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电影世界:人类负责做梦,AI负责造梦

AI技术进步指向的未来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创造新可能。
在编剧的职业未来这件事上,安宕宕看到的是蓬勃生机。作为编剧,她甚至用"爽"这个字眼,来描述自己工作被AI完成后的感受。在她看来,编剧的核心竞争力是主线架构能力。而传统创作模式下,编剧执行一个创作,尤其在委托创作环节,更像是在整理别人的想法。AI工具的引入可以极大减少码字时间成本,释放人的创作空间。作为大学讲师,AIGC研究者与创作者,她和她团队的关注点并不在期许畅想未来,或是恐惧担忧,而是脚踏实地探索通往未来更好创作的路。各种一键生成工具的流行让之前阻碍了很多人的创作热情的技术不再是壁垒。她一直相信,在这场新的技术浪潮里,AI绝不是高墙,先掌握技术的人会和AI成为伙伴,并和AI一起打开未来更多职业可能。

而对于电影,安宕宕坦言,很难预估AI究竟能多大程度上颠覆电影传统的创作形态,会给影视产业带来怎样的未来。可以确定的是,变革正在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发生。"1个人+5个AI",用对工具就可以创作一部电影。如何用AI更快更好把创意变成故事?变成剧本?变成一个完整的影像作品?未来编剧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正在发生转移?又指向何处?怎么应对?3月19日-3月31日,我们策划了一次《AI生成剧本创作全流程》创作课,邀请安宕宕老师把当下关于AI生成剧本的方方面面问题进行一个系统分享。

课程开始前,我们提前和她聊了聊,关于AI工具如何打破创作门槛,以及它如何提醒我们:在这片全新的技术土壤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艺术家,成为新的超级个体。下面是访谈文字整理。
作为编剧、大学讲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AIGC的?什么样的契机或者发现,促成了您在"AI创作"这件事上先人一步?
安宕宕:这个比较早了。ChatGPT发布,大概是2022年,那时我们其实已经在关注这个领域。当时Web3特别火。一个契机是在一个Web3科创项目上,有开发团队开发了一个故事模板类型的共创电影,我特别感兴趣。后来AI被引入,我们基本上从创作环节就开始实践用AI来做辅助。
能否详细说说这个实践过程?
安宕宕:过去一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用AI协同创作,很好用。它是一个不断交互的过程。最开始我们只是去搜索一些文献或背景资料,或者让AI为人物起几个名字。但用着用着你会发现,它会不断地给你新的灵感,在创作的各个环节。比如我们想去生成一个大纲,我会有一个idea,这时我会问AI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好的创意或故事主线。它给出的初版文本可能是一个高中生写故事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不断去调试它,问它能不能再细节一点,单独的情节点能不能再细化一下。不断给它抛问题,让它反馈给你。这个反馈有点像传统剧本创作流程里的开剧本会,有N个策划,N个编剧,大家一起群策群力。AI作辅助其实代替了大部分策划会功能。比如我会使用多款AI,跟不同AI互动,从不同维度向它们提问,得到更多角度的反馈。当然目前的AI还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大数据的量不够。我知道有大厂在研发更高智能的AI,通过拉片把100部或者1000部经典电影故事主线拉出来,再把情节点、人物、主题、人物关系等等要素植入进去,根据类型需求,最终建立一个很好的故事模版。目前还在开发阶段,投入应用之后是否能正向反馈创作还不好说。(备注:在采访之后,2025年春节前夕的DeepSeek横空出世,安宕宕特别兴奋地跑来告诉我们,最适配编剧的Ai诞生了。此前国产AI软件在辅助编剧创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款现象级AI的诞生,更加高效便捷地辅助剧本创作。)
我们知道AIGC是基于庞大数据库的模型,在您看来,AI真的能理解艺术创作者的情感和内心吗?
安宕宕:我想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影视作品是大众产品。大众产品拼的是社会共情力。从我作为编剧角度来讲,编剧在创作时,很容易陷入自以为很懂观众的误区。每一个创作者都会自以为很懂观众,但其实人脑涉猎的数据量极其有限。但如果换成调教AI,比如有一千人、一万人关注同一个问题,每个人输入的搜索指令和相关共情点都会被记录。现在有些AI陪伴产品,用户向它们询问感情问题、心理问题。这些AI会知道大部人的困境、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等在哪里。

