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鱼片起源于中国
我在徐文兵的书里读到这个出处,以下文摘
古人炙肉用木薪炊火,讲究慢工出细活,烤出来的肉油出、味入、皮焦、里嫩。现代人心急浮躁,用的是电火、煤火、微波,烤出来的肉味道难吃,哪里谈得上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是形容东西好吃、招人喜欢,也用来形容文章、词句朗朗上口,但是具体说到“脍”“炙”的意思,很多人就含糊了。
《说文》载:“脍,细切肉也。”我估计许慎先生是受了孔夫子的影响,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的意思是脍切得越细越好吃,不是说脍就是切细的肉。
“脍”指生肉,包括生鱼片,有时也写作“鲙”。《汉书·东方朔传》载:“生肉为脍。”肉如果生吃,属于典型的好吃难消化,所以切得越细越好。
中国吃生鱼片(鱼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迎击猃狁(xiǎn yǔn)凯旋。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宾客,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炰(páo,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鳖脍鲤。”后世推崇鲈鱼做脍,源于晋朝张翰。其人“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gū)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辛弃疾的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苏轼词句“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描述了鲈鱼脍的制法秘不外传,但也正是“儿辈莫教知”,闹得中华古老的饮食文明渐渐失传,吃生鱼片竟然成了日本人的发明。其实,日本人吃生鱼片的传统,是日本留学生在唐朝时学去的。
中国的饮食传统,要平衡、消化寒凉的生鱼片,须用辛温、芳香的调料佐餐。按照《礼记》的规矩:“脍,春用葱,秋用芥。”
现在大家都知道吃生鱼片要蘸芥末,就是秋天的吃法。芥末辛辣芳香,走窜开窍,在外能让人涕泪交流,在内能温暖肠胃,发动气机,以便消化生冷。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土大芥,味辛辣,结荚,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味香美。”
除了芥末,在生鱼片盘的四角还会放一小堆红色的姜片。这是用糖醋腌制的生姜,可以温胃散寒、止痛止呕。生鱼片下则会垫绿叶,那是中药紫苏的叶子,应该用它卷着生鱼片吃。紫苏辛温芳香,擅解鱼、蟹的毒,吃海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瘙痒等症状,服用紫苏就能缓解。而在生鱼片的盘底,还会铺白色的萝卜丝。吃完生鱼片嚼嚼萝卜丝,算是收尾。
一顿生鱼片有这四味中药相佐,才算是中正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