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魂千里《叶生》只为藏住一个大哏
有学者统计,聊斋全篇虽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专写男性形象的故事,专讲男人为主人公的213篇,高于专讲女人主人公的199篇,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没有几篇。
蒲松龄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对女性角色塑造。
但《叶生》绝对要算上一篇呕心沥血的杰作,不只是为作者吐气扬眉,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篇,老蒲的构思技巧完全成熟了。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
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叶生连名字也没有,苦也。叶生,孽生也。
老蒲有诗“憎命文章真是孽”。
李灵年说“聊斋篇名人名多有寓意,如叶生,孽生…”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
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榖恤其家。
丁乘鹤,这名字好,叶生借此可飞。
开篇以叙事者全知视角介绍了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后,镜头突然开始转换,从丁公等人的限知视角来描写叶生,叙事者开始用故事中人物丁乘鹤的眼光进行观察。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由此,善良的读者对叶生很高的期待值。
到叶生科试头名, 这种高昂的情绪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一个小的高峰。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紧接着, 情节就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乡试前的科试, 叶生得了第一名, 正当叶生的恩人和知己丁乘鹤热切地盼望着他在乡试中能够再次高中的时候, 叶生却出人意料的榜上无名。
清代但明伦在评点此处时说“: 我读之为之大哭。”
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
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这段简直就是蒲松龄前半生的翻版。
虽然没有金榜题名, 但是丁乘鹤并没有因此而厌弃叶生, 而是能充分理解他此时的沮丧, 把他叫来安慰他。
正如但明伦所评,此乃真知己也。
面对丁乘鹤, 叶生不禁“ 零涕不已”。对落榜百思不解的气恼、对命运不偶的愤懑、对有负知己的愧疚、对丁乘鹤仍能不离不弃的感激……一切的一切, 此时全都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回家之后, 叶生便杜门不出了, 不久就病倒在床, 服药百剂依然不见起色。情节发展到这里可以说是跌落到了一个最低潮,读者完全能够读出字里行间的压抑气氛来, 同时也为叶生的人生去向而揪心。
在将情节力挽狂澜之前, 作者先卖了一个小关子。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
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传之卧榻。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
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
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又忽至丁公家中,这正是全篇情节的转折之处。至于卧病在床的叶生何以能够来到此地, 个中原委, 作者并不交代, 从而为后面的情节发展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丁公的这一限知视角掩藏了叶生已死的真相,不仅丁公不知道叶生已化为鬼魂,连读者也无从得知。
在丁公的视角下,叶生对功名已无强烈的执念,此生得一知己已足矣,将毕生所学倾囊教授予丁公之子。
这时的读者也就多认为叶生已经看淡人生,不再执着于一纸功名,其人物性格转为淡泊而知足。之后叙事者写叶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后的幸福景象。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惠,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
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
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
小公子叫“丁再昌”,哈哈,叶生要“再昌”了!
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
然黄钟长弃奈何!”
生曰:“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
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
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
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
公以其久客,恐悮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鲁迅说聊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下面的悲喜转换,一波三折是蒲松龄构造情节的基本功了。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
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择吉就道。
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接下来, 情节继续发展。在丁再昌的帮助下, 叶生入了国子监, 在京城举行的乡试中, 叶生竟高中举人。
直到这时叶生的心结才得以解开, 胸中的一团闷气才可以吐出来。
当丁再昌建议他衣锦还乡时, 作品中写到“生亦喜” 。
一个简单的“喜”字, 反倒让人读得心酸。

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悬念,为何骇走?
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
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
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真相大白之时, 所有功成名就的快乐恍若南柯一梦, 全都化作惨然和虚无。
叶生再也没了精神支柱, 顿时倒地而灭。
以叶妻的限知视角叙事,其妻惊慌失措,吓得手里的器具都掉在地下,十分讶异叶生的复活,要其“勿作怪异吓生人”,由此叶生已死的谜底才正式被揭开。
从活人的视角观死者,是惊吓与恐惧;而从死人的视角看生者,是悲伤与惆怅。
当读者双重聚焦于全知与限知的两种视角时,才可以发现叶生的性格并未转换为旷达通透,而是仍对科考功名有着强烈的执念与积怨,以至于化身为鬼魂实现生前所梦,不免无比遗憾与惆怅。
妻惊视之,衣冠履舄如脱委焉。
大恸,抱衣悲哭。
子自塾中归,见结驷于门,
审所自来,骇奔舍母。
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
从者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
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
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
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最后,叶生的儿子第二年入县学成了秀才,结尾还不至于太惨。然后就是作者一大段痛彻心扉的论述: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
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
而况茧丝蝇迹,呕学士之心肝;
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
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
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
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叶生》为何构思技巧成熟,全在藏住这个反转大哏,极其贴合人物心理动机,感动了当时和后代无数读者。
创作新手写故事往往从开头写起,情节写不下去,故事也就断了。可是,老手们都知道一个秘诀:故事是从高潮部分写起的。前面的一切细节与情节,都为高潮服务。
写《叶生》的蒲松龄深知这点,他才会成为短篇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