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书笔记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第一节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的区别
原来司马懿和曹操之间的斗争是代表两个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那我们的项目是不是也是屁股决定脑袋呢)
司马懿 ->代表儒家文化的士族
- 系出名门
- 居然袁绍也是这个集团的
- 崇尚儒家道德。有道德的人恰恰都是各大士族的重要人物。也不知道是真有道德还是假有道德
- 有各种在今天看来装模作样的道德规范
- 外宽内忌
曹操 -> 代表非儒家文化的寒门
- 系出no where
- 唯才是用
- 好法术(法家?)
- 崇尚节俭。不过儿媳妇穿了件漂亮衣服就要被赐死,也太苛刻了
第二节 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司马氏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几个原因
- 司马懿的坚忍阴毒。我觉得还主要是因为他活得够长。
- 取得了豪强士族的支持
- 取得了一些寒族的支持。这里面尤其是贾充。他杀死了高贵乡公,号称儒家子弟的司马氏就不用背上弑君的罪名。果然背锅的人很重要。
第三节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豪门就是儒门。唯才是举的时期过去了,又变成“门选”。节俭的风尚也过去了。大家都很贪财吝啬。
卖李子前把核挖掉也是很有想法了。
第四节 附论蜀吴
刘备是寒门(我一直就觉得刘备这个“宗亲”很可疑)
诸葛亮是法家(我觉得他那番“升米恩斗米仇”的言论非常有道理)
孙权是士族(难怪他那么恨那些老臣)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一节 从州郡精兵到罢州郡兵
这章主要探讨的就是,山巨源究竟什么时候向晋武帝谏言不要罢州郡兵。是在当少傅的时候,还是在当仆射的时候。是伐孙吴之前还是之后。各种资料考证。总之武帝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形势发展正如山涛所料。我要是山涛,我就从棺材里爬出来大喊一声,I told you!
我见过很多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画作,大多是一群老男人悠哉悠哉地在竹林里耍乐。最近学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才发现原来他们居然都跟当时的政治生活有很紧密的联系,并不是什么远离红尘的隐士。而且,并不存在什么竹林,就好像小虎队里没有真正的老虎一样(太暴露年龄了)。
第二节 分封诸王
“奏复五等爵”实际上就是要恢复分封制。这实际上是分封制和封建制之间的对立。结果司马炎采纳了“五等爵”制度,且同时罢州郡武备,结果在八王之乱的时候无兵可用。但当时如果采取相反的策略就不会有后患了吗?也很不好说。毕竟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
高贵乡公要是搁在现在也是妥妥的小鲜肉、官二代富二代。可惜为奸人所害。他将密谋攻击司马昭的计划告诉了他认为可以信任的王沈,结果却被告密。再加上贾充、裴秀之流。这些人一点都没有怜香惜玉之心。真是为小鲜肉不值啊!