但我们人类在创作时其实非常在意人物,人物弧光、人物心理动机等等这一系列东西。"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AI是否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是存疑的。但我相信在大数据和模型的支撑下,AI未来可能会发展得特别好,有可能替代人类去共情更多人。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AI会取代人类创作。在我看来AI这不是取代的问题。AI更像是养成式的创作伙伴,作为辅助工具来协助我们完成一些基础工作。我也会在我接下来的直播课程里专门探讨哪些工作是AI绝对取代不了的,以及我们需要用哪种思维去驾驭AI,与它共生,共同创作。
在剧作创作领域,AI给艺术创作带来哪些具体的变化?
安宕宕:我想先从电影或电视剧整个开发流程开始讲这个问题。因为它不只是对剧作的一个革新,我认为它甚至是对整个电影叙事媒介的革新。电影叙事的媒介是什么?过去一百多年的电影发展历程,类型片的演变,衍生出了多种大类型,以及其中的子类型与类型融合。这些电影产品,基本上都遵循了一些相对科学和经过验证的叙事模板。比如我们常说的"救猫咪"节拍表,还有好莱坞最经典的三幕式结构,以及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成长模式。

电影作为一种线性时间艺术,往往有固定的主角、主角的成长、明确的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关系。而且它最大的困境在于它必须以线性时间线为起点和终点。当然,我们现在也谈非线性叙事,但那通常指的是道具和闪回,没别的了。但你会发现现在的交互叙事已经展现出很超前的趋势。比如非常火的博物馆沉浸体验,它会用空间去结构时间和重构时间。在交互叙事中,媒介、材料、装置艺术、AR/XR技术,以及AI影像都被用来构建故事。观众成为了故事架构中的角色,有机会成为主角,选择剧情,甚至从任何空间进入剧情。与电影的二维屏幕相比,交互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二维屏幕上,我们只能观看,选择暂停、发弹幕,或者弃剧。但未来会发生很有意思的变化,观众可以走入剧情,改变剧情方向,进入另一个空间。我觉得诺兰很超前。就像诺兰的《盗梦空间》所展现的那样,空间在不断翻转,主角可以从一个空间一脚踏入另一个空间,进行另一层叙事。所以,电影的二维平面时间性叙事是否会被这种空间性叙事所取代?这是非常值得展望的一件事。而且,随着沉浸体验中,AR/XR/MR等技术的迭代更新,我们或许能够跨屏互动。无论是在线下空间进行交互,还是隔着屏幕在线上进行交互,我相信未来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是一个独立的空间,用自己的空间作为原点,延伸出自己的叙事维度。这种变化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十年后也可能五年后,就已经有人研发出这样的技术。科技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您在日常创作中,是如何调教AI,与AI进行对话展开创作的?能否结合"AI生成剧本创作流程"先简单分享一下?
安宕宕:以我们团队为例,在大纲阶段,我们现在基本上通过开剧本会已经实现了直接生成大纲和剧本。拿一部中剧来说,我们正在做一个实验,集体开策划会去架构一些故事,抛出一些基础的人物关系、人设、类型定位,把这些信息喂给AI。ChatGPT可能大数据量比较多,它会生成一个非常傻瓜和套路的东西。我们会从中找出10%~20%能用的内容,比如一个好的人名,或者一些基础的人设、人物小传,从套路内容里摘出精华,再沿着这些精华去研发我们自己的故事主线。聊故事主线我们基本上全部通过开会搞定,而且成本非常低。在线开会,实时录音,录音完成后,用AI自动整理录音,从中找出故事主线和主要情节点。AI大概会给出一个相对50%能用的东西。你不能指望他100%,那我们人就没有价值了。AI的优势是逻辑性强,总结能力很好。我们会从中提取有用的部分,然后手动添加一些核心的情节点和转折,这个东西是靠人完成的。编剧最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主线架构能力。
接下来,我们会再调试,把内容回传给AI,让它去细化和润色成分场。AI会写得很生动,生动点来自于大量的网文,就是那些风格非常有趣的男频女频网文,所以生成的内容基本上氛围感很足。下一步再把不能用的部分删掉,填一些桥段、环境和台词。台词部分我们基本上是自己在上手,因为AI写的台词你会发现很傻,不太像人说的话,可能基础的能做到30%完成度。手动修改好后再回传给AI,让它润色校对。然后我们再自己纠错。

