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全球青年专访|谢可纬.全球可持续发展倡导者兼艺术策展人,《Noelle - 世界公民玫瑰人生》 作者


Elite
Interview
菁/英/访/谈
精通中英法三国语言
她是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章获得者
在联合国开展职业生涯
她是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倡导者
推动慈善、公益、女性领导力
撰写《NOELLE图片传奇-玫瑰人生》
是艺术策展人、作者
她是谢可纬(Noelle Xie)
Vol.1 嘉宾介绍

谢可纬(Noelle Xie)
• 首位获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章的美籍华裔
• 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倡导者
• 艺术策展人
谢可纬女士——文明对话与艺术慈善践行者,法国最高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得主。她以多语言为舟楫,在东西方文明的长河中开辟出一条双向奔赴的航道。
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家,辗转上海、巴黎、非洲、纽约,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谢女士天然的跨文化敏锐度。毕业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法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她在国际事务与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长期为联合国、美国国务院和中美博物馆峰会提供专业服务,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作为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谢女士以她独特的事业背景和文化洞察力,探讨全球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各界朋友交流互动,分享她的国际经历与有关实践。谢女士曾在纽约、日内瓦和非洲地区为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WHO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贡献。
同时,谢可纬女士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策展人。凭着多年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工作,她对艺术市场与艺术发展有独特的见解,在世界各地策划组织了多场艺术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并撰写艺术评论与现场报道。这些活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仅推动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交流与文化融合,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明对话以及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
2021年,谢女士用中英双语在纽约出版了她的图片回忆录"Noelle-World Citizen & La Vie en Rose"《Noelle图片传奇-世界公民玫瑰人生》。此书赢得全球五大洲领䄂人物的题词,记录了世界公民Noelle谢可纬女士跨国跨界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
正如书序所言: 无论走到哪里, Noelle散发着中国文化底蕴、法国教育和骑士风范、美国乐观精神和非洲灿烂的阳光。
Vol.2 嘉宾介绍
本文以下内容,为谢可纬直播部分的内容精选,敬请各位读者关注世博青年的后续直播活动。
采访者:世博全球青年SDGs峰会主持人,刘桢,以下简称L。
受访者:前沿艺术专访嘉宾,谢可纬,以下简称X。
L
谢女士您好,我们了解到,在 2021 年,也就是近几年,您用中英双语在纽约出版了您的图片回忆录,这本书叫《世界公民玫瑰人生》。
它赢得了全球五大洲领袖人物的题词,记录了您跨国跨界、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方便请您向大家展示一下这本书吗?
X
当然可以。(取回忆录并进行展示)这本书的名字是《Noelle 图片传奇-世界公民 玫瑰人生》。原版是英语的,然后翻成中文,图书以一页英文一页中文形式出版,以便同学、朋友们可以双语对照来阅读。这本书记录了我离开中国 30 多年的经历。
我首先去法国巴黎留学学国际法,然后第一份工作去了曰内瓦世界卫生组织 WHO 总部,做公共卫生项目的实习,后来到纽约考取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 JPO 职位 (青年项目官员),做教育和卫生方面的发展项目。那个时候,我们叫作“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里面有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例如卫生、教育、基建,环保等等都在这 17 个目标里。
我把先后在纽约、非洲、(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后来又回到纽约的这些工作与人生经历用图片展示在书里。
L
感谢您的分享,提到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曾了解到您多次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卫组织,包括非洲多国的一些工作,能否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在这些工作中遇到过最具有挑战性,或者是最能收获到成就感的故事呢?
X
我觉得大家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太适用“成就”这样的词。我觉得每位同学和听众朋友,大家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在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贡献。
我印象较深是在赞比亚工作时,那时候是九零年中期,我当时还是中国籍,很幸运获得荷兰政府的赞助,我作为荷兰的 JPO(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大学硕士毕业工作两年以后可申请,现中国政府也有 JPO 项目),支持年轻人加入联合国系统工作。我当时被纽约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总部录取,然后被派到非洲地区,第一个前往的国家就是赞比亚。
我以前一直在大城市,像上海、巴黎、纽约,所以第一次去赞比亚的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那时候没有手机,现在的同学们应该难以想象到没有手机的日子怎么过。而以前在大城市我不需要开车,所以到赞比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开车。在野外开车很有挑战,因为路况不好,我们开的都是很高的越野车。生活方面也于从前有很多不同,赞比亚的各方面的文化生活、娱乐设施、工作条件等都比较简单,首都卢萨卡还好,要是被派到卢萨卡以外的外省,路况更不好,生活条件更差,甚至有时候几天没水,洗澡都是很困难的事,这些困难都需要克服。但幸好我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最终收获良多。
我们在大城市生活的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乡下体验、艰苦地区锻炼一下。现在我在纽约或巴黎有时候遇到气候问题,就会想起在赞比亚的经历,相比而言,那根本不算什么。
L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我个人作为平时在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平时确实很少接触到像您刚刚所说的非常艰苦环境的生存、生活环境。
如今我们有机会的话,也会考虑选择去世界各地参与这种世界国际组织的公益活动,相信这不仅是体验生活,对了解当时当地人们的处境也会有更多的启发。听了您的经历,我们也感到非常敬佩您,您从大城市到赞比亚,观察各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环境,然后思考怎样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项目中,非常的了不起。
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您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呢?
