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十佳影片
查看话题 >2024年个人阅片20部最佳影片

从欧美到国内,又是女性导演前赴后继、崭露头角、创意迭出,不断创造奇迹的一年,这个世界变得有些意思了,会继续松动一些,出现更多罅隙,让光漏下来吗?希望2025年继续有女导演惊喜之作。(排名不分先后)
黑泽清《钟声》
黑泽清是理念型导演,镜头下的人物是他的试验品,或装置艺术品,冷暴力被他赋予了哲学色彩,他的所有片子,语境上日本独有,放之欧美就不灵,这一点三池崇史、园子温、冢本晋也就没他贯彻得彻底;后现代社会的阴翳迷茫,喧嚣疲惫,人类故作坚强,却渺小脆弱,传染病一样扩散的神经官能性抑郁症,肉体空心,情感麻木,无所依傍的症状被他一路解剖;二、三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呈现秩序下面的紊乱,礼貌背后的冰冷,退让背后的侵占,杀戮背后的无痛感,灵与肉毁灭的过程让人触目惊心却水到渠成,人类是多么可怜的生物!意犹未尽。

莱奥.卡拉克斯《这不是我》
反思,回忆,关键词,关键帧,名词解释,拼贴,调剪,这不是传记,而是嬉戏和独白。64岁的卡拉克斯还有一颗不老的心,看到《新桥恋人》《坏血》《神圣车行》《安妮特》的片段,魔怔了一下。

洪常秀《在溪边》
洪常秀不挑战自己,也不挑战别人,只是孜孜不倦地忙着经营暧昧的小世界,金敏喜就是这个世界的核心。酒馆神侃、戏剧排演、知识分子小心思,风寒一般降临的小暧昧,溪边看流水,琢磨艺术品,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男神般的舅舅已经和其他女人走了,剩下溪水潺潺,艺术品也快制作完成了吧。

米格尔·戈麦斯《壮游》
米格尔·戈麦斯的形式感是可以放心的,一般的电影是把假的拍得像真的,他这部把假的拍成了假的,每次女主角杀猪般的做作笑声一出来,就是例证,其实又是一则像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电影分成两半,一半是棚内布景部分,摄影、灯光很雕琢,一半是外景实拍,很随性,男女主角出现的部分基本都是棚内,外景部分通过各种语言的旁白来弥补,等于摄影机重走了一遍两人的心路。到最后导演还不忘抽离出来,通过大棚底下的灯光师提醒你,就连竹林都是两种竹林,一种是实地实景,一种是人工造景。所以别太当真,从头到尾就是一种文本实验。

安德里亚·阿诺德《鸟》
一直觉得安德里亚·阿诺德是有一颗少女心的导演,拍底层叛逆少女的高手,手持摄影情绪化的镜头,常常能抓到充满灵性的时刻,触电一样击中你。她眼中那些带刺的野生少女,不屈不挠,心事重重,小灾小难打不倒,一身顽强的生命力。导演对日常符号的运用行云流水,总之她的片子,每次一打开就停不下来。

哈夫丹·乌尔曼·滕德尔《阿曼德》
处处在说阿曼德,处处不见阿曼德,“看不见”的阿曼德,其实还是大人们那点糟心事。一直流鼻血的人,一直忍不住狂笑不止的人,走廊轻佻的爵士舞,为严肃的讨论增加了荒谬感,最后的群舞颇有暴力意味。首作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没砸锅,且有惊喜。

荻上直子《波纹》
枯山水,内在压抑枯涩,形似腐朽的枯槁之木;水波纹,一圈一圈荡漾缠绕,树欲静风不止;绿命水,人造的生命之水,平抚之水,拯救无望的生活;公公、老公是污秽物,儿子是障碍物,只有他们消失,才能过自己平静无波的生活。筒井真理子阿姨演了很多不快心、不幸福的神经质女性,总能做到轻拿轻放,入心入脑。日本邪教不要人命,除了推销一点开过光的生命水,放松、治愈的仪式感还能治病救人。那个桂林仔,需不需要这样一个教主来救助!?

李阳《从21世纪安全撤离》
国产电影里的罕见天真、傻气、狂想、热血上头,李阳是爱玩的大孩子。想起1999年的暑假,山中云白,青山绵延,绿野千里。漫长蝉鸣中,等待诺查丹玛斯关于世纪末的预言成真,又害怕世界毁灭转眼灰飞烟灭。那年暑假,干活时眼镜腿断了一根儿,只能开学后回校修理,眼前的整个世界变得有些朦胧,后来父亲用医用胶布黏上了;经常和分隔两地的同桌通信,彼此有些暧昧小情绪,但谁也不点破,曾告诉她,我在听随身听里的王力宏《公转自转》、朴树《我去2000年》、金海心《把耳朵叫醒》专辑。看这个电影不禁回忆翻卷……我们不拯救世界,我们只解救自己!

帕亚尔·卡帕迪亚《想象之光》
舒展的运镜,不压抑的蓝色,温柔的情绪,把大家想象中脏乱差的印度之苦融化到清淡的日常中,化解了剧烈的震荡,看到女主人公们清澈的眼神和片尾清澈的夜空,一切苦不再是苦,一切寂寞不再是困扰。导演掌控力到位,节奏、叙事、氛围、调性特别舒服,米拉·奈尔之后终于有个可以期待的印度女性导演了!

