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城是哪一座?
Hi,我是Grape
最近抽空看完了纪录片《我的城》,一共有5集,每一集讲述一个城市,有首都北京,有时尚之都上海,有创业者的天堂深圳,也有“巴适得很”的成都以及慢节奏的银川,5座城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大城有大城的“精气神”和风范,小城也有小城的舒适与安逸,没有高下之分,也不作好坏的评判,就像纪录片开头说的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
是啊,我们心中的那座城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是最适合我们的,就像纪录片中的那些人们,选择一座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快与慢,无论钱多或钱少,都乐在其中,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自在与精彩。
在北京安家的比利时建筑师戈建,一家三口住在四合院里,自己在小院子里种小豆、黄豆、沙拉、土豆等各种蔬菜和水果,让孩子享受自然的礼物,吃景观、吃自然的,他说:在北京可以有很多种生活方式,有的人可以变成商人,在高楼大厦里住、生活,有的人选择住在胡同里面,享受自然的馈赠。
在成都开火锅店的美国小伙儿乔纳森,从小就爱吃辣椒,来了成都就不想走,不知不觉在成都已经生活了18年多,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他说成都有美酒、美食、美景、美女,自己舍不得走,想在这里找到老婆,生几个娃,在成都慢慢长大。
在上海开“啤酒阿姨”小店的张银娣,她用海纳百川的啤酒将世界各地的人儿聚集到一起,让大家在工作之余放松一身的疲惫,卸下无形的压力,做跟白天不一样的自己,尽情释放,酣畅淋漓。
在深圳组织留守儿童合唱团的老师周梦琪和陈一帆,本来觉得组织留守儿童开一场音乐会是非常艰难的任务,但是在组织孩子们排练之后,她们立刻被孩子们非常质朴纯真的声音打动了,顿时觉得开音乐会是一件有可能且很有意义的事情,最终音乐会演出圆满成功,大家拥抱彼此,热泪盈眶。
在银川开马胖子羊杂碎店的父子俩,彼此依靠,非常默契,父亲对儿子没有过多奢求,他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儿子,儿子白天学手艺、看好店面,空余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骑车,日子既平淡安宁也热热闹闹。父亲说:“我儿子这辈子他要继承我这个手艺,只做羊杂碎这一件事,我已经为他骄傲,感到很幸福了。”儿子说:“生活就应该这样,不要太复杂、奔波的一天,连出去玩车的时间都没有,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多好。”
从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中,可以嗅到人间烟火气,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城市性格,它们真实而深刻、有趣且鲜活,看完之后,意犹未尽。
时光飞逝,自2022年开始,我每天午休前都会看一会儿纪录片,转眼已经坚持了3年,看纪录片的过程,已成为工作之余的一次放松和休闲,沉浸其中,我也收获了很多看待世界不一样的视角。
“任何城”也都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厌倦了大城快节奏、高强压的氛围,开始向往小城的优哉游哉,腻烦了小城的人情世故,又开始憧憬大城的自由洒脱,在一个城待久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离开轨道、跳入旷野”的想法,这很正常,从内心正视眼前的现状,尽力调试,找回自洽,就已足够。
定居在一座城,尝试着去挖掘一下这座城的古与今,对新城和旧城来一次对比,去城里的每一座馆里看看,去大街小巷转一转,不局限于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这些,还可以是一些极为小众的场馆和犄角旮旯,都可以去看一看,更多维度地去探究它的各个层面,就像纪录片中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气质影响着人,同时,城里的人,用自己凝聚一身却又毫不知情的影响力去塑造城市的性格”,正是在这些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中,我们与“城”见证彼此的共同成长,默默相守,唇齿相依。
偶尔跳出一座城,到另外一座城去待一待,也挺好,出差、旅行,哪怕只是路过,都可以,主动和那里的人们聊聊天,跳出每日习以为常的那个“小圈圈”,把握难得的新鲜感,何乐而不为呢?
你心中的城在哪儿?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纪录片中去细细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