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与小义*
大义与小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接着上一篇的对话,继续讨论管仲算不算是仁者的问题。子贡是以个人的人格来评判,认为管仲不能算仁者,甚至连忠臣也算不上。孔子是以大义和小义来评判,他说管仲虽然没有为国君而死,但他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让社会战乱稍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巨大。不仅如此,管仲的恩德还泽被后世,如果管仲当时追随公子纠死掉了,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这虽然是所站的层次和角度不同,但实际上还是看结果来评判。如果管仲之后用的是杀伐之法,协助齐桓公建立霸业,那还会符合孔子的价值观吗?再说“被发左衽”,在中原人的眼里是野蛮人的基本特征,不束发和衣襟向左敞开的装扮,现在西藏和蒙古还能够看到,“被发左衽”就一定是落后的、野蛮的、不文明的吗?我们自认为的文明,在1840年以后还不是被西方文明所碾压,难道我们的中华文明因为被西方人所嘲笑,就变得不再是文明,中国人就成为野蛮人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所以还有些人认为我们是落后的文明,那是因为现在是以西方文明为标准,就像孔子以中原文明为标准一样,认为“被发左衽”就是野蛮的、落后的。所以,事情的结果和评判者对结果的认知态度,也就是这个结果是不是评判者想要的,比事情的本身更重要。
历史的长河中,有谁在乎百姓匹夫是怎么死的,在乎的是那些对现在有借鉴有意义的人和事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生与死还可以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让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呢?司马迁忍辱而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史记》,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死,就没有《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问世了。恰恰是他屈辱的生,发挥了生命的最大价值,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就会被后人提倡。文天祥选择的是死,而他的生命因为这个选择而更有价值。他死了,但是他的气节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他的死可谓重如泰山。但我们是否试想过,如果文天祥投降了忽必烈,并且终止了对南宋的侵略,进而改变了蒙古大军西征的历史进程,阻止了蒙古人对全球的杀戮,那么我们今天又要如何评说文天祥呢?会不会像孔子对管仲那样讲大义与小义之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