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因为胡兰成才写《小团圆》?
《小团圆》是张爱玲晚年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对张爱玲和胡兰成往事感兴趣的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这部作品是张爱玲为了批判和控诉胡兰成而写的。事实真是这样?

这部作品也算是张爱玲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在她生命中曾出现过的重要人物,也都在这部小说中依次露面。
但我还是不愿意用自传来称它,这样会忽略张爱玲的艺术创造力。
写人物传记和小说是两回事,张氏虽然曾以“出名要趁早”的激进言论闯入文坛,但我想张氏也并没有为自己立传的宏愿。她到了晚年,基本断绝与外界的交往,众多的文学手稿也并没有交给亲人处理,而是交给了多年来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的宋淇夫妇。
我更愿意用自叙小说来指称它,因为整个作品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故事,是张爱玲用另一个自我进行的创作。借用更为客观的视角,来写一个亲切而又遥远的人生故事,熟悉张爱玲生平的人都能看出小说和她本人经历的相似性,但是又和张保持着一定距离,似恍如隔世。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疑问:
那为何张爱玲不在青年时期与胡兰成决裂之际,来写一部看似自证清白的书?那时候想必批判力度更大。为何直到晚年,才开始着手写《小团圆》?
《小团圆》中以胡兰成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基本要到全书的三分之二才出现。这部小说一开始是讲一名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香港沦陷区的女学生的所见所闻,当然这个人物原型就是张爱玲。所以女主角才是这部书的真正主角,她所叙述的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都只是配角。
其实这部作品的诞生有其偶然性,这部小说的创作原本并不在她的规划之内,那么为何会创作这么一部小说?
台湾小说家朱西甯与张爱玲的书信断交,直接促成了这部小说的出现。
朱西甯与张爱玲的书信交往早于与胡兰成的现实交往。但阴差阳错,朱西甯和张爱玲的交往止于书信,并永远地断裂于朱西甯与胡兰成的交往以后。无论生活还是文学创作上,朱西甯以及两个以小说家为志业的女儿也都深受胡兰成的影响。
经出版社搭桥,张爱玲收到了台湾小说家朱西甯的来信,两人就文学创作进行探讨,双方欣赏对方的创作,也比较投缘。

也许是为弥补无缘与张爱玲会面的遗憾,后来当胡兰成到了台湾,朱西甯便主动与其交往,邀请他来家中讲学。
在交往的过程中,朱先生及其家人受到胡兰成的影响,可谓不深,朱天文的《击壤歌》之中,就大段直接搬运了胡爷讲课的内容。
也许是同属历史中“站错队伍的人”,朱西甯对胡兰成很有心心相惜之情,竟然稍显冒昧地写信给张爱玲,劝两人复合,甚至计划为张爱玲写一部传记。

不出所料,写传记这事直接被张爱玲拒绝了,也直接导致了两人书信绝交。
毕竟朱先生与张爱玲的交往仅限于书信,并未在现实世界中交往过。而朱先生劝两人复合的出发点,也更多是站在了胡兰成的视角,这自然而然会引起张爱玲的反感。
从决定分开的那一刻,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决绝态度来看,也自然能够理解张爱玲对复合建议的排斥。
再者,同为文学创作者,张爱玲也绝对不允许一部以胡兰成为视角的传记问世。
所以,她决定自己动笔,写一部小说。来对自己过往一生进行简单回顾,当然其中也绕不开对与胡兰成过往的回望。
这部小说创作于张爱玲晚年,但是出版是在她去世之后。
因为存在所谓的站队问题,宋琪夫妇在读到手稿时,也曾劝说张爱玲要对其中人物的反动身份进行改写。
但是张爱玲有一点固执的可爱,她的改写似乎总是不能令自己满意,她还写信要求宋淇夫妇将其销毁。
直到她去世之后,其遗嘱执行人才促成《小团圆》出版,与读者见面。但是也有资深张迷质疑医嘱执行人违背了张爱玲要求销毁这部作品的遗愿。
而对于这部颇受争议的作品,也许是我们试图接近张爱玲的一条捷径。不是自传,但胜似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