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总结
我上一次写年终总结还是写2018年度,后面因为种种借口,每个年度都在做拖延。如今过完2024年,倒像是有攒了些东西,得写出一点来才舒服。
现在手机里各类app记载的东西太多,到了年底时刻,大部分app都会跳出弹窗让用户点击同意,生成一份年度报告。衣食住行、运动娱乐、金融理财、学习创作无所不包。如果再把这些数据喂给AI,我想生成的文字稿肯定比我写的好,发出的感慨比我更有深度。
从APP数据看,2024年听了131张专辑。音乐依然占据我的时间流大头,开车时、在家休息时都得放音乐来作伴。其中很多是属于2024年新发行的专辑,最推荐的一张是戴佩妮的历史创作合集《双生火焰》。但全年令我印象深刻的新歌实在寥寥无几,想复听的就下面这几首。会写歌、唱歌的人越来越多,音乐创作类AI也越来越厉害,但要出现一首深入人心的歌反而越来越难了。不止华语乐坛走下坡,欧美日韩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电影、电视剧全年就看了14部,很多曾经想看的,现在回头再看到海报也都无兴趣看了。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找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 到了这个岁数,虽然看过的不算多,但套路大抵是都看过的,多看一部体感无非换汤不换药,可能没三分钟就想喷起来。全年只去了一趟电影院,为《沙丘2》的大制作贡献了票房。补看了2017年的优质国产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并打了5星好评,不知何时能有空二刷。另外花钱看了陈佩斯的舞台剧《惊梦》、百老汇音乐歌舞剧《芝加哥》、滨崎步的宁波场演唱会,都是有惊无喜吧。

书只看了19本,陈冲的《猫鱼》最喜欢,还写了书评。丁捷2017年出版的《追问》读来令人震撼,似乎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面向大众里的最热门的一本书。内心是还想再多看一些的,但实在缺乏读书场景,除了年初休陪产假在月子中心有一段连续的时光,出差时在火车、飞机上用来打发长途时间。平时下班回家及周末忙完家务、宝宝的事,也只想刷刷手机来放松了。游戏《双人成行》还一直卡着未通关、《小丑牌》倒是能切出时间玩几轮。想参与和朋友一起玩的桌游更是难上加难,只玩了肯德基联名版《大富翁》和《Deep Regrets》。

2024年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出差、旅行、团建去了:广州、淳安、芜湖、济南、兰州、武汉、仙居临海。除了仙居神仙居景区,其他几个城市都是旧地重游,没有初来时的新鲜感,更多是在熟悉中找不同,或者更深入地去抓取一些本地场景、元素,仔细听听那些方言发音。也见了住在芜湖、济南的昔日同事、同学,都只有一顿饭的简短功夫,聊了很多,又还没聊开。2024年是驾驶电车的第一年度,全年开了9736公里,总体感受是比油车好太多,虽然有一些小问题,但都能克服。

当年疫情放开,我于2022年12月22日中招躺平后,已经连续两年没有运动。其后体重上先增了10斤、后面又自然减下5斤,BMI值超了过重线。明显感到身体机能变差,没跑个100米路,心率就窜上来。但值得宽慰的是,没有患上Long COVID而频繁感冒;体检指标虽没有变好,但也没有变差。全年最大的运动就是抱娃,确实伤手、伤腰、伤背,很想吃颗《龙珠》里的仙豆来修复劳损。

很多年份可以剥离背景面来仅仅看自己,比如我的1992-2019年,不管世界局势多么复杂,我好像都能自己单独叙事。然后是2020-2022年,在叙事之前不得不先加入大背景。2023年以为要回归正常化了,到2024年发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的在加速演进。美国的保守主义大胜登台,特朗普回归总统宝座,曾经蔚为大观的自由主义变过时。俄乌战争打了快3年还没结束,中东又各种动荡,以色列操纵寻呼机爆炸,立场变得不够用。德法日韩的政坛都在摇摆,中美大国冲突先使得这些国家方向不定,都知道国际舞台在变,但不可测,个人奋斗在这摸不透的历史进程面前显得不值一提。中国在许多个行业做到了遥遥领先,但与之背离的大环境却折磨着很多人,难以提升预期。科技方面,AI+机器人变得超乎想象的强、SpaceX成功“筷子夹火箭”、嫦娥六号成功带回月球背面样品。这些理科生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人类之光,而文科生如同这混乱世界一样,自己脑袋也成一团浆糊,不止在就业市场遭人嫌弃。

