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橘子洲头









橘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橘洲的位置,居长沙旧城与岳麓山之间的湘流之中,由南至北,绵亘十余里,是湘江在浩浩北行的进程中,抛卸泥沙的结果。
有关橘洲的形成,晋代《湘中记》中说:“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而据地质探查与水系发展推论,远在据今一万年以前,橘洲已开始了它的地质发育史程,
西南向的靳江和东北向的浏阳河、捞刀河等古老的河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注入湘江,加之湘江河道弯曲而宽阔,流水形成回环运动,造成泥沙淤沉,以致在漫长的地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沙石连绵、沙洲成串的独特的自然景观。
并由此而导致了“长沙”这一地名的命名(此为其中一说)。
人文荟萃
橘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连通长沙东西两岸的要津,旧时的渡口航道大都穿过橘洲,是两岸市民的必经之地。同时又因为橘洲风光清绝,景色迷人,有蓬莱仙境般的魅力,过往商船及迁客骚人无不在此停留,从而使橘洲走上了它的文化发展之路。
唐代开始,繁荣的文化达到了盛期。初唐至唐末五代的300余年间,先后在此驻足的著名诗人就有骆宾王、杜审言、宋之问、张说、张九龄、孟浩然、杜甫、刘长卿、韩愈、柳宗元、李绅、元稹、齐己、谭用之、李殉等数十位,他们各自用文采斐然的诗章,述说着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之旅。
“浩渺侵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已黄昏。”宋之问的这首题为《江亭晚望》的诗歌,将我们带回到唐代橘洲的江亭之中。历史的景物虽然被浩渺的逝水送往无边的天涯,但那一点帆痕一羽鸟却永远留在黄昏的记忆里。如果说这首美丽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惘然若失的伤感,那么杜甫田园风格的诗歌则为我们找回了心灵的充实。“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喧暖扶`。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无论旧时代的事物怎么变迁,橘洲肥沃泥土的品质不会变,一年又一年用如水的柔情哺养着文明。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下面的词和诗:“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盈架,名利不将心挂。”(李殉《渔歌之》)“春日上芳州,经春兰杜幽。此时寻橘岸,昨日在城楼。鹭立青枫砂,沙沈白浪头。渔家好生计,檐底系扁舟。”(齐己《游橘洲》)这种平民格调的诗词,依稀流露出超越世俗的浑璞天真,透露出一种地洁天清的淡泊,也使想象中的橘洲洗濯得如同水墨画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