司马炎据说青壮年时励精图治,老了以后就耽于享乐。这样的类型在中国历代皇帝里似乎挺常见的。皇帝毕竟也是人,人就很难保持一辈子的斗志昂扬。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清谈原来也有前期和后期。前期针砭时弊,后期故弄玄虚。
清谈误国是因为很多人不干活、还对着干活的人指手画脚。原以为能说话总比不能说话要强些。后来就读到嵇康因为写了篇文章结果被司马氏杀了。才知道话也是不能随便说的。鸡被杀了,猴子们便都粟粟了。于是向秀乖乖地放弃了老庄出来做官,阮籍刘伶一边忙着喝酒,一边忙着装疯卖傻,才算混得寿终正寝。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一节 赵王伦废立
司马家的嫡系是这样的:司馬懿 -> 司马昭-> 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第一个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然而惠帝却被自己的叔公,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赵王伦废掉(可见生太多儿子也不是什么好事)
这其中又和“五斗米教”密不可分
第二节 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第三节 张昌起兵
第四节 李特起兵
新认识的字:賨(cong2)
所谓乱世出英雄,当真不假。遥想当年,时事动荡中多少死生契阔、爱恨情仇、多少智慧和勇气、多少青春和热血。而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中仅仅是“五斗米教”、“八王之乱”几个字一笔带过。我差点以为真正的历史也只有那么两三行字。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移民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个大问题。关于如何处理移民问题,大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北方戎狄因为“政策的天灾的战争的”原因南迁。曹操的基本主张是容纳接受这些移民,甚至让他们迁到更加内陆的地区,与汉人杂居。但郭钦却想将人家踢回北地,并从内地迁汉民到北方边境。我并未想明白当初的移民政策和后来“狄戎乱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历史长河中若从来都没有与其他民族杂居过,没有受到过人家的影响,怕是所谓的“汉族文化”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五胡”的说法是苻坚提出来的,“十六国”是崔鸿总结的。混乱成一锅粥的历史因为归纳而有了名字,于是可以被研究、被讲述、被区分。可见terminology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即使有了前人的归纳,我依然搞不清楚各个种族的来源、承袭、迁徙、谁和谁之间的联合、谁和谁之间的战争。也许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模糊的。
所谓的“汉人”、“汉族”、“汉文化”,绝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杂居数百年后,“血统纯正”就是个笑话了。所谓“汉”的概念,靠的是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到底还是用汉字来讲述的。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一节 胡族的汉化
文化:学习汉族的文化知识,经史典籍。
社会组织:从“部”改成“户”
经济生活:进行耕种
第二节 胡汉分治
卢谌做了胡人的高官,还说身后要称“晋司空”云云。这种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最易令人生厌。难怪清朝人要写《贰臣传》。
胡汉分治主要通过户籍管理来实现。胡人主军事、汉人事生产。“军事、经济之分,亦即民族之分。北方胡汉杂糅但并不是无系统可循”。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 东北、西北与南方
从永嘉之乱(311)以后讲起。永嘉之乱,司马家连续两个皇帝都沦落到要给敌国皇帝倒酒的地步。没有“国泰”,自然谈不上“民安”了。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领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
上面是书里的原句。“托庇”、“归依”、“侨寄”,三个排比句用三个不同的词,既表示同样的意思,又使文章读起来富于变化、有节奏感。作者真是好文笔。我什么时候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啊!
四处鼠窜的西晋北方士族和庶民,给迁徙地带去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但同时也带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politically incorrect)。“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可见难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很棘手。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除了为躲避战乱而向四方逃窜的西晋子民以外,当时还有很多人因为统治者的决定而不得不被迫迁徙。
比如(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氐族苻坚(337-385)曾经将十万之众由关东迁进关中,后来又将很多氐族子弟从关中迁往关东。“意图是要把本族人徙往诸方要镇,以为磐石之宗”。这种基于政治需要的迁徙,毫无疑问对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伤害。比起这些,如今的难民/移民问题才哪儿到哪儿啊。
坦白讲,身为北方人的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坞堡”这种东西(孤陋寡闻)。而且觉得作者“北方社会宗法色彩胜于南方”的讲法也有待商榷。
《桃花源记》(写于421)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古文。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好文章,两千年以后还被规定要背诵的可不多。不过我记得老师上课时提到过,如果真的有桃花源,一、二百年的与世隔绝难免会造成大量近亲通婚,在优生学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简直太不浪漫了!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东晋 317-420)
