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人类生下来所有的就是最原始的欲望
千百年俗世奇人奇事,尽在三言二拍;两百篇经典短篇小说,写透人间百态!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大全集,包括明代文学大师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小说大师凌濛初编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总共两百篇经典白话短篇小说,完整囊括了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精髓,书中的每一个故事,独立精彩又跌宕起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均源自“三言二拍”;“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深刻影响中国人价值观的名言警句,同样源自“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文学史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自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自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

冯梦龙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诗礼传家的家族,家族成员不是画家就是诗人,但是冯梦龙却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创作“俗世文学”,有点豪门出逆子的感觉。
冯梦龙所在的时代正好也给了他创作“俗文学”的土壤,当时正好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期。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而在清军入关之前,中国还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长期的强盗横行、农民起义让百姓民不聊生。但是乱世大多集中于北方,所以黄河以北是狼烟四起,南方是歌舞升平,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整个国家一边是战乱一边是富裕,南方想要光复大明是不可能的,但是商业的发达让南方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状态,这也就是“末世”的生活态度。
而冯梦龙这个说故事的高手,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普通人身上,他写人们究竟如何对待“末世”,那就是跟随欲望,心随我动。
凌濛初同样,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不得志,专以著作刻书为事。55岁出任上海县丞,63岁升为徐州通判,两年后被农民起义军围困,忧愤而亡。
一生著作丰富,代表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写尽生活、写透人性。
【作品解读】
经典文学的本质是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部分行为,从而书写一整个时代的整体风貌。这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本质相同,而篇幅的长短则因时、因势、因作者和因读者而受影响。但每一个作家又皆具个人特色,故而经典文学作品因有差别而具有独特价值。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笔者认为,还需要再加上明清的白话短篇小说。
提起短篇小说,在外国文学中,莫泊桑被称之为短篇小说巨匠。然而、他的短篇小说大部分立足于底层人民,主张“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并且创造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他的塑造无疑是非常成功而又深受读者喜欢的,但是在读完由冯梦龙、凌濛初写的《三言两拍》后,会发现小说怎么能写的如此牛?!
暂且不说其他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拿我国现当代的这些小说来讲,包括一些外国文学在内,阅读起来总会有一种不知不觉的“宿命感”,仿佛生命的生与死可能都早已有定论。但这种定论总感觉缺少这一些什么,并且篇幅太过于冗长(尽管是非常简单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而言,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全部阅读呢?那么有没有一本书能够涵盖所有我们生活中的现实,然后又能把我们引导成为更为“平凡的普通人”呢?
一种答案是《三言两拍》,它总共 400万字,分为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每一本书有四十个短篇小说,共计200篇。各位想想,这两位将几千年的生活中流传下来的“趣事”(包括奇闻异事),亦可称之为典型事件全部都“搜刮过来”,而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又是何其之珍贵并且经典?
其一,能够真正的将“生死”写的如此明白,告知人们学会善良,什么是善良?
①具有作恶的能力,但不做恶
②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保护好他人
③虽然遭受过恶,但是还是选择了善良
其二,皆具佛教性质,具有因果轮回特征,使读者学会并且洞悉生活的某些本质;不知可能是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不存在,而认知范围往往具有局限性,若想提升自己的认知范围,必须从尝试着见见识开始。
其三,描写鬼神以及阴德,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该有报复的会在阴间得以明晰;之前以为关汉卿的《窦娥冤》可能是虚构出来的一种作者的感时伤世,现在在读完《金刚经》《二刻拍案惊奇》后突然明白,好像这本身是一种真实也未必不是。而关汉卿有可能是窦娥这一真实素材的搜集、整理和书写者。
其四,描写“罪业”“作业”“业力”等,给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现象以一种谅解的态度;比如称之为如果一个人承受的人生之重量非常重,并且过得非常痛苦,为“先世罪业深重”,这一世是为了还其所做罪业。
其五,具有官府巧断案的特征,其中也包括对于冤情的判案,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会沉冤得雪的那一天。
其六,涉及各个阶层以及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批评程朱理学哥为鲜明大胆,对于自我思想的觉醒具有深刻意义。

德国诗人席勒曾经给歌德写信,上面说道“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埋头于风行的中国小说,可以说是最恰当的消遣了”。
这部在欧洲广为流行的中国小说,就是明代笔记短篇小说集“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其中所写的都是人世间的市井生活、八卦传奇、情爱欲望、虚实善恶的小故事,而这些恰恰又是最真实的人性。
正因为它的真实,也让自己遭遇灭顶之灾,在清代被列为“禁书,甚至在清末完全消失。中国古代从宋朝开始,理学家一直影响了思想界以及人际关系。
理学家最常说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人类生下来所有的就是最原始的欲望,而“三言”跳出禁欲的围墙,所有的故事都遵循“欲望”发展。
这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欲,这就是“三言二拍“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