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 《那个苹果也很好》 “接受真实的自己,你可以比苹果更自由”
跟大多数苹果不一样大,也可以有很好的滋味。这是属于苹果的自由。

近期的第二本~
虽然看完已经很久了,但是豆瓣这边的读书笔记、书目评分都还没有补上。正好上周五,结束了个大事情,今天就浅浅补一下~
这本书不长,但是会有很多我喜欢的文字和内容。所以,照例还是一些基础信息放在最前面☟
▧‖ 关于书名
书名的由来特别有意思。
作者在日本东京旅游的时候,看到所有的女生都打扮的非常精致,感觉“素面朝天”的自己有些格格不入。
就突然想到了青森的苹果,在日本,大家是不是都要做那个漂亮无瑕疵的苹果?可是不那么整齐划一的苹果也一样很好吃呀!
所以就有了《那个苹果也很好》的名字。
写在书本封面的,除了标题和副标题,还有两行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跟大多数苹果不一样大,也可以有很好的滋味。这是属于苹果的自由。
接受真实的自己,你可以比苹果更自由。

当我花2天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看封面,就会发现,其实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词语就以法语单词的形式写在了书本的封面上,那就是【 Liberté 】(自由)。
无论是chapter01 的“在母语和外语之间穿梭”,又或者是chapter02 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房间”(更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以及到chapter 03“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到最后的chapter 04“接受自己与学会自由”,我看到了在巴黎找房子过程中作者的挣扎和成长,我看到了疫情期间窝在巴黎的租房里和保质期“战斗”却又仿佛“乐此不疲”的作者,我看到了在集市买花、买肉、买果蔬,而后勇敢和插队的大爷大妈(好吧全世界都有各自的大爷大妈)battle的勇敢的作者……
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
这么看起来,其实我喜欢的书好像都有点类似?前面的那本《独居冰岛》,到现在的《那个苹果》,甚至于我喜欢的vlog博主,好像都是这种风格的。将自己的温柔、对世界的想法,用文字or影像,用温柔而又平淡的方式,告诉了我,告诉了所有的观众和读者。
▧‖ 我很喜欢的一些句子
我丝毫不好奇海明威在巴黎具体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我要过我自己的日子。

