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隐喻和疗愈的可能:方璐和艾瑞的《神舍》

前几天在马刺画廊(SPURS Gallery)看了一部以痛苦和疗愈为主题的“纪录片”——《神舍》。
身为内在探索者和走在修心与助人疗愈道路上的工作者,在看到影片对于“高度敏感的普通人” “与难以名状的痛苦作斗争的创作者” “直面痛苦并从自身软弱之处汲取能量的画家” “发起帮助整个社会理解抑郁症群体的项目的艺术家”等群体的呈现时,内心很受触动,故写下此文推荐给各位同修。
虚构的部分——男性神格与女性神格
《神舍》是由艺术家夫妇——方璐和艾瑞(Arie Kishon)——共同创作的影片。说它是“纪录片”或许并不完全恰当,因为影片结构中嵌入了虚构的部分。
艺术家徐坦在片中除了讲述自己的经历之外,也扮演了一个象征男性神格的虚拟角色。与这一虚拟角色相对的另一女性神格角色则由Mihal Goldstein扮演,她在片中奏唱着一首很有感染力、能激励人们从痛苦中觉醒进而走向希望的歌曲《Take my Hand》。

不同的个体是如何感知和驱散“疼痛”的
影片中的几位受访者都曾被肉体、情绪或意识层面的“疼痛”所折磨。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四位。
策展人彭嫣菡从小就对于声音和光线异常敏感。她在采访中提到头痛在某一时期曾频繁侵扰着自己的生活,乍一看,这种身体上的疼痛似乎是被繁重的工作以及紊乱的作息“逼迫”出来的,但略作深思便会发觉,根源在于自己过于热爱阅读与思考抽象问题——从抽象的书本中感受到的愉悦远远大于从某个具象的场景中感受到的愉悦,大脑时常处于高速运转、过度使用的状况。用她自己的话说,疗愈头痛的解脱之道似乎在于“精进自己的软件的算法,不让大脑产生很多副作用”。

画家Diane Green同样属于“高敏人群”。她在采访中缓缓揭开了童年未能得到妥善照料的创伤,提到自己总是因为恐惧和焦虑作用于肉体而感受到疼痛。在这种躯体化疼痛的机理背后,潜藏着的是“童年模式”所带来的限制性信念——自童年时期接收的那些刻板的能量信息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她耳边低语:你可以涉足哪些领域,哪些领域不是你所能触碰的。
在谈到自我疗愈的经历时,她提到了借助于承载了自身诸多局限之含义的第一本速写簿来实现宽恕的过程。通过直面其中的“局限”,她尽情地让自己的脆弱之处流淌出来,从而释放了内心被压抑的能量。

还有一位头发深色的外国女性,在七岁时经历了母亲的离世,这使她总被自责的情绪所困扰,难以在成年后的复杂人际关系中把握“施与受”的平衡,也常常会因为自己不是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在讨好别人而自我怨恨。在向内探索后,她明白了“我需要真实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最后是影片中出现的唯一一位男性——通过深入社会调查来建构作品的影像艺术家徐坦。

徐坦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曾带领几个年轻人发起了一个名为“顺德学”的乡村研究项目。其中有一位年轻人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抑郁,言谈话语间都潜藏着难以明说的绝望。但直到他做出了轻生的行为之时,自己都没能察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流互动中的危险信号。自此,徐坦开启了另一个关于抑郁症的项目,旨在帮助社会大众了解这种病症,从而减轻对于这些人群的伤害。
重视阴阳能量的平衡
最后说回到那两个虚拟角色。这一组角色的设定似乎是想唤醒观者对于阴阳能量平衡的重视,进而探索“疗愈”的更大可能性。
美国荣格派心理分析师罗伯特·约翰逊 (Robert A. Johnson)曾在其作品中用“剑”和“琴”来象征每个个体在踏上自身「英雄之旅」时需要随身携带的两样物品。
其中,剑象征着阳性能量,它是锋利的、勇猛的,我们借助于阳性能量来掌控局面、攻坚克敌、迅速做出反应、清晰地辨别是非。
琴象征着阴性能量,它是柔和的、接纳的,我们借助于阴性能量来表达情绪和感受、建立关系、整合和疗愈自己、培养价值感、感受真善美。
一味执着于发展阳性能量却漠视阴性能量之价值必然会导致一个人的内在陷入失衡状态,这似乎是一种集体潜意识下的硬伤。
影片中属于纪实部分的几段人物独白无一不处在由这种“硬伤”所编织而成的语境之中。幸而每个人物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
-
喵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2 0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