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比快乐更重要
不是说要拒绝快乐,不是说刻意要过一个苦兮兮的生活,这个是大前提。
但快乐的情绪常常与向外表达欲捆绑在一起,而平静却是一种只与自我感知相关的精神状态;如果你觉得这句话过于抽象,不妨这样想想:我们是不是常常有分享快乐的冲动,却鲜有分享平静的意愿?
当内心平静时,我们更愿意选择独处;或者说,我们更有力量和能力选择独处,并抵御随之而来的寂寥。
我们本能地感知到,平静是一种无需外界共鸣就可以让精神世界自盈自足的一种的心理状态。
平静是如此地弥足珍贵,它之所以是一种比快乐更重要的精神状态(如果硬要对比的话),可能就是因为它的独立性和自盈性。它不需要共鸣就可以让一个人达到精神层面的极度丰盈。
与此相对的,快乐情绪很多时候就缺乏这种独立性。我们通常所感知到的快乐,大部分时候是需要共鸣、共振和共享才能达到它的最大化。
如果一个人的快乐不需要与他人分享就能达到自我满足,那他实际所感受到的,其实是平静的喜悦,这也是佛家哲学,尤其是禅宗所说的修(禅)定(简化版)。
深层次的平静,常常外显为一种与他人和外界无关、且毫无表达欲的快乐,这种状态下我们不会笑不会激动,甚至可能会面无表情,但我们很确定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满足的(不是满意,是满足)。我们情绪饱满却又极度轻盈。
我们满足于感受当下,对过去不再表达意见,对未来不再表达期待,更没有向任何人表达自我的欲望,但仍然保留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是一种放弃执着和保持连接的微妙平衡。
这也反向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事实:一个分享欲极强的人,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快乐的人(离平静那就更遥远了)。
并不是说分享行为本身存在着什么问题。但是,作为表达欲的一种变体,分享行为是一种部分需要与他人共鸣才能得到完全释放和满足的欲望。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向外求某种东西(因人而异),因而也就把我们人生的主动权交与出去(无欲则刚的反面)。
我们分享一个东西或者一种情绪出去(给大众或者给特定的一个个体),如果没有回应,分享欲就会卡在半路得不到释放,快乐无从谈起之余,一些更糟糕的情绪波动也随之产生,比如对自我、对双方关系的质疑。
生存贵在自足,精神状态亦是如此,心理独立对精神层面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不能自足的任何一种情绪和精神状态,都是不稳定的。
所以,较之执着于如何变得更快乐,我更愿意思考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本质上其实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充盈。
共勉。
过往日记
在交往中,被看见,很重要 【热门推荐】
《一个低能量者的自白》系列
© 本文版权归 Christopher 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Christopher 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爆发性极限的沉迷 (3人喜欢)
- 感受,理解,有必要时再说话 (6人喜欢)
- 我们这不断无意识地让渡自由的一生 (11人喜欢)
- 坚持就是不断打破完美预期的过程 (4人喜欢)
- 警惕压力下微量创伤的累积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