北方胡人作乱,西晋皇室只好南迁。这一篇着重写东晋建立的过程中与江东本土士族之间的联合与博弈。
按作者的意见“晋之皇室及中州避乱南来之士大夫。。。与顾荣等人虽属于不同的邦土,然就社会阶级来说,实为同一气类。这是江都士族宁可拥戴敌国的子孙为君主,而羞于与孙吴旧壤庶族陈敏合作的原因”。果然阶级、意识形态什么的,还是很重要的。二战后美国与德国人成了盟友,而和苏联撕破了脸,大概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西晋的士大夫们看起来深知“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姿态放得很低,买房置地也都避开江东大族的势力范围。恐怕比当年国民党跑去台湾的时候态度要好很多。
乱世出英雄。这一段提到的人物都很有个性,陈敏(?-307)、王导(276-339)、陆机(261-303)、顾荣(?-312)等等。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399-411)
"排抑过江晚、婚宦失类的士族人物,在江东是一个普遍现象"。
原来还有“婚宦失类”这样的讲法。又孤陋寡闻了。其实细想这种现象一直有。在抗战时期,做过日伪的官或是娶了日本老婆的,后来即使没有被判作汉奸,大抵也要夹着尾巴做人的。不过东晋时的“婚宦失类”,不仅仅指自己,也包括家族当中其他人。很容易会吃亲戚的挂捞。
五斗米教也借口帮人看病来收拢信徒,与后世的基督教一样。当时五斗米教不仅在一般老百姓中盛行,在上层阶级中影响也很大。连皇室子弟都起名叫司马道生、司马道子(364-403)的
从书中的描述,我并没有看明白这场起义的政治诉求究竟是什么。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陶侃(259年-334年),寒门出身,能文能武。据说可能是当地少数民族。肯定是“搬砖”的始祖
京口楚子:
南朝境内的(逃过去的)北方人
南渡士族中以武见长门阀,是东晋的主要武装力量(靠他们打赢了肥水之战)
大多居于晋陵郡,又多数集中于京口(如今的镇江)
京口就是几百年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京口。
土断:让外来流民加入本地户籍(又是难民政策问题)
南朝不到三百年历史,大士族和武装士族都已经风光过了,“数风流人物”,就要轮到南方土著豪酋兴起了。原本大家都认为北方人比南方人会打仗、更勇猛。但是到了梁朝以后,北方移民的子孙已经变得“肤脆骨柔”,不堪大用了。
书读到这里想起弗朗西斯福山的《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在那个多民族间冲突不断,很多人远走他乡的时代,人们对于“民族”、“籍贯”、“身份”这些概念会比我们当代人更加执着吧。这种执着引发了对于权力的追逐,而后导致烽火连绵的战争。至少在表面看起来,当时的情形与如今世界上很多政治军事冲突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说近两千年以来,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成长进步。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一节 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
原来齐和梁都姓萧
梁武帝萧衍,
- 居然当了48年皇帝
- 很勤恳的一个人。
- 但当时在贵族阶层本来“风俗奢靡”,梁武帝还“缓于权贵”,结果负担全都落到人民身上。
- 他还拿了铜去铸佛像
- (原来所谓佛爷的金身是用铜铸的。原来给佛爷铸金身和给老百姓铸铜钱是相矛盾的)
- (原来出家又被赎出来的皇帝就是他啊)
- “楚子”的最后一个代表。以后的子孙就都不善骑射了。所以后来才有了“没有菜也没有酱”的笑话
昭明太子萧统
- 《昭明文选》的主编
第二节 陈与南方蛮族
“这是南朝政治史上的一个大变化的时代,楚子集团的时代结束了,士族的历史结束了,原来默默无闻的南方蛮族中的土豪洞主,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
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有不同口音的鄙视链。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官僚机构中,各机构名实不符、且相互辖制,所以皇帝才会有权力。
名实不符,于是stackholder和各自的R&R都不明确,所以有事必须要向上汇报才万无一失。
相互辖制,于是decission making process的效率便很低,有事还是要向上汇报。
南朝后来楚子上位,再后来蛮族上位,士族早就没有皇权了。但九品中正制还能保证他们当大官。于是皇帝便把实权下放给低品级的寒门小官。大官只是名头好听而已。
这就是政治啊。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北强南弱之形势
列举了北方和南方的人口数字,得出了北强南弱的结论。
同时还提到了胡人的部落兵制,认为这是北方力量强大的一个原因。
第二节 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383年))
总体上来说,北朝比南朝实力雄厚兵强马壮。但文化上的正统却在南朝的士族那里。于是北朝就有了统一的动机。然而,北朝虽然是整体力量雄厚,但北朝民族问题极为复杂。问题不仅在胡汉之间,也在胡人与胡人之间。民族问题没有搞好,所以北朝一直没能统一南北。后来苻坚的失败也确实可以说是大后方的民族问题引起的。
不知道当年蒋介石是不是汲取了苻坚的教训才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苻坚的军队中,骑兵多为胡人(负责打仗),步兵多为汉人(负责后勤)。如今很多国际大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里,经常会有“管理层都是总部派来的鬼佬、下边干活的都是不会讲鬼佬话的本地员工”。而在我工作的地方,技术部门多是印度人和中国人,都讲英语;而商务部门则都是日本人,大多都不会讲英语。种族的不同和工种的不同相互重合。更加容易产生矛盾。
淝水之战,历史学家的分析都只不过是马后炮而已。以综合国力来讲,苻坚"投鞭塞江"的自信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可是苻坚为什么要如此信任其他民族的降将呢?朱序、慕容垂、姚苌,都背叛了他。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么?苻坚是太浪漫了还是太傻?
