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环设大一学弟爆肝三个大夜,用数学模拟将普通柱子扭成现代化校园社区空间!

转自:RAC设计留学
今天我们邀请了就读于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时尚室内设计的陈玺学弟来分享他的作品《材料再创新--光织木影》,这座以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为灵感的竹编亭阁,不仅展现了木构建筑的创新表达,更让“支撑”的哲学在空间中得以具象化。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光影交织的构思,这个设计将如何为东华大学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融文化、功能与自然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交空间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材料再创新
光织木影
Materials Reimagined--Luminowood Tapestry
作品关键词:
张拉木构,动态平衡,光影交织,轻盈

项目作者
陈玺
本科:东华大学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时尚室内设计
在正式介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份项目图纸:大家觉得这份设计作品做得如何?快来评论区发表你们的见解吧!





01.
设计说明|Instructions

本项目起源于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绘的Zenobia,一座悬在空中的竹编王国——轻盈却坚韧,脆弱又充满生命力。这个项目从这座虚构之城的诗意出发,用“支撑(Hold)”这个动词作为核心词,使得传统中国木构亭阁拥有现代可能性。我想做的不是复刻飞檐斗拱的形制,而是让木头重新“活”过来:用细木条和麻绳编织成网状的屋顶骨架,像树枝自然交错般承托起阳光;把立柱设计成可拆卸的模块,让亭子既能稳稳扎根在校园角落,又能随时拆解重组,像积木一样适应不同场景。

场地背景
项目位于上海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南门入口开放空间,周边环绕三栋教学楼及瑞幸咖啡。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集中了主要的艺术生,校区学院艺术氛围浓郁。极具艺术氛围的亭子设计为这里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与社交的自然空间,兼具学术氛围与自然环境。


项目背景
ECA课程材料再创新项目(Materials Reimagined)围绕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来设计小型亭子结构展开,分为研究、设计开发、设计文档三部分。研究部分需了解亭子在历史及当代的作用,要求设计开发占地最大35平方米、容纳2到6人的亭子,用中国本土可持续或回收木材,同时可有限使用辅助材料。最后,进一步考虑校园选址及迭代设计过程,通过设计文档部分来清晰且有创意地记录,呈现整个设计的历程。

目标策略
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策略源于对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Zenobia”篇章的深度解读,并结合动词“支撑(Hold)”的哲学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叙事为核心的设计框架。项目始终围绕“一个故事、一个词语、一个场地、一个材料”这四个关键要素展开,通过不断发散思维与深入诠释,最终实现文化、功能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文化延续: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传统亭阁,探索木构建筑美学的当代表达。
功能创新:创造多功能公共空间,满足校园社区的多样化需求。
自然互动:通过半开放结构与光影设计,强化人与自然的联系。
可持续实践:采用环保材料与模块化建造,降低环境影响。

02.
设计过程|Process

设计阶段

1.案例研究与概念生成



前期我先从中国的传统亭阁入手,分析了亭子的发展历史、功能定位、材料的选择与独特的物理结构——斗拱。我从中领略到了丰富的传统建筑艺术发展和前人对于木材的创新使用,而且这些研究非常利于之后设计的创新思考。

我们还调研了现代亭的案例——Frank Gehry 蛇形画廊2008。我非常享受通过手绘sketch的形式描绘建筑,这会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建筑的结构体系。这深深影响了我之后设计的过程和思路,对于我的设计学习提供了特别的思路。
2.设计调研


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我们还做了基础的场地调研和材料的研究。完整深入的研究利于我们在设计工程中处理环境与材料问题,对于这些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考量。

不但如此我们初次学习了人体工程学,建筑是不能脱离人本身交互的艺术,这些记录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设计尺度的考量,并且基于如此我们还能探索更丰富的空间探索可能。
3.抽象概念的具现化

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空间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会经历复杂的发展。在最初我使用了纸片和小木棍搭建了概念模型,这个过程不需要复杂的材料而且易于修改。不仅如此还可以辅助sketch把脑中的想法记录下来。在做tutorial的时候有利于清晰具体的交流想法。
我在最初的过程中想表现轻盈的漂浮的支撑感,这种感觉很轻松就像打发的奶油。最后我想要找到一个又“轻盈”又不会显得“薄”的三维结构——“整体张拉结构”。
4.设计发展

在开展项目发展时,第一步就是再深入回顾我们的概念故事,这与我们的设计息息相关。《看不见的城市》因其天马行空的城市幻想成为了无数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因此我调研了同样取材于Zenobia的艺术家作品,解读思考他们是如何诠释Zenobia的以及分析不足之处,汲取他人的优点与不足。

之后我整理了来自于不同人的看法与意见。这些意见可能并不全部有用,可是一个新的视角可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思路,这可能会解决我们设计中遇到的瓶颈。

因为项目引入了整体张拉结构,于是我做了关于张拉结构单元的小实验。研究了单元的受力和弹性,以及探索之后进行连接和结合的可能性。
03.
问与答|Q&A

Q:请问同学是如何决定作品主题的呢?
A:项目主题源于对传统亭阁木构的研究与反思,探究如何它们如何帮助时尚设计,有哪些创新的运用。主要的灵感双线并行:一是在阅读《看不见的城市》中对Zenobia的悬浮意象,其中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成为了主要的灵感;二是Gehry蛇形画廊的木构研究,对于我启发结构的创新有了新的思考。


Q:你的项目设计作品中个人最满意的是哪里呢?
A:最满意张力单元的数学模拟,通过调整模块比例实现自平衡。脑洞时刻是将普通的立柱“扭转”为现代感的几何单元,丰富了形体特征。


Q:有信息搜集阶段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嘛?
A:我习惯于用简单的素描方法去记录一些要点。可以利用手机平板辅助,例如借助卫星地图可以更加准确的定位。绘制的过程可以促使你更加深入的观察和体会空间,随着笔下的记录,信息会比查资料更加详尽并且更有深刻的体会,挖掘更多的场景要素。

Q:通过该设计你想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目的呢?
A:我想提供一个非正式的社交空间,并且具有艺术氛围的特殊空间。即使体验者可能不了解设计背景Zenobia或者“支撑”,也能从项目中体会到同样的感受,并且去享受探索这样融入自然且通透的空间。
过程中时常会觉得设计很杂乱或者思路混乱,这时可以冥想一下,回顾自己浏览过的设计作品,或者寻求别人的意见。平时阅览和收集设计素材库对于自己设计的阅历非常有帮助,提高审美的同时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
Q:在整个项目中运用到了哪些设计工具呢?
A:CAD绘制详细图纸,Sketchup建模,犀牛辅助建模,D5渲染器后期渲染,Photoshop绘制完成最终效果图和Booklet的设计排版。
Q: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地方想要进一步深入的吗?
A:参数化建模、结构模拟还远不足支撑设计的可行性。以及探索更多材料组合(如竹编表皮),或增加互动装置(如声光响应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