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的牛味
虽然去过两次余姚,但都是跟着户外组织爬山徒步,没有机会自行探寻街景烟火气。这次跨年自驾从魔都出发,先去余姚,而后至天台,一路慢悠悠的。毕竟年纪大了之后,对于景点,没有非要前往打卡的执着,更享受离开熟悉的城市,在路途上去看去体会。尤其是与陌生人的偶遇交流,也许记忆中,风景会永远映刻在那里,而旅人会逐渐模糊,但在当时的场景里,彼此的交互,会引起心情的波动,点亮时光的瞬间。
因为好食,出发前稍微作了一下攻略,才知晓余姚的牛味(砂锅+各个部位熟食)是普及日常生活的传统,似乎与江浙这边冬季吃羊肉的习俗略有不同。从四明山返回酒店后,有点累了,没有去那些网红的老店,就近找了家“阿学牛味”。推门之前,有点惴惴不安,因为店堂里只有一对夫妻食客,而隔壁的清真牛肉拉面更挤挤热闹。但秉承咱国人的优良传统“来都来了”,硬着头皮闯进去了。
入门后,老板立刻来打招呼,看着是个利索的中青年。按照学人精的套路,先看了那对夫妻,一人一个牛骨砂锅,那就先点个牛骨头砂锅吧。端上来一看,带肉有软骨的大块脊柱,碧绿的青菜,饱腹的粉丝(还可以选年糕或面条),咕咚咕咚地冒泡,很适合寒冷的冬夜呀。

除了常见的肉、排、肚,舌、蛋和心管等部位之外,菜牌上还有雨伞袋?原来伞袋是当地的土话,其实就是牛的第四个胃,口感相比常见的毛肚和牛肚,更加柔软弹嫩,没有那么多尖刺凸起。白切后沾着酱油和辣椒,果然颇有牛味。

看到鱼我就走不动,带鱼虽然小,但新鲜洁净,简单的葱爆,老板还细心地询问是否吃辣。因为属吸血鬼(不辣的),只敢微微辣,很克制的调味没有过于刺激。

去四明山的公路上,沿途都看到这种小土豆,余姚的做法会带皮压扁后油煎,粉糯喷香,很适合作为主食。

老板看我们点了黄酒,很亲和地询问是否要加热,然后拎着壶上桌,立刻就有了“一壶浊酒喜相逢”的劲儿!

整个店堂里就是老板父子两张罗,老板招呼点菜而后就去厨房炒菜,老板的父亲穿着蓝色的长款工作服(以前实验室里及膝盖的那种),帮忙热酒上上菜,很舒服的家常感。
我们用餐的过程中,老板自家也准备晚饭了,就在隔壁桌 ,冷盘酱鸭蒸螃蟹下面条 。齐活儿后,重量级的人物( 老妈,媳妇和儿子)才施施然下楼,江浙男人果然很疼老婆呀。听一家门教育小学生,考第一才能买礼物,哈哈,全国都卷。
离开前,小朋友下桌来开门,小小的细节令人感动,宽厚融合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