2023、2024两年,我陆陆续续通过询问、基因检测来补全父系和母系的家谱。发现父系祖先在西晋永嘉之乱的时候随“衣冠南渡”从中原逃难到兵家不争之地福建,又在唐末黄巢写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后从福建逃到浙江。最后一次则是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不知从哪逃出,躲到人口凋零的浙北,也就是如今我的家乡。祖先的历史似乎在告诉我,在重要历史节点面前,逃离和躲避才是最好的生存策略,三十六计走为上,普通老百姓能活下去才是王道,否则既无历史,也无存在。
从2022年10月13日开始,我开始建立每天使用日历的习惯。不是公司每年发的文化台历,在一个个日期边写备注;也不是手机的日历APP,在上面记满事项和提醒。而是自己做了一张Excel表格,表头列好:日期、星期、上班放假、地点、人物、工作事项、生活事项。好像是像小学生一样记流水账,但两年又两个半月记下来,我觉得使用效果比纸质台历和日历APP都要强,比如Excel有筛选和搜索功能,再加上云表格可以手机、平板、电脑同步,提前记下的事项无论是在家、在单位,还是在别的城市,都能保持一致。尤其是工作事项,做待办和检索方便太多。把表格界面缩到10%大小,就是这样一个长条,让我想起了高中学历史时,老师让做的时间线。

2024年时间线里最重要的一项还是宝宝,表格里专门加了一列来计算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天数,自己的手机相册也存满了宝宝的照片,第一次面临手机空间真的不够用的情况。一面是给自己做总结,另一面还要给宝宝的第一年做总结。简单概况宝宝的第一年就是:成长发育,适应环境。通过喝奶、吃辅食、睡觉、打疫苗、爬行玩耍、户外接触、亲人朋友陌生人互动等等,身心越来越健全。从刚出生时的5斤多,长到现在25斤,足足5倍。从一开始见到陌生人,陌生环境会哭,到现在冲陌生人打招呼,小手东指西指,就认识过程而言,AI是无法比拟的。

对于我们两大人,按平均预期寿命78岁算,剩下的年份似乎一眼望得到头。可添了个宝宝,好像新开启了一条时间线,多了无数的可能和未知的乐趣。当然,好在宝宝健康,暂时算听话以及出乎意料的可爱。
想起胖哥观察并总结的三个衰老征兆:胃口越来越小了,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经验了,对家乡越来越喜欢了。用在我自己身上也颇为贴切,越发偏爱本地菜,高兴重复下馆子,点菜时也能点到正好吃八九分饱,没多少剩菜可打包。自助餐的选择次序肯定排到最后,因为知道自己即使上顿没吃也吃不了多少。看朋友圈晒各种去过的、没去过的地方,已然没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出游方面变得喜欢周边游,最好是半小时车程内,最远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看东钱湖的景色胜过西湖,家门口的小公园才是最棒的公园。医院、儿童图书馆、博物馆这些公共服务用得越来越顺手,并且真的会去看它们的公众号推送。家门口超市和开市客的价格比较也已谙熟于心,会等候优惠期、抢到消费券再去买。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远,土话变得越来越生疏,两个小时前,刚婉拒了姑表叔家的年酒。家乡已然不再是一个触手可摸的实体,而是渐渐往头脑里的一个想念符号变。2024年就回了6趟老家,特别是有了宝宝后,难度陡升,回一趟好比搬家,连自己也宁愿多打个视频电话。只能给亲戚朋友们的微信朋友圈多点点赞,看看家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来保持连接。
2024年好过歹过终归是过完了,说不上精彩,但也没留下悔恨遗憾的事。不敢展望未来,世风如此,谁能料他日是否好命,只得庆幸多活一天是一天。最后以2024年12月12日游览神仙居景区时写的一首诗做结尾,我个人很喜欢,能代表本年度的心境。
神游梦里吟留别,访道寻仙绕冷烟。
栈道凌空瞻古木,虹桥跨璧对深渊。
青崖自在无关北,白鹿难能总待前。
多是山间红叶坠,纷繁满路复年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