在这不断交互的过程里,人类的角色更偏向一个主编剧,1个人+5个AI软件,实现一个编剧带几个助理编剧或策划的功能。我相信越来越多人使用AI,AI数据库的量达到很饱满的程度以后,甚至可以实现直接生成内容。现在已经有一些好的软件,可以给出很多清晰的指令和回答。而且当你教他的时候,他也可以像一个剧本医生一样工作,给出新的方案。但是,现在可能由于用的人比较少,所以AI给出的东西还是比较套路和陈旧。但是,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AI会有很多创新的维度出来。
也就是说,编剧的工作量并没有太减少,能这样理解吗?
安宕宕:我认为它减少了我们码字的时间成本。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编剧执行一个剧本项目需要跟导演、制片人、剧本策划开会,消化吸收各方意见同时做好会议记录,尤其是在委托创作环节,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整理别人的思想,把这个过程给到AI之后就节省了时间成本,可以去思考一些更新的东西。但是如果资方、制片人或导演自己知道意志的话,他们也可以不用编剧,自己去架构。
所以,我觉得未来是一个创作者时代,一部好作品也不能单说是因为编剧更好,或是导演更好,制片或者谁更好才成就的。只要有创意的人,都有可能使用AI去驾驭自己的故事,编剧也可以自己拍电影,用AI辅助架构世界观,做一个完整的短片。然后,线上发行,让网友点赞并获取收益。对吧?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电影的时长,之后也会有越来越多AI生成电影、个人创作者,或者叫【超级个体】出现。
所以在AI时代,只要有创意和工具能力,个体都可以成为创作者。
安宕宕:在我看来是的。未来个人拍电影或制作自己的视频会越来越便利。就像短视频一样,我们可以轻松生成定制化的个人电影,可能会像拍照发朋友圈一样简单。如果用AI工具创作,是否也会有内容同质化问题?安宕宕: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以及它是个伪命题。在没有AI的时候,难道大家就没有同质化吗?现在的短剧、长剧,或是电影不同质化吗?如果回到电影史里去解读类型片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类型片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的同质化以及突破同质化的过程。而同质化的原因其实可能是社会共情力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观众就喜欢某种故事模板。比如男频网文里的逆袭,女频网文复仇,都是被提取出来的受众喜欢的故事模板。回到电影史的发展历程去看,也是一样的。比如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盛行侦探片、战争片、反战片等众多类型,然后到后面的新现实主义,再到当下仍在不断迭代类型片,这其实是一个同质化与反同质化的过程。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产品,其变化与大众媒介的发展紧密相连。过去,我们可能会说报纸即将消失,现在看这一预言已经部分成真,纸媒确实受到了电子化的冲击。媒介的变化会导致内容上的相应调整,然后共同创造出新的叙事类型和模板。比如以前电影中鲜少出现真假千金、先婚后爱等网络文化元素,但现在这些元素却大行其道,非常火爆。就是因为电影类型在不断迭代。AI电影可能会在技术革新与后媒介变化的基础上,再次推动电影内容的新一轮变革。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您刚刚提到未来每个都能拍自己的电影,可能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如果科技发展到那样的程度,电影还会存在吗?
安宕宕:其实电影还是会存在的,但可能会换一种形式存在,对吗?只是换了一种媒介去嫁接。比如之前提到的沉浸体验或交互叙事,这些都可以嫁接到电影中去。但传统的电影叙事类型可能不会是主流了。观众可能也看腻了。毕竟我们都已经看了100多年主角经历困境、中间转折、大结局这样的模板。传统叙事是否已经陈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陈旧感?是媒介的迭代导致的。观众可能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而是想要制作自己的电影。这对商业电影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甚至觉得,媒介的变化和科技的革新,使得传统影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发生变化。比如现在的制片工作,很多通告和预算都可以通过AI直接生成,那统筹的工作是不是就变得轻松多了呢?再比如,现在有了人机交互和先进的摄影技术,导演的辅助分镜、分镜头也可以通过AI来制作。可能产业上的每个工种都在发生变化。