大战在即,谢安还要装得镇静的样子去下棋。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骨和士族文化正统么?
这一章也说因为北周解决了民族问题,所以才能最终统一南北。但并没有具体讲北周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第三节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而且,比起北方少数名族想要“南下牧马”的愿望,无论是已经逃到南方的北人,还是留在北方的北人,“北伐”的motivation都没有那么强烈。南下北人(如王羲之)认为北伐“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没有南渡的北人也在北方待得挺好(民族意识模糊)。
当然,南方的武力和物力都跟不上也是事实。七万人打仗就要三十万人运粮啊。用牲畜运的话会有疫病。只好“因粮于敌”。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为什么汉化就是“正流”、而反汉化一定是“逆流”呢?
“崔浩之死,或以为原因在民族方面(华夷问题),或以为原因在宗教方面(佛道问题),其实这二者都不是崔浩之死的主要原因。主因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在崔浩欲“整齐人伦,分明姓族”方面”。
人伦指儒学,姓族指门第。
“崔浩可说是一个欲籍鲜卑统治力,以实施其高官与儒学合一的贵族政治的人”。
这又是要置鲜卑统治者于何地呢
崔浩对于“收淮北地”这件事也主张节级徐进。可见读书多的人都比较谨慎。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以此来巩固北魏的统治,并进而并吞南朝。
最有意思的是孝文帝的人才策略。他力排众议,主张选拔人才(包括选亲家)最主要重门第、不重人才。“须知鲜卑本无文化可言。。。鲜卑贵族自不能等到懂得儒学或有了人才之后,才取得与汉人士族同等的社会地位”。可笑崔浩、韩显宗等人还没完没了和孝文帝争论“人伦”的重要性。真是不懂得领导的心意啊。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一节 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镇守边关的军户制度,不知道和唐朝的节度镇是否相同。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又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能下放权力。于是就容易形成地方军阀。所有后来才有要把老婆儿子留在京城的制度吧。
第二节 北魏的兵
除了鲜卑兵、其他多为高车兵。汉人主要从事农桑。
为了汉化,不仅要改姓、还要解散部落。
第三节 六镇起兵的原因
“六镇镇人原来具有职业为军人、社会阶级为贵族、种族文化为鲜卑三种特性。孝文帝迁都以后,职业军人、鲜卑文化这二者未变,但社会阶级则被降低,以前仕宦、复除权利也没有了”。
第四节 六镇兵的转手、北齐的建立
第一次从破六韩拔陵转到葛荣手上,第二次从葛荣转到尔朱荣手上,之后又转到高欢手上。高欢以此力量建立了北齐(还娶了尔朱荣的女儿)
第五节 北齐的兵
高欢对着鲜卑人哄鲜卑人、对着汉人哄汉人,还根据情况调整所使用的语言。这才叫做“能在multi-cuture的环境里沟通的能力”。真是人才。
“二十充兵的法令,把军镇和州县、当兵与种田结合起来了。即兵由州县收田农民充当,兵民、兵农不再各成一个体系。胡人当兵、汉人耕织的时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