X
我在非洲工作的那个时候,还不叫可持续发展目标,那时叫“Millennium developmentgoals”,(千禧年发展目标),那是 90 年代中期。
我记得当时还没有 GPS,现在我们开车都有 GPS 了,那个时候在非洲没有手机,也没有 GPS,完全靠记忆来认路。有时候深更半夜去参加活动或者工作,开车到一个地方迷失方向了,我就停在路上,向路过的车辆司机问路。这就是九零年代中期在非洲的有趣经历。
L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您在 2017 年参加了法国总统发起的首届巴黎地球峰会,当时也是与全球各地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可以分享一下您当时参会的感受是怎样的吗?
X
大家都知道 2015 年联合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峰会,会议通过了《巴黎协定》,很多国家都签署了。
当时法国总统是奥朗德,两年后马克龙当选,马克龙总统发起了“one planet summit”,(地球峰会),这其实是《巴黎协定》的后续,法国希望号召全世界各国领导人物贯彻落实《巴黎协定》,这个会议很有意义,许多政要都参加了,中国也有重要领导气候代表出席。
L
像这样子的一些会议,对于实现巴黎气候协议的共同目标,会有哪些贡献呢?
F
这些会议主要是促使大家达成共识,思考怎样贯彻落实《巴黎协定》,起到推广促进的作用。因为全世界很多媒体都参与,2017 年已经不是九零年代没有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家都非常关注。
所以我觉得联合国的很多会议,主要还是起到促进、推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气候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L
就像刚刚您提到的,达成共识是很重要的一点。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把世界各地的人民、代表聚到一起,世界各地的声音聚到一起,然后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非常的有意义。
F
疫情的时候出现的网络会议也不错,但我一直强调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当面交流,这非常非常重要,跟网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交流、networking、分享,是消除或者减少分歧误解的最好方法,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少误解,通过这些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L
交流和分享确实是消除隔阂与误解的很好的方式,那也期待有机会您能够和各位世博青年的观众朋友们和同学们面对面的分享交流。
F
是的,我也期待有机会能和各位世博青年的观众朋友们、同学们面对面分享交流。我去年12 月份回国探亲,去到深圳、上海、北京、杭州,还有香港和台湾,感受很深。中国现在变化太大了,环境非常干净,很多街道比纽约都干净很多,很有秩序,而且非常安全。很多朋友说,中国现在可能是最安全的国家,地铁、机场等公共设施都做得非常好。我很留恋中国,尤其是我的家乡上海。
回到上海期间,我正好出席了奥黛丽·赫本的一个电影展活动。奥黛丽·赫本的电影大家都有了解,像《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美国人在巴黎》等。在活动上我应邀与奥黛丽·赫本的大儿子肖恩·赫本对话并同台演讲,一起回顾她的影片,她的时尚,传播她的慈善思想。奥黛丽·赫本是第一个成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的好莱坞巨星,她当时做亲善大使的时候,正好是在我工作的机构 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后来其他电影明星也效仿她,像索菲亚·罗兰、安吉丽娜·朱莉等,但奥黛丽·赫本是最早的。她还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那些非洲基地进行访问,看望了很多非洲儿童。如果大家去看这个电影展,同时也能看到她的一些慈善活动的记录,非常感人。开幕式是去年 12 月 18 号,如果有在上海的朋友我推荐你们去看下,展览会持续 6 个月,应该是在上海的外滩广场,在网上搜一搜奥黛丽·赫本展就很容易查到相关信息。
奥黛丽·赫本去世已经 31 年(1993 年去世),但她为联合国做的慈善,并宣传推广联合国的教育卫生工作,我认为甚至超过了她作为演员的成就。
L
我们知道奥黛丽·赫本是影视领域的前沿名人名家,这样子一种影视家慈善,是艺术家慈善的一种模式。那她最早是怎样突破传统慈善的局限的呢?
