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扬清浊,泾渭自分明

渭水悠悠,流淌千年。这条古老的河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也孕育了"泾渭分明"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泾河与渭河交汇处,一清一浊,泾水清,渭水浊,二水任性而自遇,清浊而并流,界线异常分明,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成为千古奇观。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两条河道的交汇处,居然能产生如此奇异的景观,令人惊叹!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看着眼前悠悠水流,引发出对中华文化清浊之辩的思考。
秋日的渭水,水波粼粼,衰草连天,燕落寒流,沙起平滩。
清代诗人樊景颜的《渭水秋风》中这样描写“渭阳渡口夕阳舟,雁影横空月影芦,最是双飞花满地,枫林叶落水悠悠。”诗中为我们描绘出渭水边,秋日黄昏宁静凄美的景象,友人离别时的落莫伤感,暮霭沉沉夕阳西下的渭阳渡口,大雁南飞,落叶纷飞。河水悠悠,水光粼粼。月光下芦苇的影子,悄然静默,朦胧处,幽静写满天地间。
这是诗人笔下的 渭水、秋日、渡口、夕阳,纷纷而下的落叶,枯黄色,陈铺在轻薄的沙滩上,芦苇、大雁、悠悠的河水,还有凄清的月光,一副动人心魄的秋日画卷,于天地万物间,款款而至,横陈于眼前,激荡人心。
中华文明对清浊的认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诗经》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记载,是先民对清浊现象的敏锐观察,他们看到了泾渭奇异之处。
老子说上善若水,用水的高尚品行,默默奉献,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这种不争的品质并非软弱和退缩而是一种智慧和胸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善良,而善良就像水一样,不与万物争名利,这恰恰接近于道。而最善的人喜欢择地而居,心胸保持沉静,待人真诚友爱。
用水来比喻人品,把水的品行提高到哲学高度。
庄子观鱼以濠梁,看到鱼游来游去,悠然自得,他从中悟出了“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是他愉悦内心的投射,也体现庄子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的体悟。
这些哲思,体现中华文明对清浊之辩的深刻理解。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清浊之辩始终是评判事非的标准,战国诗人屈原,他感叹世事污浊,世道污秽,唯我清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为保持清浊分明,他投身汩罗湖,以死明志。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怀大济苍生的宏愿步入仕途,后因不满仕族把持朝政的黑暗现实,归隐辞官,在田园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热爱自然和简单的生活,淡泊世俗名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年轻时意气分发,人到中年时历经政坛的风风雨雨,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却愈挫愈勇。老年时豁达开朗,淡泊人生。他人格魅力独特,人生境界圆润。
这些具有高尚品行的历史名人,他们以超然的人生态度教导我们要清浊自分。
渭水依旧,清浊自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以清澈的内心观照世界,以明辨的智慧面对人生,在清浊交织的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坚定。

© 本文版权归 豆友JByOadBjK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