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亲
我们需要提醒一个事实,意识到自身创造潜力的人,他们在不断地弥合外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的鸿沟。创造性统觉就是让人们觉得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东西,而那些极具天赋的人或许比大多数人更有能力用象征性的方式来修复损失。人类的大脑似乎就是这样构造的,主观想象世界里出现一种新的平衡或修复,会被认为是外部世界中的一种向好变化,反之亦然。像这样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我们便是在接近人类理解的极限;但我相信,人类创造性适应的秘密就在这些极限中。想象的渴求驱使人们在外部世界寻求新的理解和联系,这同时也是对内部整合和统一的渴望。
由于丧亲之痛,特别是生命早期的丧亲之痛,不仅是造成当时造成抑郁的突发因素,而且往往可能会让丧亲之人对以后的任何丧失都做出特别严重的反应。
虽然与父亲分离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忘的痛苦经历,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孩子知道父母还活着,就能继续怀有和父母团聚的希望。除非相信还会有来世,否则父母去世的孩子就不会抱有这种希望了。这种丧失存在随机性,很不公平而且难以解释,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世界是一个不可预测、不够安全的地方,而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早年丧失父母往往会与孩子后来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关联起来,这一点不足为奇。更重要的是,有观点认为父母去世会增加孩子患上严重抑郁症的风险。
早年的丧亲之痛本身是否会导致后来的抑郁症,这个问题存在争议。早年丧亲的影响各不相同,而且,虽然早年丧亲之痛无疑是一种创伤,但它可能只是那些已经有遗传倾向的人患上抑郁的诱因。
不过,经历过幼年丧亲的患者成年以后在建立成熟的依恋关系方面确实表现出了更大的困难。
我们还形成了紧张、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而且抱怨自己长期感到空虚和无聊。
11岁之前遭遇丧母可能会对女性的自尊感产生持久的影响,这是肯定的,因为这会让女性持续有不安全感和无法掌控世界上美好事物的感觉。
在孩子11岁之前,掌控世界的主要手段可能在于母亲。11岁以后,孩子可能更多地会自己直接和独立掌控。失去母亲越早,孩子就越有可能在学习如何掌握环境方面受挫,而掌控感可能是乐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11岁之前丧母可能会永久降低女性的掌控感和自尊感,从而成为一个脆弱因素,干扰她成年以后处理丧失的方式。
因死亡而经历丧失的人后来在面对任何形式的丧失时,会更容易把当下的丧失看成是无可避免、无法挽回的。这或许可以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引发严重抑郁症的失去或失败,与其造成的严重反应相比似乎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