我个人认为未来会在行业里留下来的人,首先是具有高度创作能力的顶层架构师。剩下的则是一些拥有创意的人,这些人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拍自己的视频,打造自己的个人IP。未来,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个很繁荣的共创时代。在我看来,AI浪潮对于电影的变革绝不是小修小补,它甚至会像油画与摄影诞生前那种颠覆性转变。电影这些媒介形式延续了一百多年,而现在,有了这样的科技,可能会有全新的物种诞生。我不清楚它具体会叫什么,或许还叫电影,或许有别的名称,但无论如何,它都预示着一种向好的趋势。但这也是我们人类感到恐慌,有危机感的原因。
担心自己的职业未来被AI取代。这种现象在您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吗?您如何帮助学生应对这种危机感?成为AI时代的创作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能力?
安宕宕:这种危机感和担忧在AI初次冲击到我们时,肯定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我的学生,我都会鼓励他们积极拥抱AI。我在课堂上,也会告诉跟他们说,你们要使用AI工具。他们现在写论文或做课堂陈述时都在使用AI,而且用得非常顺畅。我身边的很多同行也在担心AI是否会让我们失业,或者被时代淘汰。但我想说,即使没有AI,如果我们不持续学习,就一定能跟上时代吗?问题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我们个人的思维和认知是否需要刷新,是否需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以及我们是否愿意持续学习。学习技术的过程也会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理解事物的底层逻辑。科技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认知的刷新,也有对技术和其背后思维、哲学观念的深入理解。这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会使用工具。现在新的工具诞生了,我们应该去学习如何使用它。

曾经我也和我的老师探讨过电影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小众或者经典化。他当时回答说电影仍然是人类最高级的神话,因为它在造梦。但我会想这是不是我从18岁开始学电影所产生的幻觉?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上一代或上上代的电影叙事和阐释方式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对电影的阐释就是这样的。但你还是会在感受到新科技、新的沉浸式体验后,发现原来的认知是有限的。要拥有前瞻思维和创造力。要永远保持精进的心态去学习。现在很多年轻人或新兴人类都具备超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年龄大也不能成为自愿被淘汰的理由。张艺谋导演70多岁也还在进行沉浸式舞剧的创作(《无界·长安》),用科技元素去实践他的美学理念。我不相信人的天赋有长短之分,因为每个人每天大脑中都有数以亿计的想法闪过。只要你有创意,技术就能帮你实现它。
3月19日您的《AI生成剧本创作全流程》线上分享课就要开始了,您会如何讲授这门课程?对于即将参加课程的学员,您希望他们得到哪些提升?
安宕宕:我希望会有很多人来听这次课。因为我不只会讲到如何使用AI工具这类技术课题,更主要分享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关于我如何利用工具,以及在与工具交互过程中,如何思考电影和叙事。叙事并非电影所独有,早在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那个时代,叙事就已经存在。当下我们需要掌握的叙事方式,不只可以应用于电影,也可以用于短剧等。我会分享我是如何拆解叙事元素,并与当前热门爆款内容相联系,利用这些元素来训练AI。现在有很多新兴职业,比如AI调教师、AI培训师等,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训练AI,相关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反而找编剧这个环节变成AI训练师。也有人可能会考虑转型,不再只作为纯编剧,而是成为剧本医生或AI剧本医生,给出指令。现在网络上已经有售卖指令包、故事模板等产品的,这更像是在2.0时代,我们使用游戏补丁包来增强游戏功能一样。这些产品可以让我们更便捷地实现人人共创,你可以自创一些产品,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复制下来,利用AI技术生成以自己为主角的视频,甚至还可以更换造型,实现自编自导自演。
这次课程的第一步就是教大家如何产生一个很好的创意,或如何将已有的创意执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剧本。这个剧本将帮助你在后续继续使用AI创作视频。你可以生成自己的电影。虽然可能有其他课程专门教授AI电影制作,但我们在叙事方面做好基础后,你会发现AI电影的视觉化效果已经非常真实,有时甚至超越了导演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有前瞻性地思考工作,去探索怎样的叙事可以做成一个好作品,以及我们如何开发自己的创意。这才是未来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等AI技术真的发展到与人类竞争了,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的顶层架构能力。所以我一直说,未来科技达到饱和程度时,只有两种人将占据主导地位:一是技术研发人员,二是顶层架构师。所以学习AI生成剧本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技术工具,而是成为顶层架构师。

采访 | 轻舟
排版丨pelyliu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