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光——《内在小孩》读书笔记
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个月,分享一下最近读完很受触动的两本书。
一本是李娟的《记一忘三二》——我认为是她最好看的散文集,她最好看的写牧场系列的是《冬牧场》。这本书看得我悲喜交加,一直被李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她写搞笑的事情我就笑得停不下来,写到伤心的校园霸凌事件,我也悲愤交加忍不住落泪。怎么有李娟这种写作天才啊!
过年原本给自己准备了一堆书,但拿起哪本都有点儿都不太下去,最后只读完了这一本。年后又接着读了两本她的散文集,不过还是《记一忘三二》更好看。
另一本是《内在小孩:费伦齐论文选》。“内在小孩”的概念已经被说滥了,但这是一本相对专业性更强的书籍。作者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精神分析学派的早期成员之一。书中收录了八篇其在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学术会议上的演讲稿以及在精神分析相关领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
黑暗的幽灵
在本书第一篇《精神分析与教育学》(1908年)中,费伦齐谈到建立在压抑基础上的教育是成为引发各种各样神经症的温床。以强制为主的教育,使儿童的心智充满重负,甚至超过了已经最大限度施压的外部环境的要求。通过强化压抑达到目的,而压抑本身是一种适当的、有目的的防御措施,如果过度则会导致疾病。
“那些被压抑了的感情和思想,并没有真正地完全消失,而是被压抑并浸没在人类的无意识之中。在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这些被抑制的感情和思想不断累积,逐渐增多,以致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隐秘人格。这种隐秘人格本身具有它自己的目的、欲望和幻想,它们与人类有意识的目的和想法是大相径庭、背道而驰的。”
压抑这些与生俱来的感情和思想需要消耗心理能量,人格中意识层面消耗掉的能量又损害了自身的行动能力。为了防止被压制到无意识中的那些冲动显露,人们会建立起越来越牢固的防御堡垒。而在无意识中,其实形成了另一种寄生人格,里面有所有自私的冲动,不顾一切代价满足自己欲望的倾向。作者称之为“代表了黑暗的幽灵”,“一切高级的意识结构追求的善良和美好的‘负极’”。
因为人们成长于这种建立在压抑基础上教育体制,费伦齐声称如今(1908年)整个社会都有神经症,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即便看上去心理健全的人——作者称之为“所谓的正常人”,压抑行为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承担着毫无意义的精神折磨。因为他们会产生无意识的过度操心和对自己意识的过度审查,以致于时常“惴惴不安,软弱懒散,无法进行个人反思,从而沦为权威的奴隶”。他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有效和理解而不是教条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对个体真实而完整的人格的探索”。
被遮住的光
书中还收录一篇名为《不受欢迎的儿童及其死亡驱力》(1929年)的文章。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人与生俱来的两大基础驱力:生的驱力和死亡驱力。
弗洛伊德曾用该驱力解释过癫痫的病理现象,癫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自我毁灭倾向的释放,死亡驱力完全占了主导。费伦齐曾在战争期间担任部队医院的主任医师,主要任务便是诊断癫痫症。据他了解的情况,一些癫痫患者在经历过一些负面的事情后,认为人生没有任何值得活下去的意义。
作者还对一些血液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进行了分析,如支气管哮喘、厌食症和消瘦症。这些疾病无法从解剖学上找到合理解释,通过对一些个案的分析,他认为根源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与无意识的自我毁灭倾向相关。因为患者的症状表现总体上与他们的心理倾向相一致,患者总要与自己的自我毁灭倾向做斗争。
费伦齐以他经手的个案为例,详细阐释了他的观点。在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这一刻得到了解答。甚至连症状都一模一样。
有两位小儿声门痉挛患者,作者将他们阐释为是在尝试通过自我窒息来自杀。他们来到世间的时候都是作为“不受家庭欢迎的客人”。一位是家里第十个孩子,家里觉得他是个负担;另一位是他出生不久后父亲便因病去世了。这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养育者有意或无意的嫌弃,厌恶,不耐烦,导致他们生的意愿被打碎了。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即便遇到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他们也会产生死亡的冲动,尽管他们也有强烈的求生欲。“道德观和哲学观都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迷信,对人不太信任:这些都构成这些主体典型的性格特征。”
还有一位女患者,极其厌恶生活——在她童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想法,酗酒,总是很冷漠,在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产生了数次自杀冲动。这位女性是家中第三个女孩,家里没有男孩,同样也是不受欢迎的孩子。她小时候就感受到了母亲的怨恨和不耐烦。当孩子被粗暴地对待时,孩子会试图找到这种矛盾的根源:为什么将我带到世界上,又如此不欢迎我?所以这位女性一生都对一位事物的起源问题、宇宙问题很感兴趣,这也是她对自己的存在的问题的延伸。
作者还发现这些不受欢迎的儿童长大后都有冷淡的倾向,此外在有些个案中,他们的体温会在夜间降到正常体温之下。他们还常常很轻易且心甘情愿地去世了。或者借着某个器官的疾病很快去世了,抑或即便活着也是对生活充满厌恶,非常悲观。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一种死亡冲动,甚至我还以为大家都是这样,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比如坐在教室里,靠近窗户的地方,我就有跳下去的冲动;坐在车里,就会产生发生事故然后死掉的幻想;还会有一觉睡去最好不要再醒来的解脱的愿望。
人们也许认为新生儿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而老年是生命力最薄弱的时候,但恰恰相反。费伦齐提出,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最接近非存在的状态的,生命力是比较薄弱的,新生儿还没有对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打击产生足够强大的免疫力,只有在家长的精心的爱护、关心和教育下才能茁壮成长,生命力逐渐得到增强,成年后生的驱力和死亡驱力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的极其多的爱护、温柔和关心,才能原谅父母不经他们同意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否则,毁灭的驱力就会活跃起来。”
本书中还收录了费伦齐的另一篇文章——《家庭对孩子的适应》。其中讲了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童年之于人的一生,作者讲了两个类比: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用一个针轻轻刺一下,都可能导致他身体的某个部位无法正常发育。我更喜欢后面这个——在一个仅仅点着一根蜡烛的房间里,用一只手靠近光源,就可以让房间的一半都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