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侠之大者》票房失利是谁的错?
春节档有三部难兄难弟,蛟龙、封神2、射雕,谁也别说谁,反正都是烂泥扶不上墙。

我问了下DeepSeek射雕失利的原因,它深度思考后是这么说的。

简称,全面崩盘,木桶理论也没用,因为压根没有长的那根。
热知识,这部是射雕三部曲1,也就是说,这样的玩意儿还要再来两部

一坨屎不吸引人的原因肯定是因为它的本质是屎。
否则就算是你把巧克力做成屎的形状,也是会有人能克服对外观的心理障碍去尝尝咸淡的。并且一旦发现它还真的挺好吃,这不口碑慢慢就发酵出来了吗?
这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如果你只是在屎上雕花,哪怕雕成国花牡丹,可观众又没失去嗅觉,它还是屎啊

原本武侠题材在近年来就受到冲击,一直落寞,很难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其原因我先前在《传统武侠已死?》里就有探讨过。
那你的首要任务其实很简单,利用徐克大导多年以来辛苦经营的武侠口碑,去给大众们整点不一样的震撼啊。
好叫他们觉得,武侠这东西没有跟时代脱节,还可以很酷。
武侠与仙侠、玄幻不同的是什么?
在画面上,就是那种打击感、拳拳到肉的质感,以及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意想不到的武打动作。这一点说真的,我没在这部射雕里看到,反而在最近上的一款国产游戏预告片段里看到了,就还挺讽刺的。

在剧情上,快意江湖,恩怨情仇,家国大义。
或者,这些你都不行,还可以有点别的不一样的东西,复古的,具有武侠精髓的,大胆立意,人设创新的都行。
徐导又不是没玩出来过。
笑傲江湖系列一个石破天惊的东方不败,成就了多少人心目中林青霞最具魅力的高光角色?

当年被骂的《蜀山传》,现在回看,又被多少仙侠小说迷在b站奉为经典,直呼灵感缪斯?


你倒好,哗啦一下整出来这么一坨。不说高光角色了,还砸了自己的名声。
都2025年了,武侠片居然连像样的打戏都没有,只一味依赖特效,堪比老美的超级英雄片。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直接就把70、80后那帮子最正统的武侠受众们给赶跑了。
如果一个武侠片连打戏都做不好,那到底指望观众看什么?
看黄蓉郭靖手拉手嘴炮大汗?大汗深受触动,不战而屈人之兵?

你整这个情节,首先它就不真实,忒悬浮,说服不了观众。
你就算是真靠嘴炮,你得言之有物啊,你得真有点东西啊。你整围魏救赵,大汗也许还迫于压力退兵,但大道理谁不会讲?
讲点大道理就能让大汗感动退兵,那孙子都把笔递给你让你写兵法。
其次这个危机的解决方式是完全脱离了观众期待感的,层层递进后,本来可能以为是开大招+智取,结果直接扑空,不是一个合格电影的叙事水准。
第三,它与当下的观众需求也严重背离。
现在的观众,追求的是爽感,是哪吒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的利落冲劲,不服就干的人生态度。
毕竟国际局势和政治立场已经跟过去大相径庭,我国的国家民族自信力在不断上升,我们不惹事,但不怕事。
而射雕非但没真正解读出金老爷子对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八个字的真正内涵,反而在那和稀泥,企图通过说几句话就解决最终危机,达到世界和平的方式,实在让人觉得异想天开,忒好笑了。
武侠武侠。
没有精湛武戏,何以称武?
不为保家卫国而战,何以称侠?

讲不好一个故事,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射雕篇幅很长,想把它压缩成2小时电影,要做大刀阔斧的取舍。
这个取和舍的功夫非常非常重要,编剧自己就得很清楚,你到底要给观众讲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主题。
电影中通过大量回忆交代剧情的呈现方式其实并不友好。而且取舍得也不好。
家国大义与儿女私情十分割裂。
导致的结果是,新观众看不懂,老观众只觉得人设崩塌。
俏黄蓉俏吗?看不出来。
机灵古怪吗?看不出来。
洒脱快意吗?看不出来。
所以,到底刻画了个啥?

以及,还滥用画外音。
画外音就像是小说中的叙述部分。你可以有,但你不能到处是。
电影讲故事,要演出来,而不是讲出来,小说如是。要描写,不能叙述。
而且旁白是需要深厚的配音功底的,比如我对张涵予在一些电影开头的旁白就印象十分深刻,不突兀,厚重自然。
肖战的台词从预告片中就能感觉到,捧读很严重,太刻意。
旁白还要写得有水平,不能太糙啊。一眼就出戏的台词,真的会让人怀疑编剧的学历水平。就这,他历史老师不得被气得死去活来?


来自豆瓣热评
要不怎么大家都在感慨,还是经过了高考筛选的非科班导演做的东西过硬呢?他起码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啊

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除此之外,不乏某些夹带私货的东西,让人怀疑用心何在。

这波大IP+名导+顶流的合作案例倒是可以给业内敲个警钟。
内容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单纯依赖流量明星及粉丝经济,企图强行与大ip的路人盘融合,至少在大荧幕上是行不通的。
预售第一的高票房前奏,原本对于一部质量稳定中上乘的大片来说,应该是保驾护航的口碑营销第一步。
结果却因为影片质量不过关,沦为粉丝向作品的挣扎,不得不说,这种粉丝营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路人盘有撬动作用了。
过去路人受“狼来了”忽悠很多回,这个套路渐渐就不管用了。如今大众越来越能分辨“水军刷出来的口碑”和“真正的路人口碑”两个概念,还是拜这些坑货们所赐。
甚至还会因为盲目营销,起到反作用(普通观众接受安利,误吃屎回来表达愤怒)。进一步反噬流量明星的公众形象。
口碑的形成是个滚雪球的效应,粉丝捂嘴一点用也没有。
再产生一些类似“影片明明很好看是他们故意打低分”“哥哥被资本打压”“影院排片不公”等奇葩言论,一切只会雪上加霜。
从而进一步与大众市场割裂,失去民心。
这里插一句,我很不喜欢那种营销演员有多么认真背台词,打戏流了多少汗的新闻。
谁不辛苦?谁工作都tmd很辛苦。但别叫苦好吗?
我不心疼你,我心疼我自己还来不及呢。
是,他很辛苦,然后呢?这不是他应该做的吗?他没拿钱吗?他的钱跟他的辛苦相比,哪个更多?
所以,Deepseek说的一点错也没有,“IP与流量并非万能药,尊重内容创作规律与观众需求才是票房长青的核心。”
不要总是你要你以为,不要总想着走捷径。
条条大路通罗马,唯独一种情况除外——你生来就在罗马。那你往哪走都是出罗马。
认真倾听观众声音,把功夫用到打磨真正优质的内容上,把钱用到刀刃上,请真正优秀的主创人员制作,以诚意换诚意,以真心换真心。
观众不是傻子,我们只为好作品买单。
-首发于公众号 人间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