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不及预期,但这些考点咱得知道!

截至2月6日15:22分,《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已突破58.62亿,荣登内地影史总票房榜第一。关于此片,我们也进行过详细的考点分析。
与此同时,作为同一档期且同样备受期待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豆瓣开分6.5,截止至2月6日,豆瓣评分跌至6.1,经过口碑发酵后,其票房出现了明显的回落。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表现,《封神第二部》都明显落后于第一部,这批上映前被视作春节档黑马的影片也在与同期影片的角逐中显出明显的颓势。
明明是三部连拍的影片,为何一、二两部前后差别如此之大?逻辑漏洞、滑稽特效以及不及预期的剧情将观众第一部积攒的自来水热情浇灭, 如此宏大的中国史诗电影如何做到各部主题独立,整体剧情完整,结构平衡?尽管目前封神系列电影并未给出很好的回答,但在前人未曾走过的路上进行了值得赞赏的尝试。那么关于《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有哪些我们值得注意的点,哪些与考试相关的部分可以化为己用,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近景 ✦ 影片细读:叙事、人物、主题
1、承接:叙事上的承上启下
《封神》三部曲取材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影片的制作初心是将其制作为区别于单纯纵向系列化与横向延伸的美国系列电影,构成一个自足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世界。《封神2》的故事紧接着第一部,姬发识别父权阴谋后选择与殷寿为敌,为了保护百姓而镇守西岐,纣王派出邓婵玉和闻仲出兵征讨,不惜屠城也要捉拿姬发,战争和对抗是这一部的大背景。
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剧情叙事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世界观的建构上,影片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与拓展。第一部姬发完成“英雄之旅”,自我意识觉醒,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第二部则是在姜子牙的领导下带领西岐抵抗殷商,力图解决“我为了谁”这一问题。
相较于第一部叙事与家国矛盾交织铺陈的紧凑,第二部在叙事节奏上的失衡也引发了观众诟病。影片前半部分在战争态势,政局铺陈上花费大量篇幅,武戏比重大于文戏,缺乏有效的戏剧冲突,造成了部分观众“节奏拖沓”的观感。主人公姬发的叙事重点由家至国、由英雄至领袖的转变支撑不足,人物动机略微薄弱,这也是影片存在的一个问题。

《封神三部曲》是典型三幕剧结构,第一幕塑造主角,给主角制造问题,留下戏剧悬念;第二幕主角开始尝试解决问题,在各种阻碍和冲突中,通过克服心魔和获得帮助,最终从低谷中崛起;第三幕则是主角解决最后的冲突。
总体而言,尽管《封神2》存在着一些叙事漏洞,但在三部曲序列中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叙事任务。第二部中姬发克服心魔:父亲与兄长皆因自己而亡,不愿西岐百姓也因自己走向覆灭,从而想要投降。经过姜子牙的点拨背负起百姓之命向殷商宣战。
2、突破:女性英雄的角色塑造
姬发作为主角贯穿三部曲始终,邓蝉玉这一女性英雄角色的出现则为封神第二部制造出了独立的主题与叙事结构。在原作中邓婵玉本是一个颇为悲怆的角色,邓九公之女,性格刚烈,战场上骁勇善战。颇具军事才能的她,被土行孙活捉,被迫与之成婚,以往的影视剧中大多会围绕这样的路线进行改编。但《封神2》在这一角色的改编上进行了突破,给予了邓蝉玉足够的主体性。
她的形象改编具有明显的现代性,英姿飒爽、反刻板性别气质的一面被放大。邓蝉玉初始就是一个行事果决的女将军形象,遭遇姬发攻营,她心中自有算计,毫不惊慌,按兵不动;丝毫不在意艳曲的调侃与沐浴时的偷窥,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完成反凝视的动作;被姬发质问自己是为死人而战,并未考虑眼前活人,以及得知闻仲为达目的不顾百姓性命,见识过西岐的祥和民风、意识到自己的听命进攻属于愚忠之后,她接连产生动摇。最终选择了背叛纣王,和姬发一起守卫百姓。
无论是曾经继承父亲遗志忠于殷商还是后期保护西岐,邓蝉玉从未盲目效忠,她是出于本心的捍卫自己的信念,坚定对于天下太平的向往。在动荡的时局中她自豪地将御赐战甲高举,犹豫自己曾经的信仰转而坚定地维护和平,她的人物弧光完整饱满,展现出一种家国情怀下女性思想觉醒的潇洒,涌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符合当代话语体系的女性力量。

