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与药
病与药 龙蛇年的冬春之交,甲流肆虐,说来也怪,不管你吃啥药都不管用,除了特效药:奥司他韦,就一颗,药到病除,虽然这药价格确实贵,一颗就几十块钱,甚至上百。但是仿佛仙丹一般,很是神奇。 可见对症下药多么重要啊,尽管贵点,其实也值了。 就怕贵而无效,浪费了金钱不说,人也遭罪,甚至丧命! 过去的人往往不知道这个道理,总觉得金贵的药,就是好的。 于是人参鹿茸灵芝麝香之类,就被视为仙丹一般,无论什么病,总要用上点,尤其是达官贵人,大富之家。管他有没有疗效,比如那位袁大总统,每日服用鹿茸一盖碗、人参一杯,导致偏头痛、牙痛等症。 晚年复辟帝制失败后,其身体因长期过量进补已严重透支,最终因尿毒症暴毙。 袁世凯如此,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然而能因此就说人参鹿茸不是好药吗? 人参能起死回生,如同仙丹,这是常有之事,关键时候能够吊命,只是如果服用不当,不能对症,甚至反用,那就是毒药了,《医学源流论》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可见对症下药,多么关键! 可悲的是,这位老袁,久经沙场,历尽宦海浮沉与腥风血雨的老狐狸,更应深谙此道,毕竟上医医人,中医疫病,下医医人,只是可能以袁大人的做官经验来看,只要是够猛,够贵就一定能出奇效,比如清末用重金砸出的北洋三镇,威震天下,可谓大清中流砥柱,勇猛之师,但是他不知道大清之亡,亡在何处? 清末为了延续国祚,用了三剂药,铁路国有,废科举,和预备立宪,然而铁路国有直接导致保路运动间接引起武昌革命。而立宪直接导致联省自治,不服王命,从而为辛亥革命,各省纷纷独立埋下祸根,而废科举则断了知识分子前途,只能逼他们各奔其主。 如果不是这三剂猛药的乱用,袁世凯还在老家洹水之上归隐钓鱼呢,老袁贪天之功,还真以为倾覆帝制是他的个人的功劳,就如同对参茸的误判,一两次不要紧,最终丧了卿卿性命。 《黄帝内经》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治病。所以用药也罢,用人也罢,治国也罢,你的决策往往决定着兴衰成败,善于用药的会根据病症辩证治疗,比如袁世凯的病,袁肥胖过度,饮食过量,并有中风现象,按理说不能大补,就让他吃青菜萝卜,反而比人参鹿茸好得多,而有的病人就可以用点贵药,猛药。 同样的,如果大清朝廷当时并不急着搞铁路国有和废科举,搞立宪,而是在民生,吏治方面下足功夫,我想延续个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话说过来,你能说废科举建学堂,搞立宪政治和铁路国有化不对吗?你没看到,日本,欧美船坚炮利,国富民强吗! 对是对,好是好,但是不符合时代国情,可能适得其反!废科举让辛辛苦苦读了一辈子书的士子读书人去做什么?铁路国有则民间资本化为乌有,立宪则动摇国本,人各为政。 而三者并举,岂不是逼着失意士子和破产老百姓不再信任大清,转而投靠地方势力?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错就是错了,需要几代人才能重新恢复元气,因此古人说,严守祖宗家法,宁可抱残守缺,也不轻易变革。 然而当代社会,崇尚变化,俗话说,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 这个春天就是如此,机器人和AI横空出世,紧接着铺天盖地的宣传人工智能的好处,各种政策如同雨后春笋,大有人工智能席卷天下之势。 老百姓看那机器人跳舞,AI能代替人脑思维,都拍手称快,以为超英赶美指日可待矣。 不过,我看到的是,几千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外卖小哥队伍更加庞大,结婚率和新生儿出生率屡创新低,经济疲软,阶级固化,传统行业,如同一潭死水。 种种痼疾,是否能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改变呢? 笔者读《史记》,记得有这么一段,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诗曰: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我想历史终归是历史,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良药是什么呢? 是AI和机器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