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可以替代哪些心理咨询的部分?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和机器人的高速进化,让人们逐步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替代。作为最有人情味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当然也会产生顾虑,也真有人来问我是否会担心被替代,毕竟做一次咨询要几百块,等咨询起效可能好几千都花出去了,而DS是免费的。但我想,对此产生疑惑的人,应该是没有真的接触过心理咨询。为什么这么说?
上周我在医院接了一个个案,来访者自述从小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总能考最高的分,去最好的学校,毕业后拿到最如意的Offer,也是公司里晋升最快的人,但去年经济形势很差,业绩没有达标,公司面临裁员,TA就精神崩溃了。来医院就诊后预约了心理咨询,排到咨询已是2个月后,TA没有被裁员,精神状态也恢复了。我问那你期待在咨询中有什么收获呢?TA说希望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不再崩溃。咨询结束前我问TA对这次交谈的感受,TA说不是很舒服,尤其当被问到人际关系和婚恋情况。TA希望我们的交谈只围绕工作,因为这是TA唯一操心的领域,而我只要告诉TA应该怎么做就行了,我在表达理解后向TA科普了一下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两天后TA发来消息说不想咨询了,心理咨询这种形式不适合TA,并且拒绝了我对TA的挽留。
TA的问题真的是工作领域么?很明显,恰恰相反,工作是TA最没有问题的地方,真正的问题可能就是TA最害怕触及的东西,拼命工作是为了掩盖问题,逃离咨询和拒绝挽留本身就是核心问题的活现。
以下这个案例来自《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
一个30余岁的新手母亲A女士,因产后抑郁及婚姻危机寻求治疗,小时候她因平胸而羞耻,大学做了隆胸手术,咨询中经常会谈起这部分。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慢慢才理解到她的问题核心:她的母亲因产后抑郁长期缺席,父亲疏离,早年经历充满了情感剥夺,导致她形成“自给自足”的防御模式,所以在成为母亲后,她无法忍受女儿对自己的依赖,复现了与母亲关系的创伤——既渴望被滋养,又恐惧因需求暴露而遭到抛弃。
咨询师是怎么理解到这一点的?
A女士幻想咨询师需要病人付钱帮其还房贷,咨询师感到被贬低,A女士嘲讽咨询师靠解梦赚钱,引发咨询师的不安与恼火,A女士频繁取消咨询、迟到、沉默等行为让咨询师亲身体验被推开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依赖的恐惧;A女士怀孕期间盛装出席治疗,刻意展示完美形象,仿佛在通过身体表现掩盖脆弱……咨询师通过情感反应结合理性分析逐渐理解到她隆胸的行为是将对乳房的象征性匮乏与“被爱无能”的痛苦深度绑定,最终促使A女士从“隆胸修补身体”走向“直面心理饥饿”的治愈之路。
人的思想属于次级思维过程,它是理性的逻辑的,在它下面有着大量无序混乱的部分,是一个人在将它们言语化之前形成的初级“思维”过程,它是感受、情绪以及固化的反应模式。人的感觉并不总是能够被直接地“说”出来,当被激起大量矛盾的情绪时,会催生出许多非言语信息和自动化的行为,这些部分绕过了次级表征而直接展现出来。心理咨询中的“交谈”是在次级思维过程里工作,而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在理性思维成熟之前就形成的,咨询中的语言沟通是通往深层初级思维过程的阶梯。当然隔靴搔痒也可以缓解症状。
如果咨询师只是一个理性的指导者,那就应该被DS取代,再好的大脑都无法快速地整理出正确而全面的导引。但,咨询师是一个情感的容器,当TA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能激发出我们和人相处时的感受,而随着咨访关系走向深处,我们和重要客体/亲密关系相处时的复杂情绪就浮出水面,爱、恨、依赖、恐惧、妒忌、竞争……这些情感才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咨询师往往害怕成为坏客体,可是一个永远是正面形象的咨询师会抑制来访者把坏的部分投射出去。充当坏客体被投射是DS无法做到的,当然“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的情况除外。
心理咨询是探索性和可能性的艺术,当来访者进入咨询中,TA和咨询师就开始共赴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旅程,它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谁也不知道尽头是什么目的地,也不知道路途会遇见怎样的风景,心之所向是一边感受一边摸索出来的,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这也是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
咨询中还有一个常被忽略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咨询是会结束的,分离和告别是人生常见的主题,一段关系的结束会激发深层的焦虑,所以长程咨询通常得拿出1/3-1/4的时间讨论告别。不同的来访面对结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会“忘记”最后一次,化被动为主动以避免被抛弃的感觉,有的会攻击咨询师来掩盖丧失的痛苦,有的会“诱惑”咨询师建立私下关系,幻想着保存爱的客体,有的会压抑失望的表达,转而把愤怒投向身边的人。真正的关系无法回避告别,即使再牢固的关系都会被死亡分开,我想这也是被工具化的DS无法拥有的属性。
那么,DS等AI的出现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心理帮助呢?当然还是有很多的:
前几天一个同学来向我咨询如何应对家人出现的心理危机,以及作为家人应该如何提供帮助,我说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带TA去看病,让医生评估下,该吃药的吃药,该咨询的咨询,而“作为家人该如何提供帮助”这个问题可以DS一下,它的回答肯定比我更全面,因为家人尚未被负面情绪吞没,还是有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得到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就足够了。
另外,面对情境性的问题,也可以通过DS解决,比如一个人平时生活好好的,突然陷入法律官司引起了强烈的焦虑或抑郁,这不是人格层面的问题,而是特定事件引起的,那么DS可以给出很多如何应对该事件的措施,而暂时性的焦虑抑郁可以通过服药或一些正念训练来克服。
当然,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先问问DS,或许一些浅层次的问题真的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试下来不行,那或许你的确需要一个真人坐在面前,和你共赴一场深刻的心灵之旅。
Gustav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在共情宫琳时,我们在共情什么? (53人喜欢)
- 向着死亡之镜 (3人喜欢)
- 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感…… (4人喜欢)
- 咨询室里的性爱议题 (3人喜欢)
- 聊聊性爱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