F
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的全球性倡议。我们需要更多的celebrities (社会名人),像音乐会、体育比赛,一般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去参加,电影明星、体育明星、歌唱家的号召力能起到促进和推广的作用。
奥黛丽·赫本在这方面是前沿人物,在她之后,有很多社会名流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广活动当中。我书中也提到了艺术方面的事,比如每年有巴塞尔艺博会,它最早在瑞士发起,现在有巴塞尔艺博会巴黎、巴塞尔艺博会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迈阿密,但最重要的是在瑞士,它在每年 6 月份举办,是世界上最高标准、高质量的艺术博览会。
联合国艾滋病署(UNAIDS)就利用这个契机,和巴塞尔艺博会合作,在开幕前一天晚上组织慈善晚宴,巴塞尔艺博会的组织者也非常支持,免费提供场地。我们邀请了企业家、政府领导,还有很多社会名流,像英国的 Princess Eugenie 已故女王的孙女,她在当代艺术比较活跃,还有不少明星、歌星、艺术家(影视绘画、雕塑、视频艺术等领域)、画廊老板等参加 UNAIDS 的慈善晚宴。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募集善款的方式,当时在世的安南秘书长与夫人(她也是艺术家)也来参加了。这个慈善晚宴为联合国艾滋病署筹集到 100 多万瑞士法郎,来支持艾滋病项目,不少参展艺术家还捐了一些艺术品,晚宴上当场拍卖,拍卖收入也捐给联合国艾滋病署。通过这种类型的活动,艺术界也被动员起来支持公益。
L
您曾经也提到过将联合国目标与艺术跨界结合,您认为这种创新思维是怎样可以在各种机构和各种组织之间推动共识呢?
F
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合作活动,让不同领域的人参与进来。像巴塞尔艺博会慈善晚宴,把艺术界、企业界、政界等各方人士聚集在一起,大家为了支持联合国艾滋病项目共同努力。在这个艺术慈善活动的过程中,大家交流互动合作共赢,就更容易达成共识,一起为实现全球性目标贡献力量。
L
我们了解到您作为中法美艺术的一位策展人,您策划的展览,比如说像 2018 年的纽约当代艺术展,这些展览中是如何体现中美文化的交融的呢?
F
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涉及三国文化,那一次展览主要是中美方面的。那次是在纽约一个很重要的画廊 chase contemporary 举办的,这个画廊在纽约的 Chelsea 画廊区,离我家不远。在闭幕的时候,我们组织研讨会进行中美方面的艺术交流。我邀请了纽约美院的院长、艺术在美国杂志的总编、报道艺术新闻的记者,还有艺术家本人和画廊工作人员一起探讨艺术,研讨会受到纽约和很多媒体的关注,美国媒体、中国的新华社等都报道了这个活动。
我觉得这种活动不仅是展览,对促进中美艺术交流也非常有意义。另外 2016 年有个中美博物馆峰会,在南京召开一次,第二次在纽约的拍卖行召开,中国大概有几十个博物馆馆长来到纽约,与几十个美国的博物馆馆长一起开会讨论,一星期内除去会议上的交流讨论,我们还安排中国美术馆或博物馆馆长参观美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进行交流。
我在这个艺术峰会上主持了一个当代艺术论坛,我邀请了我的法国朋友 DSL(一个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参加,虽然本来是中美活动,法国代表也加入了,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后来因为疫情,这个活动中断了。2019 年,中国文化部和国家博物馆组织了全球博物馆论坛,中方邀请了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馆长汇聚在北京,我很荣幸被邀请做了关于国际艺术交流的相关发言。
L
我们了解到您曾经在法国城堡拍摄过一支“一带一路”电视节目,这个节目广受好评。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人事或物呢?
F
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我当时采访了城堡的经理(他是法国人),了解到城堡的历史,这里有很多法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重要人物来访问、居住过。
那个法国城堡是一位中国企业家收购的,叫“Château Selles-sur-Cher ”,(雪儿河上的城堡)有千年历史,离巴黎大概四小时车程,收购后花了很多资金整修,因为城堡几乎被遗弃了。
企业家把周围的葡萄园一起收购了,葡萄园每年产酒出口到各地,可能是用这收入维持城堡的运营。在城堡的展览厅里,当时有关于中国文化介绍,尤其是“一带一路”方面的展示。我觉得这个视频对促进中法交流很有意义。
L
像奥黛丽·赫本的展览、您策划的艺术展览,还有法国城堡的故事,都能发现艺术有成为跨国故事媒介的前景,在您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艺术作为这样一个媒介,连接人与人、思想与思想、文化与文化的作用。
您能否谈谈您关于艺术对于跨国务实交流的一些感受,对艺术作为一个媒介发挥的作用的看法?
