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第四维度,“跨越死亡的时空穿越”——与老师的再次邂逅

转自:城市环境设计UED
编者按:
在 2024 年 UIA 霍普杯赛事的余韵中,我们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对话,荣幸地邀请到一位“特殊”的获奖嘉宾——闫秋羽。
此次采访筹备之际,小编不乏忐忑与迟疑:谈论这份经历,是否会被视作贩卖情怀?会不会被误解为消费他人的苦难?毕竟,霍普杯凝聚了一年的心血,万一此次采访不慎引发负面舆情,岂非得不偿失?这一切努力,究竟价值几何?
直到当读到他的文章时,仿佛有一束光穿透了迷雾,看到了向往的那片海,那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般豪迈与希望的海,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秋羽同学,能够如同诗中所描绘的那般,挣脱困境的枷锁,面朝大海,去邂逅春暖花开。
UIA
2024霍普杯优秀奖得主
闫秋羽专访
01
序
我曾拥有过很多不一样的时光
犹如数不清的生活碎片
在那些逐渐模糊的记忆里
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学生活
也曾是日夜兼程的建筑设计岗位
是年少时的努力拼搏
也是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岁月
战胜死亡之后不是狂欢
而是无数个沉默的夜晚
回首望去
我已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曾经属于自己的人生列车
昔日的同伴都已经不见踪影
无数的列车载满陌生的面孔从我身边飞驰而去
我站在没有边界的旷野上
看奇特的风景
手足无措
孤独而又彷徨
无限接近死亡之后
才觉得人生更像是偷来的时光
生活已经没什么好失去的
恰好心中那团火焰还未熄灭
鼓起勇气
再次回到几年前曾想到达的地方
重回校园时光
把每次设计都当作最后一次
也努力像从前一样热爱生活
渴望自由的人最想去海边
那是住院之时难以实现的愿望
巧合的时间地点
像被计划好的安排
在大连
海浪如约而至
……
——闫秋羽
写于2024.12.5

▲秋羽同学生活照片
02
专访
Part.1 引言
闫秋羽同学,您好!首先恭喜您获得2024霍普杯优秀奖,能先简单和我们聊聊您现在的感受吗?
非常幸运能在这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选拔中入围决赛,并且非常荣幸能与众多专家评委、知名建筑大师,优秀的老师同学们,以及在场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现场隆重的颁奖仪式。能够获得此奖项,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设计能力的认可,更是一次自我挑战与思维提升的机会,激励我在未来继续突破自己。
Part2. 竞赛作品的亮点与思考
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本次获奖作品的设计理念及亮点吗?
与之前做过的设计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充分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设计思路。我们应题目所要求设想了一种混合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双重标准和深度的设计方式来重构城市密度:
a.“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琉璃厂街区作为书画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将老城区比作一本湿透的书。过度密集的活动会让这本书显得混乱不堪,难以阅读。因此,我们通过‘城市装帧’的概念,将不同密度的活动精确地分布到各自合适的空间图层中。


1首先利用地下空间满足停车和人防的需求,同时解决地面停车困难,道路拥堵的问题。
2.城市肌理既然是社会的公共财富,应该对外开放,原有建筑尽可能转向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吸引游客,提升城市活力。因此创造大量的收益为公众所有,并为社区的建造更新提供资金支持。
3.地面大量种植树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空间的同时,树木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书画纸张的来源。
4.根据琉璃厂区域的书画文化属性,我们从传统山水画作中提取了一个比较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环境格局的建筑轮廓标准化模板(活字印版),利用水榭楼阁底层架空的方式满足社区生活居住的需求的同时,与城市肌理(公共空间)产生分割,保证居住生活的私密性。
5.利用大型建筑的屋顶做活动空间
b.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城市空间密度。我们把城市密度的形成比作“活字印刷”的过程,将不同的社会活动视为‘活字’,而社区居民则成为这些‘活字’的主体。他们有机会深度参与到城市的更新建造过程中。

1.对基地内的院落肌理进行归类分析
2.提供传统空间在“活字印版”中转化的途径方法
3.打破封闭向心的小院落布局,转化为公共开放景观
4.周边形布局的每个房间都能朝向景观
5. 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为城市文化的复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设计最终呈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结果,是努力寻找一种城市更新的策略方法和途径,试图用有限的设计干预,让城市中的更多个体充分参与进来,最终激发出城市密度的无限可能。



