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慧来自哪里?
人的智慧来自哪里?
智慧从何而来,从头脑而来。人人都有头脑,但未必人人都有智慧。从精神的发展过程来看,人们基本上都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人们的头脑发育,理应大致一样。事实也是如此,大部分人的智慧,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相差不会很大。尽管人有聪明愚钝之分,但从智慧和思想的层次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很明显。但社会中也有少数人,精神的发展超乎常人,在科学和学术思想方面,能作出更大的成就。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现象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个人后天的努力,也是极其重要的。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小时侯的智力并不明显优于他人,但长大后,依靠自身的长期努力,可以作出较大的成绩。比如爱因斯坦,在学校里是条癞皮狗,学习成绩很差,但他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从思维本身的特点和历代思想家的精神特征来看,经常运用思想,爱好思考是智慧的最明显动因。就象一切其它事物一样,开始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件事、某一项活动总是生疏的,但是经过持续不断的训练,人们很快会达到较高的技能。比如体育运动,掌握它们的最佳方法就是不断重复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任何人都可以较熟练地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思想也一样,经常性地、持续不断地投入思想实践,也会磨砺思想的锋芒,使你的头脑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尽管这种思想能力,会因个人天赋的不同而显出差别,但是勤能补拙,先天条件不好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超越先天条件优越的人,这在现实中是屡见不鲜的。历史上作出较大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先天条件有缺陷的人,而不是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人。贝多芬失聪,奥斯特洛夫斯基伤残,罗斯福、霍金残疾,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失声等等,不一而足。而喜欢思考的特点,在一些名人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卢梭散步的时候总是在不停地思考,他的《遐想录》就是散步时思绪的记录;毛泽东对人说,他的最大毛病是一有空就想事,思想停不下来;邓小平也一样,散步时走来走去,只做一件事,思考问题。思想生活对他们而言,就象是家常便饭一样,是每日生活的必修课,我们常人从中可以得到启示:思想磨砺智慧。
我们思考的时候,最佳的思维方法,是辩证法。其它两大思维方法,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现象学的方法,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都不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辩证法的证物,但却不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方法的证物。这种辨证思维的习惯,可以经由实践训练而来,也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熏染而来。
如果说经典的哲学名著是理性辩证法的杰作的话,那么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感性辩证法的杰作。阅读哲学作品,直接影响人的理性,是理性对理性的影响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影响的是人的感性,是感性对感性,或精神对精神的影响方式。这两种影响方式,显然以精神的影响方式效果更显著。我们现在尚不知道,文学对人的理性的作用机理,但是这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就象我们不知道,人类社会中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水平,对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其机理是怎样的。但这种制约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参透人类思维的秘密,人类智慧和思想的内在机理,将为人类所把握,从而使人类进入思想自由的境界。
现在,我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探索思维的真理。智慧的来源,总有一天会彻底展示在我们的眼前,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我们就会知道一切我们想知道的真理。让我们也用思想充实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吧,智慧属于不断思想的人,智慧属于思想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