邓蝉玉与姬发作为两军首领,彼此人物弧光紧密相连,在对战的冲突中探讨如何找到自己身为将领的使命。继承父亲遗志效忠殷商的邓蝉玉本质上与守卫西岐的姬发是一样的,邓蝉玉也是另一个“姬发”。在被父权和君权桎梏的历史中,姬发与邓婵玉都是反抗者,与其探讨二人的感情线是否突兀,不如将其视作惺惺相惜的战友情更为合适,姬发怀抱即将死去的邓蝉玉痛哭,他悲痛这样一个有志之士的殒命,也悲痛与自己如此相像之人为了理想与现实搏斗却不得善终,他悲痛邓蝉玉之死的同时,也是在悲痛“姬发”之死。合理的感情线可以增强人物塑造的立体化并增加故事温度,邓蝉玉与姬发之间的“战友情”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给故事增加了悲悯的温度。

3、内核:“人”的意志肯定
相比于原著,《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改编更具现实意义。在第一部延续至第二部的发展中,影片一个重要的内核是,对于“人”的意志的肯定。这样的表达更加具有现代性,第一部中用当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天道人伦、君臣伦理,一个少年与过往信仰之间的革命与自我觉醒。这种对于人性的肯定遍布在电影中,当姬发在黄河九曲阵中摘下鬼面盔甲的瞬间,象征着个体意识冲破集体无名的桎梏。这种从“王的质子”到“人的战士”的身份蜕变,在暴雨中姬发怀抱封神榜策马狂奔的镜头里,完成了对宿命锁链的华丽逆袭。姜子牙自愿堕仙的设定堪称颠覆性改编,这个充满存在主义意味的抉择,宣告了人性对天道的终极反叛。

第二部姬发回到西岐,跟随故事发生地转移的还有故事的核心:由权利的争夺变为人性的挣扎。“人”不再是仅仅是神仙的背景板,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性与人文精神。在整部影片中人物们大部分的决策,都是基于“人”的考量,人的意志高于仙、魔、怪,放在了首位。在古典小说中,封神榜的诞生是仙人阶级的博弈,是神界推动人间战争的工具。然而,在电影中,这一切都变成了人心的较量。电影更注重对“人”的刻画,而非单纯追求奇观。殷寿的欲望,才是战争的起点,西岐百姓团结抗商、姬发面临“电车问题”的犹豫等体现了影片对于人的意志的肯定与凸显。
特写 ✦ 直面考点:怎么考,如何用
上面已经带大家细读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那么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考点需要我们注意呢?
1、跨媒介叙事
考点点拨:
跨媒介叙事是一种叙事实践,它将一个统一的故事世界或宇宙分散在多个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跨越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游戏等多种媒介,构建一个统一而连贯的故事世界。这种叙事方式允许故事在各种媒介间流动,每个媒介都为整体故事贡献独特的内容和视角。跨媒介叙事不仅仅是多平台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保持故事核心一致性的同时,通过不同媒介的特性来增强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跨媒介叙事的概念于2006年由亨利·詹金斯在著作《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提出。在书中,詹金斯对其做出如下定义:故事系统性地散布于多个平台,各个平台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做出独特的贡献。跨媒介叙事不是简单地把原著搬到另个媒介上去,而是一种媒介向另一种或多种媒介的转换,强调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来促成一个故事在不同领域的跨界呈现。同时,它主张在娱乐内容项目的企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在不同媒介平台(如电视、出版、电影、游戏)的内容体验需求,围绕一个统一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展开相互独立,但逻辑上高度关联的故事主线,使得角色更加丰满、立体。代表性实例如《哈利·波特》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等。