科拉莉·法尔雅《某种物质》
带着呼吸一般的波普色彩,年轻鲜美的肉身,陷身欲望的现代人,看似一生二分裂成了两代人,其实都是同一类人,怪物在哪里,怪物在人心。科拉莉·法尔雅导演有些巅峰期大卫·柯南伯格的气象了,不过结尾有些抓马,比起朱利亚·迪库诺的《钛》,这不是更该得金棕榈!玛格丽特·库里真像是黛米·摩尔亲生的,两代猛女、辣妹的交接棒,毁容式的表演,歇斯底里的爆裂, 接得稳稳的。乖乖,结尾的血浆很费钱吧!

欧格斯·兰斯莫斯《可怜的东西》
可能是欧格斯·兰斯莫斯式扭曲病态美学集大成之作,怪诞,华丽,疯癫,哲思,神经质,想象力绚烂到底,爱丽丝漫游仙境发现了自己,重新组装的贝拉漫游人间,获得了二次成长。再给石头姐一个影后吧!

罗斯·格拉斯《血爱成河》
本片就像有致幻效果,1980年代的复古氛围营造特别迷离,故事主要发生在夜晚,色彩斑斓,人物英朗,节奏画风剪辑保持了A24的怪味旨趣。爱得死去活来,爱得高潮迭起,看得起鸡皮疙瘩了,这两人的爱也太感人一些了,力与美的集合,好久没看这种荷尔蒙四射,肌肉鼓胀,药物催化灵魂出窍,迷幻、神经质的邪典片了。

凯恩斯兄弟《深夜魔鬼秀》
今年看的恐怖惊悚有点多,除了《血爱》,就喜欢这部,凯恩斯兄弟俩带着观众梦回1970年代末,复古画风,复古画幅(开机实录和中场休息还有区分),复古色调,复古故事,就像小时候看正大剧场的那些欧美老电影,经常会觉得眼界大开,凯恩斯兄弟拍恐怖片还是有一手,喜欢这个味道,结尾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

宝拉·柯特莱西《还有明天》
投票的决心!不要责怪妈妈懦弱,拳头没落在你身上,她每天照顾所有人,还要看脸色生活,每走出一步她都如履薄冰,这次她做了一个五雷轰顶的决定,回到家不知是什么遭遇。宝拉·柯特莱西有才华,编导演一个人。这算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次复盘还魂吗?

乔纳森·格雷泽《利益区域》
同样是讲奥斯维辛,乔纳森·格雷泽这部《利益区域》,和2015年同样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拉斯洛·奈迈施的《索尔之子》,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拍外围,自然刻制的固定镜头为主,展现刽子手及其家属们岁月静好的生活;一个是情绪化的跟拍主观镜头,呈现犹太人生死一线的挣扎和无力回天。没有高低,都是佳片。

昆汀·杜皮约《达达达达达利!》
每年不看到一部昆汀·杜皮约的新作,都觉得怅然若失,还好此君高产,每一次都控制在90分钟内,玩得不亦乐乎,这次也不例外,有趣极了。戏仿的不止布努埃尔,恶搞的不止达利,自由穿梭时间、空间,刻意堆积的尴尬不算尴尬。笑料一次次饱和溢出。

伊藤诗织《黑箱日记》
从《日本之耻》开始关注这个事件,好几年了,被大家讨论,被世界关注,是一件幸事,伊藤诗织出书,拍纪录片,演讲,不仅仅是为自己,值得尊敬!虽然是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但是在对待女性权益问题上,日本可能永远做不到“脱亚入欧”了,一方面性文化泛滥,女性被物化和消费,另一方面女性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女性还是男权的维护者,欲盖弥彰,欲说还休,白人那一套在这里真的不太灵。但这又如何,伊藤诗织站起来了,有话要说,或者大家都有话要说!

卓亦谦《年少日记》
本质上也是一个“抓娃娃”的传统故事,只是大儿子被抓到坠楼身亡,妻子被抓得离家出走,小儿子被抓得和父亲反目,长大后内在阴影重重无法面对婚育问题,抓不住到手的幸福;崇尚棍棒教育、成功法则的富商父亲看似可怜,其实是可悲,到死都只抓住一把空气。别说,郑中基本色出演富商有板有眼的。曾经热闹的商业化港片大佬们北上谋生糊口,纯种小成本新人港片偶尔崭露头角,也许是幸事。两兄弟视觉转换的叙述性“诡计”用得好。

黄绮琳《填词人L》
没有黄绮琳上一部《金都》入味入戏,但有年轻的活力,作为一部纯港产的青春片,清清爽爽,真真切切,真的少见了,《狂舞派》之后没看到这么干净的港产青春,借由填词追梦这个事,普及了粤语文化,以及新一代年轻人面临的生存问题,挫败中的不服输,励志了。钟雪莹是个好演员的苗子。

玛缇·迪欧普《达荷美》
文物千里迢迢归乡,达官显贵们衣冠楚楚,煞有介事地参观展览和展示成果,学生们在课堂上你来我往面红耳赤,争论形而上的问题,看似都和文物有关,看似却只和自己有关。可能热潮一过,一切回归冰凉。夜半无人私语时,有谁听到、有谁在意沉浸在黑暗里的文物们的悄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