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怎么会突然想记录这个题目呢。
我这一年多很常说的词,最早起源在对姐姐拉琴问题上的理解。
坚持、持之以恒,是一个事物从0到完成的方法,这一点多数人是理解的,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做到的人更少,而我一直想告诉姐姐,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方法论。
论是什么,是一个人的记忆,感受,是自己脚底下的路和脚印,是这个进程中死亡的脑细胞和新生的脑细胞,是付出的辛苦和辛苦过后的无比的快乐。
谁有呢?过来的人才有。
方法听起来不新鲜,而论很专属。
这阵子的几个角色做的很辛苦,弟弟的病症没有改善,房间的漏水也没有解决,工作的进程也不满意。方法在,就是一一去面对去解决,且积极,但这些事情里都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了。孩子拉琴学习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去做去坚持就好了。 而这次多人参与的事情里,论,出现了分叉。
在参与其中的人在认知上有较高差距的错位时,想解决一件事,或者完成一件事真的是难上加难。
弟弟最近跟我说了一个关于限号的对话,弟弟说,妈妈车限号;杂碎说,不就是200块钱么?弟弟说,又不是你出钱。
这三句半的对话背后,是我极大的担忧,因为这对话背后隐藏着是认知上的巨大错误和可怕的引导。杂碎是没有规则感的人,习惯欺骗,喜欢走灰色地带,曾经无数次的谈及这事,也因为侥幸心态作祟付出过代价,但从上述的对话可以看到,依旧没有悔改。包括上次和老师的对话,它问老师,规则这么重要吗?老师无言以对。带给弟弟的是200块的无关紧要,而弟弟对规则是什么就忽略了认知,人活一世,是各种规则束缚限制而存的,生活里的规则,出门办事的规则,上学的规则,上班的规则, 做人的规则,这些都停止在200块钱的字眼儿里了。弟弟的关注点转到了谁出?进一步会影响到对金钱的认识。
孩子们,如果你们读到此,请务必不要认为妈妈的小题大作。
我们说回方法论,方法论是从A到B的人的拥有的东西,没过去,就没有发言权。妈妈总是重复相同的语言,就是希望你们从A到B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你们才可能未来讲给我我未曾去过的Y到Z。进门把鞋摆好,衣服挂好,洗手,做功课,少看电视,少打游戏,少吃糖,读书,好好刷牙洗澡,吃了碗筷放到厨房,换洗衣服扔到洗衣机,上学认真专注,多运动,不说假话,不打闹,找到自己的热爱,多尝试,多帮助别人。似乎目前就是这样了。要求高吗?多吗?这就是最简单的方法论,任何变形的动作都是无畏的浪费,到达B才能再往C,弯弯绕去找C么?能找到,但会很容易打回A,因为B在哪儿你未曾知晓。
再讲回认知,有时候觉得庆幸,有时候觉得遗憾,我在40岁才明白认知错位的人不需要对话,转身离开就好了。一个字都不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是学习成长最基本的方法论路径,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过不去,必然是无法对话的。 我们都很清楚谁都不会改变谁,人的变化只能经由自己归于自己,这便就是认知了,这亦是一个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