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昙花”到“口碑常青”
在社交媒体重构传播生态的今天,官员群体中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的"网红"官员。他们或策马雪原推介旅游,或直播带货助农增收,或犀利点评社会热点,在政务传播领域掀起阵阵涟漪。但正如新疆伊犁副县长的雪地策马视频点击破亿与某官员草裙舞引发的舆论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网红”官员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流量与口碑的双重考验。
真正的“长红”密码不在于网络技巧的精通,而在于精神内核的稳固。部分官员为追求眼球效应刻意制造身份反差,将政务传播异化为个人秀场,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往往导致“人设崩塌”。
网络空间的特殊性要求官员必须具备政治定力与媒介素养的双重修炼。既要善用“网言网语”增强传播亲和力,又要守住政治纪律的底线,在重大舆情事件中敢于亮剑发声。
流量热度与工作实效的辩证关系,在文旅局长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某地文旅局长在短视频平台月更20条创意视频却未见游客增长时,其“网红”身份反而成为形式主义的注脚。哈尔滨冰雪旅游的长红经验揭示,网络营销必须与"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提升同步推进,线上流量最终要靠线下体验转化为持久口碑。
这种虚实转化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既要用新媒体传播指数衡量传播效果,更要设置农产品销售额、旅游收入增幅等实体经济指标,防止政务新媒体运营陷入"唯流量论"误区。官员网红现象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多维保障体系。在个体层面,要建立网络行为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直播打赏处理、商业代言边界等敏感问题的处置规范,防范"以公谋私"风险。
这既需要官员个体在精神境界、实践能力上的自我超越,更呼唤制度层面的系统创新,最终构建起网络时代新型政民关系的美好图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