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顾,原来是需要练习的

又是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对自己说声:“谢谢你,辛苦了。新的一年别着急,先好好照顾自己。” “好好照顾自己”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像去年那样,把它当作一门功课,潜心学习、练习、领悟。以前觉得每天起居规律、吃饭定时就是照顾好了自己,可直到去年6月,我才意识到远不止于此。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从父母生病开始”。4月初,父亲被确诊肺癌晚期,而我刚刚从零开始。是的,理想是可以从零规划,可现实的困难从不会清零和按章出牌,“负重前行”是对中年的我们最合适不过的经典概述了。更为复杂的是,照顾父亲的过程,我惊讶于自己的种种反应——情绪闪回(一种令人不安的强烈退行现象,它使人闪回到童年被遗弃或遭受虐待时的难以承受的情绪状态中,如恐惧、羞耻、疏离、愤怒、悲伤和抑郁等)。6月,我终于扛不住了,不得不把计划内的个人体验(心理咨询师自己接受心理咨询,处理好自身的个人议题,这样才有利于将其转化为有益的心理资源,更好地投入到助人工作中去)提前,真正的自我照顾就此开始。 在半年的个人体验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被理解、被接纳,这是在咨询室之外,鲜有机会能体会到的。同时,把咨询师当作榜样,在日常生活里不断练习自我接纳:我开始允许自己对父亲表达攻击,不再批判自己的愤怒,不再因此而评价自己不够孝顺——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还是会不自觉回到旧的反应模式,需要利用觉察提醒自己去关怀和接纳当下的自己,如此反复,才能尽力在“平静地照顾父亲,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我还开启了一项行为实验——跟着别人走,做好分内事。过去的我,大部分时间处于向外照顾的角色:小孩的我是父母的情绪容器,工作的我力求服务好甲方、同时也尽力去平衡好自己与团队伙伴的私人空间;现在的我,需要和母亲一起去照顾起父亲。长久以来蛮辛苦的,但还是习惯对自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我一直在使劲儿,直到放松也成了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件事。为了照顾好自己,“管他天的大任,”我想,“补充能量才是我现在迫切需要的”。因此,我开始尝试不去主动承担什么,只管跟着别人走,做好分内事——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还是会回到“算了,我来吧”。在自己惯性模式和新行为习得练习的反复拉扯中,我逐渐对“他人的不满”提高了些许耐受性。 在这两场博弈中的变化,除了有自己与咨询师的合作,还想感谢这本书——《自我关怀的力量》,作者克里斯汀·内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我关怀的三个核心成分:善待自己、共通命运、秉持静观。
善待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过度评价和批判自己。 共通命运(可以说是我去年重要的收获之一),指的是“我们是成千上万种环境因素合力塑造的结果。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过往的社交、文化、家庭背景以及我们的遗传基因,都对此刻的我们有深远影响,禅宗称其为“互即互入”。深入理解了“互即互入”后,只要承认任何(积极和消极)事件的原因和条件是一个复杂网络、人与人本质上有相互关联和作用,就会意识到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就不必把个人的痛苦和成就当成仅仅是个人的了,控制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错觉,是它助长了评判和苛责。”通过这个认知,再回过头去看我自己和父亲,那些苛责与愤怒逐渐被松动,理解和接纳在心里也随之自然流动——向父亲表达的愤怒和恨意,是我在为过去的自己声讨、也是在保护现在的自己;对父亲的爱和同他重新链接的渴望,不是我对自己和母亲的背叛,而是一个女儿对父母天然的情感。 秉持静观,就是对此刻发生的事保持清醒和非评判性的接纳,如实地看待事物本身,不增不减。 所以你看,自我照顾原来是需要练习的。未来,我还会持续地好好照顾自己,你呢? 参考文献: 克里斯汀·内夫,《自我关怀的力量》 皮特·沃克,《不原谅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