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1074至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山西太原人。米友仁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故与父米芾并称“大小米”。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濛濛、变幻空灵而见称。


《潇湘奇观图》以长卷形式展现了江南云雾缭绕、充满灵动的湖光山色。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逐渐显露,重叠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林木疏密,表现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清晰,显露了真实。但末段一转,山色又隐入淡远之间,处处体现造化生机。


《潇湘奇观图》中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全图完全用水和墨画出,不施任何其他色彩。画中峰峦起伏,云雾出没于山间,层林被笼罩在烟霭之中,显得朦胧飘渺。画面左下的山腰树丛后露出房舍一间。整个画幅没有明显的线条和笔触,墨与水相融,浑然一体,完全改变了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的面貌。作者采用这样的画法,完全是适应描绘对象的需要。中国江南一带,林木繁茂,山峦并不陡峭,而是比较平缓,每年中阴雨的天气相对北方来说更多些。身处江南的山区,每当烟霭升起时,远处的山头就渐渐隐去,树石的轮廓便模糊不辨,色彩斑斓多彩的自然界,也就慢慢变成为黑、灰、白的单纯的色泽。


米友仁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创制《潇湘奇观图》才成为可能。由于既有数百年来大规模的文化士族、游宦官员定居江南、潇湘地区,也有国家多次在江南建国定都,以及画家本人的游宦、沉浮,亲自经历国家的覆广、重建,这都为米友仁存整合自然资源、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而创制“潇湘图像”提供了条件。尤其其父米芾“云山”笔墨方法的启迪以及长期浏览、观赏、鉴赏、掌管皇家所藏书画,饱游卧看,亦使米友仁获得了他人无法具备的绘画技术优势和精神资源优势。也正是这一系列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为米友仁以潇湘景色、以湖湘地区、以江南地区的山川景物入画进行的“潇湘图像”创制提供了基础,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绘画。

是作卷前有陈继儒题签“米元晖海岳庵图。子酻藏。眉公记”。本幅自题一则,款“绍兴□□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题。羊毫作字正如此纸作画耳”,上有“友仁”朱文印。尾纸有薛羲(玄卿)、葛元喆、贡师泰、刘中守、邓宇(字子方)、吴瓠硕等元人题跋,又曾环、朱希文、边猛生观款,另有董其昌、奕志(西园主人)、叶恭绰、张大千等跋。

画幅钤有赵孟頫、吴镇、薛羲、郑潜、郑恒、刘中守、金廷儒、吴廷、宋荦、吴云、韩崇、程桢义、顾文彬、王永宁、完颜景贤、冯公度、王南屏等诸家鉴藏印百余枚,其中“中山”朱文方印疑为宋末元初乔篑成之印。据卷中题跋与印章知是作虽未入内府,却是流传有绪的米氏代表作。

先公居镇江四十年田菴於城之東圃岡上以海岳命名一時國士皆赋詩不能(记)翰林承旨翟公(诗)楚米 仙人好樓居植梧崇岡结精廬(下)瞰赤縣賓蟾烏東西跳丸天馳駐腹藏(万)卷胸垂胡論□□河決九渠掀 髯送目□八區欲叫虞舜□蒼梧云云餘不能記也卷乃庵上所見山大抵山□奇觀變態萬(层)□在晨晴 晦雨間世人鲜復知此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虑輒復寫其真趣□卷以悦目交□□使為之此 豈悦他人物(者)乎此纸滲墨本不(可)(运)筆仲謀勤請(不)容辭故為戲作绍興□□孟春建康□□官舍友仁 题羊毫作字困(如)此纸作画耳。

右将仕郎米友仁画潇湘奇观一卷,且自识之,盖其父元章为礼部员外郎,太原,后徒襄阳,过润州,羡山川佳丽,于是结庵城东,号日海岳。宣和间尝进友仁所,画楚江清晓图,上悦因得名当世。然其笔意大率,图与奇观相似,却无画工之习,故士大夫宝之。嗟乎!一门清适自家荐许亦可以见其父子之能矣!上清外史薛羲题。

