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不改是谓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孔子很重视改过,并多次谈及这一问题。在《学而》篇中,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在《雍也》篇中,孔子这样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其中的“不贰过”就是改过的问题。汇总这些言论,就会发现,孔子特别强调“知错就改”。也就是说,犯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是在错误中成长,还是在错误里沉沦的问题。犯了错,虚心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前犯过的错就不是错,甚至还会变成人生道路上的经验。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没有改过之意,死不改悔,就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出自《左传》的名言,能够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有谁能够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呢?怕的是有了过错却不肯改正,那就是真正的过错,而且是大错特错。
一是要能够认识到错误。知道错在哪里,这是改正错误的前提。一方面是自己能够发现错误,这个需要智慧;另一方面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发现错误,经常提醒你,这个需要制度,要靠建立监督检查的制度机制,畅通的意见建议反馈渠道。靠朋友靠人为给你指出问题是靠不住的,靠结果证明你的错误代价又太大了。
二是要有认识错误的积极态度。自己能够发现错误,比较容易认错,如果是别人指出的错误,一般就不愿意接受,感到丢面子。要克服过于自我的心理障碍,要听得进去别人的批评意见,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要能够分辨出那些意见建议是正确的,并且愿意采纳,主动地接受,这是很重要的领导素质。
三是要能够积极地改正错误。错误改正的越早,改正的越彻底越,损失就会越小,代价也就越小。错误改正之后,要及时地消除负面影响,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同类的问题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