F
艺术家创作往往是受到启发灵感,希望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一些概念,不同文化对艺术有不同理解。
艺术在于启发,引导大家思考,也许会产生不同理解与想像。就像李安在最近纽约电影节和观众 Q&A 时说的,不指望电影艺术来解答大家的问题,而是启发大家思考世界发生的事情、思考人生。
最近纽约时尚周,中国品牌玖姿就做得很好,它的设计师王陶是我的好朋友,她每年都来纽约参加时尚周,这次她请了马斯克的妈妈走秀,她 70 多岁了还在做模特,我觉得这是很动人的场景。艺术、时尚、电影都是一种媒介,直接或间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L
我们曾经了解到,在中国新女性品牌莉莉成功走向国际的时候,您曾经为莉莉登上国际舞台致辞。您是怎样看待时装、时尚对于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精神的启发的呢?
F
2019 年疫情之前的秋季纽约时尚周,我在为中国新女性品牌 Lily 致辞时说:“时尚应该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每一个女生,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可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追求时尚要以人为本。
时尚品牌的设计也应该强调人的个性化,时尚是传播信息、表达思想、突出个性的方式。时尚在不断发展,有复古也有创新,不一定名牌就适合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长相、身材的品牌和设计。新女性品牌很有意义,可以提高女性的自信心,时尚也可以直接或间接表达我们的思想。
L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自己的时尚风格,您觉得会是什么呢?
F
我的时尚风格有个发展过程的。因为二十几岁喜欢的东西和现在不一样,随着人的成长、个性发展、生活环境和场合变化,时尚也在变,但主线不变。
我一直比较喜欢经典的、永不过时的风格,像我这件法国十多年前设计的衣服,现在还在穿。时尚具有多样性,有些比较繁琐、颜色图案丰富的设计,那些可能适合其他人。除此之外,搭配很重要,要考虑和其他衣物、首饰、包包鞋子的搭配,搭错了再贵的名牌效果也不好。
女孩子们买衣服的时候要注意搭配,这很重要。学艺术对时尚搭配有帮助,从事当代艺术也影响了我的时尚风格。参加不同活动,穿着风格也不同,参加当代艺术活动我可能会穿不对称的衣服或耳环,但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议、政府会议,就会选择更经典传统的着装。
L
是的,我能感觉到您的穿搭和时尚风格是随着您的心态与时俱进的,这也给我们很多参考意见。我们还了解到您倡导过绿色投资与艺术收藏的理念,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理念的宗旨吗?
F
绿色投资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有机构在哈佛大学纽约会所举办了名叫“impactinvestment”(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投资)的活动。
它和 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去气侯环保有关系,是产生绿色效应、让世界变得更加健康美好的有效益投资。绿色投资不光看经济回报,还要考虑社会效应,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回馈,这是很有意义的。
L
感谢老师今天关于我们问题的分享与解答。在和谢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真的感受到您的回答中能散发出中国的文化底蕴、法国的气质风范,美国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您在非洲工作过的那种灿烂阳光的感觉,再次谢谢谢可纬老师参加我们的专访,祝您愉快。




敬请期待:
世博全球青年SDGs峰会直播,我们将在前沿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为你打开世界之窗!
关注“世博SDGs”,不错过任何一次飞跃的机会!
您对本期嘉宾有什么想要提问的?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好问题也许能收到嘉宾的直接回答哦~
欢迎关注世博全球青年SDGs峰会的
新栏目——人物专访
在这一栏目
我们将邀请各领域的杰出人物
追随他们人生的旅途
挖掘他们思想的高光
探讨社会面临的挑战
畅想可持续发展未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世博全球青年SDGs峰会将
持续关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
链接非遗传承、艺术文化、前沿科技、社会革新
等领域的优秀代表
期待大家持续关注!




编辑 |杨欣月 于昊飞
排版|张婷婷 潘海林
视觉审核| 姚静怡
文案审核 | 温日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
© 本文版权归 SDGsVision205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