米氏父子书画擅当世,是卷沉着痛快,字如其画,尤合作也。临川葛元喆题。

江南奇观,在北固诸山。而北固奇观,又在东冈。海岳晴雨晦明中,孰笔模写,非其人,曷能先有千岩万壑者?孰能神融意会,收景象于豪芒咫尺之间?孰来家父子,何夺天巧之多也。宣城贡师泰题。

此卷友仁真迹,无疑。山川浮纸,烟云满前,脱去唐宋习气,别是一天,胃次可谓自渠作祖。当共知者论。至正癸卯立夏后五日,刘中守书于三山之枕云行轩。

细观米友仁潇湘奇观,笔墨温粹,点染浑成,信夫,钟山川之秀而发于其画。山川之秀,亦必其俊拔层岩,如贡公泰、葛元喆、刘中守言之尽矣。至于上清外史,评以云卿,素与吴兴赵松雪评论书画,尤为精到,且知其父元章以宣和间尝进友仁所画楚江清晓,画为当时称赏,况奇观,尤晚年之作,必居其宝之。雪鹤山人,邓宇志。

米家父子最风流,点染豪端瑞满纸。秋海岳庵前,天欲曙,瓜洲渡口望沧洲。吴瓠硕。
晋安曾环敬观。沛郡朱希文拜观于郑氏愚乐斋。甬东邊猛生拜观于郑氏飞云楼。

余家藏倪迂遗集,有与陈叔方书,云海岳庵图,旦晚临毕,即全壁以归,而集中复附载陈书云,海岳庵图谨授山甫卢君,以达云林胸次清旷、笔意箫远,当咄咄逼真矣!暇日能寄小帧,如对入可人也,因展观录之。

小米墨戏,余所见潇湘白云图,沈启南跋云,三十年耳闻求一见,而主人靳不出,晚岁始得观则无及矣!其尊重如此。此卷亦潇湘之流亜也。壬寅至日,董其昌书。

潇湘图与此卷,今皆为余有携乃以自随,今日舟行洞庭湖中,正是潇湘奇境辄出,展观觉情景惧胜也。乙巳五月十九日,董其昌。不知倪云林所临安在定当佳。

薛羲,字玄卿,上清外史,与赵松雪同时。贤溪人,行书得体。 葛元喆,工书,与赵文敏并称为抚州令。 贡师泰,字泰甫,宣城人。元泰定四年授太和州判,至正十五年除户部尚书,以文字知名,善楷书。

予嗜米书,尝以未见墨绩为憾。咸丰己未夏,在吴门得大米三十一字,未署款,亦无图章,而一种俊逸之气,开卷即知其为南宫真墨。后友人豫拉民太守于榆香馆石刻见此册,一字弗差,未校对不爽,毫发由是,遂生感想。昔于齐氏宝研室,偶见米帖数种,惟小米海岳庵图一跋,字势飞舞,笔力道劲,每一展阅,辄思曰:“云本一见,足慰生平。” 庚申避居海门,有以元晖海岳庵图见售者,先读其画,烟云满纸,气象万千。及观图后一跋,竟与宝研室石刻无异,未有元晖诸名家数跋,益皆精妙,询之,知为齐氏旧藏,即石刻之墨本也。丙年年梦,始为颖相偿,信乎翰墨有良缘也,更喜米氏父子墨绩兼而有之,何其幸哉!同治元年壬戌二月,西园主人识。

此卷不知何时归端午桥,旋入景朴孙手。民国八九年间,朴孙将斥卖,时余与友人分购此卷,奈在余名下,旋以冯公度酷爱之,遂以归冯。后亦不知又复易主。嗣南屏世长欲求米画,有以此卷炫售者,未遂为作缘,以属南屏。此亦艺林一段佳话。今冬南屏来穗垣,重以是示,因为识之如右。民国十七年十二月,叶恭绰。

小米画法与乃父无异,大抵用浓墨、大笔,草草而成。米则渍墨横点,积点成山,辅以渲染,以清劲出之,此米家父子各异处。为作《潇湘奇观》,近几三十年,所藏真迹,无虑数十百幅,而装成册轴,无一重复者。此长卷真迹,亦一巨观也。南屏道兄出视清湘遗墨,因书数语归之。赵叔孺 。






画印得而不喜.失而不悲.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