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回资治通鉴:世上所有变淡了的关系,都是因为你的单纯造成的
《资治通鉴》第六卷 秦纪一
【原文】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然,恐不能须也。”
【译文】
当初,燕国太子姬丹曾在赵国作人质,与生在赵国的秦王嬴政相友善。待到嬴政即位,姬丹又在秦国充当人质。但这时秦王嬴政却不以礼相待,太子丹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
燕国太子姬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实施报复,为此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太子丹西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南与齐、楚联合,北与匈奴媾和,赖此共同图谋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略虽好,但要实现它却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内心烦闷、焦躁,恐怕不能再等待了。”
【材料解析】
早年,太子丹和嬴政都很不幸。一个还未成年就被父亲早早拉往赵国做人质,以抵御其他强国的威胁;一个是爷爷为了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稳住敌人,故而将不受待见的父亲赶到赵国做人质。父亲在异国生下了他,做人质的人已经很惨了,而做人质的儿子的人只会更惨。因为大人欺负大人会有所顾虑,小孩子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只要遇到揍你没商量。
当时,他们年纪都非常小,大的才10岁左右,小的6岁不到。由于相似的处境,太子丹又比嬴政大几岁,在某种程度上太子丹扮演了嬴政“大哥”的角色。慢慢地,他们惺惺相惜,在异国他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痛苦而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再好的兄弟情义也有分开的时候。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异人在吕不韦的运作下,成为了安国君的嫡嗣,也就是秦国的太子。作为太子的儿子,嬴政回到祖国对秦国未来的政治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所以秦国上下便开始想办法将其接回国。太子丹由于自己国家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所以还需要在赵国待一段时间,不久也回到了燕国。
公元前251年太子丹和嬴政分开,到公元前232年二者再次相遇,在这近20年时间里,两个人、两个人的国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嬴政个人来说:
他回到秦国后,开始对权力和国家治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具备了掌控大局的能力和决心。起初,嬴政作为秦王孙,虽有一定地位,但在秦国政治舞台尚未占据核心位置。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后,年仅13岁就即位为秦王,成为秦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在吕不韦等大臣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渴望实现秦国的大一统,开始为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做准备。
对秦国来说:
政治上,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去世,秦庄襄王即位三年便嗝屁,随后开启秦始皇时代。前期嬴政年幼,吕不韦主政,后亲政,平定嫪毐之乱,罢黜吕不韦,逐步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经济上,商业活动和灌溉技术的进步,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事上,秦国对外发动战争,打击韩魏赵等国,不断扩张领土,对东方各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太子丹个人来说:
太子丹回到燕国后,虽确立了太子身份,但是没有嬴政那么幸运。他的太子身份从公元前251年与嬴政分开,到公元前232年再次与嬴政相遇都没有改变。所以他根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政治能力、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此外,随着秦国不断强大和对各国的压迫,太子丹开始对秦国和秦王产生了恐惧、怨恨和对抗,一心都在想办法防守,没有其他精力发展本国及提高自身的实力。
对燕国来说:
政治上,面对外部压力,燕国统治阶层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策略,更多的是相互内耗,互相扯皮。经济上,由于频繁的战争,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商业活动也有阻碍,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国力愈发衰弱。军事上,与赵国对抗三次,都是大败而归,人力、物力、财力在一次次失败中消耗殆尽。
秦国在嬴政回国后20年里,秦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经逐渐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相反燕国的国力却日渐衰弱,全国上下都在苟延残喘得活着。面对秦国的威慑,燕王喜还抱着幻想,希望通过送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来换取秦国暂时不对燕国发动战争。面对这种安排,太子丹别无选择,他认命了,因为他只能为国家出这点力。然而他还是很单纯,他的单纯,不仅给自己带来屈辱,还给燕国招来灭顶之灾。
太子丹来到秦国,虽然是以人质身份,但他满心期待,因为他终于有机会与昔日好友嬴政见面了。然而理想虽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嬴政并没有如他想象那样,对他热情款待,而是吩咐厨房,给太子丹简单做几个菜,然后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了。
嬴政对太子丹如此冷漠,他心情十分复杂,从刚开始的期待到失落,再到无奈,最后到屈辱和愤怒。他发现嬴政变了,于是心中的思念瞬间转化为了仇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讨回属于自己的尊严。
面对昔日好友,为什么嬴政选择的却是冷漠,而太子丹选择的仅是期待和愤恨?二人态度差异显著,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身份地位差异:再度重逢时,嬴政已贵为秦王,大权在握,整个秦国都在他的掌控之下,站在了权力的巅峰,俯瞰众生;而太子丹依旧是弱小燕国送来的人质,寄人篱下,地位卑微如尘埃。如此巨大的身份落差,宛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让他们曾经平等相处的模式彻底成为过去式,再也回不到从前。嬴政对太子丹表现出的冷漠实属人之常情,毕竟身处高位,行事考量多以国家利益和政治局势为主;但是太子丹却未能认清自己如同阶下囚的人身处境,所以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满心期待着能与嬴政重拾旧谊,平等对待。
2、价值观分歧:太子丹性格感性,在他心中,个人情感和友谊是无比珍贵的,以至于他完全忽视了此次入秦为质背后复杂的政治因素。他天真地认为,嬴政会像从前一样,念及往日的深厚情谊,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这个大哥。但嬴政却是理性至上,一切行动皆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在他眼中,统一天下是自己毕生的追求,是秦国崛起的关键,而燕国无疑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阻碍。作为燕国代表的太子丹,自然而然地被他视作必须清除的绊脚石,曾经的情谊在国家大业面前,只能无奈地被抛诸脑后。
3、格局视野差距:太子丹始终没有洞察到自己入秦为质实际上是秦国制衡燕国的重要战略手段,他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自身的情绪和感受上,困在了个人的小世界里,无法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背后的深意。嬴政作为强国君主,对自己所处的主导地位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在权力的游戏中,对待弱者无需投入过多的情感,也不必给予平等的待遇。他能够站在宏观战略的高度,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精心布局,每一步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丝毫不会被个人情感所左右,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面对相同的情境,人们的价值观、格局、身份状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认知程度,往往决定其态度和行为。太子丹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格局狭隘,无法看清自身所处的复杂处境,所以与嬴政相遇时,他关注的是内心感受,表现出的是失望和愤恨;嬴政格局宏大,对当前国际局势和自身位置有清晰的认识,他理性大于感性,所以即使面对昔日的老友,也始终保持冷漠和决绝。
有的人认为嬴政做人太过绝情了,不给老友一点面子,所以才遭到太子丹报复和荆轲行刺。事实上,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绝情的,嬴政与其让太子丹活在幻想里,不如让他早点认清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落后要挨打,想要维持社会关系靠的不是感情而是实力;如果没有实力,再好的感情也会变淡;如果有实力但没有感情,迟早因实力而变得亲密无间。所以说,如果不早点认清现实,以实力为主,相反却总活在单纯的幻境里,那么自取其辱是早晚的事。
借用莫言一句话:“这个世上,不是所有的联系,都能继续,也不是所有的陪伴,都能长久,总有一些人、一些情,在渐行渐远中分散,当一个人不再对你热情,也不再关心你,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关系,处着处着就淡了。成年人的世界里,相遇总是猝不及防,可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现实,而不是怀念过去。
公众号【鉴史悟道】,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了解社会潜规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分享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
懂点人情世故,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
关注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赠送《如何成为领导心腹》《绝密人性天书》等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