这句话出现在【自序】里面。我会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其实很多人在刚走向社会,或者说是刚实现自我独立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比如:这个世界就应该由我们新一代的群体去创造,我们就应该要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可是慢慢地,当我们不断被现实所敲打、所“鞭策”,甚至到被击碎之后,我们反而会去想,无所谓了,改变世界真的是太难太难的一件事情了。当在这个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活着就不错了……
可能因为 女 + 博士 的身份。让我对作者其中的一些文字有着强烈的“感同身受”感,比如
我努力划清研究和生活的界限,不让自己陷入低落的情绪。在开始读博之前已经听说了大量因读博而抑郁的例子,人能承受的压力到底有多少,我想我是不知道的。也许跨过一条线后就是抑郁,而在跨过那条线之前,我并不知道那条线在哪儿。
这段文字,给我的冲击太大了。更大的是后面这段话: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是“别人家的孩子”,上大学以后也一直努力学习。而这世间对女生的评价标准是按年龄段划分的,在大学之前学习好久非常好,上大学以后我不会那么经常听到表扬了。随着年纪增长,被人说:“学习好有什么用?都找不到男朋友、都没结婚、没生小孩……”“学习都学傻了,不会混社会”
我们这一代人的评价刻度尺真的很“多元”。博士群体本身就很难了,再加上女性的【“生理缺陷”】,让本就痛苦的现状更加雪上加霜。
今年我“有幸”亲自体验了一把秋招,所有的企业岗位都石沉大海,很多消息甚至都是在xhs上看到已经有人收到offer了我才知道,oh我又没上。
一次两次还好,三次四次也没关系。可是次数多了,我也实在是忍不住找了熟人去打听,最终听到的结果就是:“找到了对方公司的高层领导,他们表示今年尽可能还是招男生”。
我能说什么呢?
只能打哈哈说:“没事没事,还是麻烦您帮我打听了,我也能够理解,现在当下实在是太卷了。”
曾经我也觉得,没关系总归有个地方去,可是慢慢地,我就开始不确定了。原来很多事情的根源,是从娘胎里就被决定下来的。
我曾经最大的“避风港”or“逃避的借口”就是,我还小。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站在了博六的十字路口,痛苦和挣扎就像是春天的一阵风,默默地打在你的脸上。一开始还会很开心地感觉到,是春天来了~可是实际上,不过是倒春寒的前兆罢了。
在【图书馆的野餐】这一章节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在国家图书馆跳楼的女孩子,这让她很长时间地避免去图书馆自习。因为这会让她想到,
她也是在写博士论文吗?她是因为新的学年要开始了觉得不安吗?她是新一年的注册遇上了什么问题嘛?她是年度考核没有通过吗?我把自己在发愁的事情投射到了她身上,也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可能变成的样子。我甚至理解她的心情,虽然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虽然这件事情终究会过去,就好像半年后,图书馆的那个护栏上又有新的一批人去把包挂上去,但他们从来不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不过没关系。都没有关系。毕竟,留在过去的,只有当事人自己。
Mrs. Jo 推荐了一部电影给我,或者说是话剧更合适,《初步举证》。
我拒绝了,因为我是一个太容易沉浸于环境情绪的人,我也太容易对痛苦去自我感受。我太怕疼了……我不能一个人去看这种带有女性意识、觉醒意识,却又凸显了人性的恶的内容,因为我会很容易,走不出来。
就当我是矫情吧,没关系。
在巴黎,我是外国人。
我想记录在这座城市经历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事,记录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这座城市给我自由和包容。在这里,我面前的时间、我前方的人生完全属于我,走在路上有种要去干一番大事的昂扬干。
情绪低落时,巴黎也承托着我。在这里不高兴被允许,不高兴也很自然。


或许是因为 压力大、情绪不好、抵抗力下降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敏,让作者无意间意识到,“健康是身体的沉默”。
突然想到之前有一段时间,我身体的右侧,突然开始长密密麻麻的疹子,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仿佛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
为此我很是担心了一阵子,担心是因为床单被套不干净(尽管我每周都换洗),担心是出差的酒店不干净(但我也是穿着睡衣睡的),担心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Mr.Bear担心是不是他无意间传染了什么病毒给我,等等……
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我想了个遍,也疯狂搜了很多小红书,最后我告诉我自己,或许是因为最近抵抗力不行了吧。
熬夜、通宵,半夜里突然的惊醒,身体素质必然会下降的。可是那段时间,因为压力大,我的饮食几乎是翻倍的高油高糖,一切都在恶性循环,就好像那段时间我的心情一样,一片灰暗、看不到未来。
所以我的身体抗议了,用让我长疹子的方式。
但,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我总归要自己扛过去这段时间,哪怕是自欺欺人,哪怕是装作自我和解,我也要挣扎出来,毕竟,日子总归得是自己去过。好与不好,一天天的,就这样吧。
写下这段文字的昨天,我的生理期好像又开始“虚晃一枪”。其实,某种程度上而言,作为女性,比男性有的一个特殊优势,或者也是属于【生理期】?但凡每个月出点什么问题,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异常来警告我们自己。
▧‖ 我也在努力找我自己的生活
正如上一篇读书笔记里我提到的那样,开始做手账、开始写日记,各种各样的方式,总归是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输出口。
虽然就像这篇日记里的文字一样, 大概率是不会有人看到的。但那也没有关系,反正,无论如何,我也应该要告诉自己,自己得活,得生活。


于是,每天的散步时间被我从半小时,逐步拉长到1h,未来或许会更长,我也越来越喜欢随手拍那些阳光,风,和日落。


我虽然是一座孤岛,却被巴黎这片巨大而温暖的海洋承托着。
写作是一种疗法,希望大家都能越来越好,希望我能够生活下去,以更加自由且舒服的姿态。哪怕自由落体,我也希望我是自由的。
-
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3 16: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