在竞赛筹备初期,您和团队是如何确定设计主题和方向的?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头脑风暴过程?
北京琉璃厂街区是典型的高密度老城区,并且作为古籍、书画和文物的聚集地,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充满无限可能。我们曾尝试从城市外部肌理入手,考虑将交通系统移至地下,从而疏通东西步行街的流线,并结合《燕行录》中的历史记载,为琉璃厂街区的文化氛围再造提供灵感。考虑到这是一个现实的城市建设问题,最终我们还是从实际存在的具体困难出发,尤其是居民面临的困境,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在竞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或者设计瓶颈是什么?您是怎样攻克它的?
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设计题目。题目中明确了9个问题,我们试图利用AI去回答这些问题来提供一些设计灵感,但是收到的回答并不全面,且缺乏借鉴意义,这可能也意味着题目的前瞻性。所以在方案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巨大的创新挑战,如何探寻新的策略,在有限的图纸上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收集了评委老师们的解题视频,在每次进行设计工作的开始和结尾都进行阅读,以此来思考什么是适合的城市密度,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适合的解题策略。
Part.3 学习经历与工作室时光
听说你之前有参加工作的经历,为什么重新回到校园?您在北京建筑大学的研究领域为医疗建筑,选择这一方向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2019年12月,新冠疫情在全国爆发,而我恰好身体出了问题处于住院状态。疫情的蔓延导致我的住院时间被迫延长。在相当长的住院时光里,我见证了无数人的坚持与勇气,也目睹了数不清的悲伤与离别。候诊大厅、病房走廊、阳光下的外窗,每一处空间都写满了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细节也都与患者的情绪、康复进程紧密相连。我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的意义。医疗建筑不仅是治愈的物理空间,它还承载着无形的关怀,影响着每一位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恢复速度。这种力量让我意识到,建筑设计不应只是冰冷的建筑材料,它还可以是治愈与关怀的载体,是温情的界面。如果能够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把医院中的治疗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或许是我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更好方向。后来我如愿回到校园,在北京建筑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在此特别感谢郝晓赛老师在医疗建筑设计研究方面给予我的深刻启发与悉心指导。在这里我想引用余华老师的那段话:“抛弃旧的东西是很难的,但是往往旧的东西往往会阻碍你们往前走,人生也是一样的,如何让自己往前走,有时候你不得不,把自己最喜爱的最熟练的东西放下来,我所指的放下不是抛弃它,因为很可能过几年以后你又把它拿回来了,只要是属于你的东西,它会永远跟随你,它不会离开的。”
您曾在内工大设计院张鹏举老师方案所实习,在那里您收获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对您参与霍普杯竞赛有怎样的助力?
在张鹏举老师的方案所实习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段宝贵且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学生,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设计思维和方法上得到了提升,还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整个设计周期的工作流程。我甚至有幸独立承担了汇报和对接业主的任务,也首次感受到设计理想在现实条件面前面临的巨大困难。张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刻影响了方案所的每一位同事,成为团队中共同遵循的标准。此外要特别感谢王伟栋老师的推荐以及贺龙老师及曾经的同事前辈们给与我帮助和指导,让我以职业建筑师的角色参与到重要的项目工作中,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Part4. 个人成长与未来展望
回顾您战胜病魔并在建筑领域取得成绩的历程,您觉得这段经历对您的性格和对待建筑设计的态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生病期间,我深感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尤其是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导、同事、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鼓励。在疫情期间,在被“囚禁”在医院内的艰难岁月里,我也曾用钢笔画的方式记录生活,并以此为寄托。同时,亲眼目睹病人的离世也愈发让我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脆弱。在逐年递增的发病率面前,我们的医疗资源依然是严重匮乏的,背后有数不清的家庭正在因为疾病而变得支离破碎,有无数的重症患者正在悄悄离我们而去。而建筑设计同样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呼声。公共建筑是为社会群体的大多数人服务,这愈发让我觉得建筑设计,尤其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建筑,也应该探索更开放的设计方式,努力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和实际使用者进言献策,参与到社会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中,营造更有温度更有爱的公共空间环境。










▲左右滑动预览
获得霍普杯优秀奖后,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哪些新的想法或调整?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全面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似乎已难以完全满足当下的设计需求。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实践开始探索将其他学科的成果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方式,以应对建筑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尤其在艺术营造方面,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如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持,可以为提升医院疗愈环境提供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也许可以为建筑设计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而这种探索正是我当前所致力的方向。
最后,您对未来想要投身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寄语吗?
在“存量时代”,医疗建筑设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挑战。医院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更好服务病患,建筑设计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目标是让病患能得到快速救治、获得更好的医疗环境,并且顺利恢复健康。而我能传递给大家的,也许也只有对设计的坚持,亦是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坚持。衷心希望大家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以此来减小医疗需求,当前医疗建筑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也许就可以迎刃而解。衷心感谢UED杂志社的热心采访、张鹏举老师的温暖寄语,霍普举办方提供竞赛交流平台,感谢你们为我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03
张鹏举寄语
秋羽同学:
从你的人生经历到你的设计作品,我始终看到你身上一份不屈的精神,也看到你对建筑日益深刻的理解。回顾你在内工大设计院的实习时光,你以谦逊好学的心态,保持着对设计的热情。那段经历,希望是你成长的见证和基石。
你的成长过程也让我相信,建筑设计的意义不仅是建造物理空间,更是用心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曲折,我相信你会凭借自己的坚韧与才华,在建筑的世界中不断绽放光彩。
愿你继续前行,带着对建筑的热爱和责任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如同这次霍普杯竞赛,让建筑成为精彩生活的容器。
2025.1.2
张鹏举

04
结语
建筑设计,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更是灵魂深处的挚爱与坚守。即便身处病痛的深渊,那些建筑的线条与结构、光影与空间,依然在他的脑海中交织、舞动,幻化成希望的羽翼,助力他飞越重重困境。他用文字勾勒出这五年的轮廓,每一笔都饱含着生命的重量与梦想的温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建筑人在逆境中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对生活热爱的纯粹。
2024 霍普杯的获奖,更是他建筑生涯中的一座闪耀里程碑,是对他多年来不懈努力和卓越才华的肯定。如今,他站在新的起点,回首过往,那些曲折的经历都成为了他人生画卷中最具张力的笔触。
编辑 | R臣、熊凯、小谭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