乌尔善《封神》系列电影充满了数字网络时代跨媒介叙事的特征。《封神》继承元文本《封神演义》小说奠定的整体风格与气质,在编排故事的过程中,导演有意识地通过经典题材的选择、文化符号的凸显、中式画面的营造勾连起观众共同的情感经验与文化认同。在影片制作上精心处置小说原典中跨媒介叙事的美学问题,为文学幻想的影视化提供了可能,将仙魔斗法和诡谲妖异变幻为视觉奇观;而互联网生态则为拓展“封神”的故事世界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广阔空间和充足的容纳环境,使得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得以在当下时代有了全新的演绎,“不仅在视觉文化时代方便大众接受,而且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阐释的新路径”。

2、电影工业美学
考点点拨:
“电影工业美学”是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在2017年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提交的《中国导演新力量与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崛起》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是为适应电影工业观念、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趋势,针对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提出的体系建构。揭示了当下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规律,即在规则之下探索并呈现自身的艺术特性,在电影作品中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不同于“商业美学”,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美学,这一理论更加注重作为创作规律的实用性,更加强调作为生产模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味对观众与市场加以迎合。

《封神》项目制作的前中后期都致力于实行全方位的工业化和规范化运作。在制作周期内,《封神》执行严格的分工协作与层级管理制度。与人们一般想象的艺术创作不同,《封神》剧组更像一台严密设计、精确运转的机器。在宣发营销阶段,影片积极布局跨媒介的运营方式,打造围绕《封神》的多种文娱产品,提高电影的综合影响力。
《封神2》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完美佐证和极大推动,对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艺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使影片区别于此前古装大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奇观式、拼贴式使用,具备了严肃的品格、厚重的质地和深远的指向。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封神经验”可谓意义深远。与此同时,影片在当下的问世更折射了丰富的时代气息,中国社会对于文化自觉、文化主体性的高扬使得新一代创作者得以平和、包容地面对传统,珍视、推崇传统文化宝藏。另外《封神三部曲》探索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准化流程(投资、演员培训、电脑特效、路演宣发、衍生综艺、纪录片等),让观众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和神话史诗的影视化有了更高的期待。
3、共同体美学
考点点拨:
共同体美学是饶曙光教授在2018年由《当代电影》发起的“再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中正式提出的,所谓“共同体美学”,是基于当前中国电影的历史语境和全球化定位所提出的。共同体美学是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即思考任何问题都考虑到所有“利益攸关方”的感受和诉求,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实现共同诉求与利益的最大化。
合作、和谐包含了四个层面:第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第二,要在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对话,一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诉求,另一方面也倾听、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和诉求;第三,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以文明互鉴的包容性思维求同存异,尽可能地扩大共同性,降低差异性,以及由于差异性而潜藏的敌对、敌意;第四,以有效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赢、共赢、多赢。

作为一个具有极大理论空间和张力的电影理论,“共同体美学”首先是面向观众的,通过“共同体叙事”与观众产生共情、共鸣与共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上映过程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共同体美学,2023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带着满满的诚意与匠心出现在观众面前,它的票房起初并不算亮眼,但其精心制作的内容与观众产生共情,靠着观众自发安利,奇迹般地实现了逆跌,最终收获了超26亿的票房,也让整个《封神三部曲》得以继续走下去。《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上映至今,不乏关于剧情、特效呈现的意见,相信共同体美学的作用下,影片制作方能够倾听观众立场,精进第三部的制作,实现观众期待与票房成功的双赢 。
参考文献:
[1]乌尔善,陈旭光,杨宇.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封神”经验——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导演乌尔善对谈[J].当代电影,2023,(12):11-22.
[2]汪春成.百年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演进[J].出版发行研究,2019(01):109-111.
[3]杨婕.《封神演义》小说的电影改编刍议[J].电影文学,2021(21):131-134.
[4]陈旭光,杨宇.“重述历史”“想象神话”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像转化”——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论开去[J].宁夏社会科学,2024,(01):185-193.
[5]《封神第二部》的续集之难.理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