙述和亲历者带着血与泪口述呈现出的内心冲击完全不一样。她将最残酷的战场、最真实的人性不加修饰的呈现在你的眼前,你看到的不是一场战争、一个军队、一个胜利的讴歌,你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怎么去的战场,经历了什么,又怎么死了伤了残了,从战场回来的后半生又怎么面对创伤。每读完一本,我都心如刀割般疼痛很久,同样的战争现场正在乌克兰上演,有时滑到俄乌战场的死伤新闻我都不敢点开,我们对每场战争都在记录、反思,但战争一直还在上演,现在的新闻终将又成为历史。每读完一本,我都心如刀割般疼痛很久,但是修复一段时间又忍不住看下一本,历史的真相虽然极端残酷,但是终究要勇敢面对,这是不能逃避的终生课题。
音乐会
1月21日 邓泰山独奏音乐会(福雷、德彪西、肖邦)
3月28日 奥利维耶·拉特利管风琴音乐会
10月30日 艾琳娜·嘉兰沙与澳门乐团音乐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11月8日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深圳交响乐团
11月9日 世界十二男高音演唱会






展览
2月6日 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
2月6日 香林宝像——犍陀罗艺术展
3月22日 歩天歌-星河角落 《中国国家天文》科学艺术展
12月28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特展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17、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







意外成行的日本追梦
自2018年9月去俄罗斯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过出国了。2023年疫情解封以后,单位还是一直管控,曾经每年至少去一个国家的计划也搁置了。云迪2023年10月在澳洲复出以后,随即开启了2024年的全球巡演,3月至5月是欧洲巡演,一路走过德国、奥地利、法国、瑞士,而后又是9月至10月的日本、新加坡。他终于走出了阴霾,放下了在澳巡时的紧张不安,非常有仪式感的沿着莫扎特当年的足迹,用特别好的状态给观众奉上一场场独特的莫扎特。那段时间我真的好幸福,翻着巡演的日历,枯燥无味的工作中每天都特别期待特别开心,辗转在小红书、微博、B站各大平台上收视频收图,时刻幻想我哪天才能去现场看云迪呢,甚至像在金色大厅那场演出后跟乐迷一起追他整条街。
9月的日巡太过火爆,他很快又宣布1月加演四场,10月底的某一天突然就听说单位出国解禁了,我一下子感觉转机来了,我可以去日本看云迪演奏了,日本已经是他全球巡演中离我最近的地方了。我立刻走审批、办护照,然后定演出票、办签证、做行程计划。即使是年底的清案期,只要一想到过完元旦马上要去日本看云迪,我每天都充满热情的在小红书看攻略、收藏美食。因为找不到一起去的朋友,我在小红书上发帖后立刻被粉丝拉进了日巡群里,我才发现我一直徘徊在外围,这次总算找到组织了!在日本的一周,一切都完美圆满的不可思议,我第一次体验到线下追星的乐趣。在思念云迪的几年里,我翻遍了他过往所有的微博,了解了他一城又一城的巡演生活。收藏其他粉丝的现场照片时,看到他们进场前和海报的合影,演出后的送花,签售送车的场景我都很羡慕,我看过很多场的演出,但却从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在深圳音乐厅听演奏会时,在入场的一瞬间我都会幻想如果走出来的是云迪呢。而这一次,我终于坐在了观众席,如梦境般不敢相信梦想成真了,心紧张的怦怦跳着跟大家一起欢呼,看着他优雅的进场然后鞠躬致谢。开场没几分钟我就激动的热泪盈眶了,东京第一场我是在激动、慌乱、亢奋中度过的,尤其是送花时和他对视的几秒、签售时近距离的说话,看着他精致的面容和真诚的眼神,我的大脑空白到停滞呆住,久久不能回神。第二场横滨听到最后一首K457的第三乐章时我又哭了,这次我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被他人琴合一的状态感染到落泪。第三场的镰仓,是不舍是离别的眼泪,不知道下次见又是何时。我还认识了很多全球各地的乐迷朋友,我们在雨夜的东京跟日本阿姨们一边聊天一边等云迪送车,我们在晚上十点在一片寂静的横滨开心的聚餐,我们在每一场的中场休息都迫不及待的交流感受,我终于也可以第一时间在群里、小红书上分享repo。长期被谨言慎行的工作压抑的喘不过气,在国外我终于可以放肆的做自己,我可以像个小迷妹一样疯狂追星,也厚着脸皮在音乐厅里大胆拍照,送车时大胆喊出真情告白,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鲜活的有灵魂的人。这趟日本之行让我回味无穷,我满怀期待与新奇的游走在东京周边,回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戒断,每天都沉浸的看照片和剪vlog。七天的行程,三场演奏会,除了演出的东京、横滨、镰仓,我还去了富士山,最后一天疯狂购物,买了我喜欢多年的Tasaki项链,整个旅行堪称完美。走过他走的城市,打卡他演奏过的音乐厅,听他每场独一无二的演奏,过去无法参与,希望未来可以一路追随、共同成长。



认识云迪之前,我从未追过星。作为一个高度理性的中年人,也曾对追星的脑残粉行为嗤之以鼻。但是,你不曾疯狂迷恋只是因为还未遇到那个让你如此的人,感情也是这样。甚至是,你的内心住着一个连你都未曾认识的自我,她深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在遇到了对的人、合适的契机时便会瞬间戳中你,让你看到了未知的自己,可能是叛逆、是狂热,就像中毒一般不能自拔。当然,对一个人的喜欢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必定是某些特质吸引了你,而这种特质可能是你所具有的相似性,也可能是你不拥有但内心深度渴望的,但更多时候是二者的互相交织。关于音乐,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的我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教育,长大后也仅限于谁在KTV唱歌比较好听,但是对于一些经典名曲或者电影配乐我也由衷的很喜欢。从小特别羡慕多才多艺的人,坐在台上弹钢琴的、拉小提琴的小女孩都像公主一样优雅美丽,但是我只能远远的羡慕。后来我还买过一些经典歌剧的CD,但是没有知识普及也没有现场感受,就被放在角落遗忘了。后来我在圣彼得堡、伦敦旅行时也现场听过一些经典歌剧,有一点入门的感觉。古典音乐乃至于艺术,一直扎根在我的内心深处,曾经的我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心境去深度了解,只是朦胧的向往好奇。直到35岁那一年认识和了解云迪后,他为我开启了钢琴、古典音乐、艺术的大门,这仿佛是一场迟到了20年的相遇,少年时期的缺失和遗憾我在中年弥补了。不是因为喜欢云迪我才开始喜欢钢琴和音乐,而是认识他后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喜欢钢琴和音乐,他唤醒了内心沉睡的另一个我,即抽离了高度理性和自律背后的敏感细腻以及狂热。我很幸运,在横滨场的签售时亲口告诉他:“我是因为你才学钢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