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4年度读书小结
今年总共读了15本书。要问为什么比前两年少了几本,因为今年我有不少时间花在了玩《三国志14》上,所以减少了一点读书时间^_^,惭愧惭愧。明年争取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多读几本书。(其实年底前已经把第二年要读的书都买好了,计划也都做好了,就等着明年实施了啦)
一部耶路撒冷史,简直就是一部中东史,数千年来,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场,在耶路撒冷的舞台上纵横驰骋。这本书是真的厚,我花了差不多2个多月才勉强读完,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很多内容也不是理解得很深入,就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吧。关键是书里的人物那是真的多,我估摸着没有上千也有好几百吧,对人的记忆力是个很大的挑战。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经常冒出“这人是干嘛的”这样的问题,有时也懒得翻回去再查了。对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不是很友好,据说很多人看了半途而废,能够全部看完真的是需要一点毅力。
今年年度阅读体验最佳。作者非常详尽且有说服力地拆解了国与共成长发展的原因,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且令人信服。地缘政治格局,财政军事体制和意识形态认同这三个要素总结得也很到位。用这个理论再回去检视中国近代的史料,会有一种豁然通透的感觉。即使用之于分析近代以前的朝代历史,也会觉得颇有道理。另外本书的文笔也很流畅,读来完全没有拖沓之感,豆瓣高分推荐果然名不虚传,强烈推荐。
很小的一本小书,概要地讲了讲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名气很大,但是新意不多,如果你读过其他有关中国近代史比较著名的书,比如徐中约或者茅海建的书,那么这本书里的主要观点都已经包含了。另外书里面对我民族吹捧得有点过,前言里说明了是因为当时时代背景的需要,作者希图通过本书振奋民族的自信心,但是个人觉得吹捧得有点肉麻。
没有想到在南洋也会有这样优秀的中文小说。写市井生活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真的是不多见啊。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南洋的气候特征也很搭,有一种淡淡的略带潮湿的氤氲气缓缓地铺陈开来。这样的文字放在国内的话,高低我觉得是能争一下茅盾文学奖的。好的作者和好的文字就像美酒佳肴,只要品一口就会立马觉得与众不同的惊艳,然后欲罢不能。
日本人写的中国史研究,日本人做事的风格非常明显,看得出作者写得非常细致认真,把秦桧掌权的二十年包括掌权之前南宋小朝廷构建阶段几乎巨细靡遗地全部梳理到了。中国人谈到秦桧几乎立刻就会把焦点落到岳飞的身上。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秦桧与岳飞的矛盾上落笔不多,而把重心和大量的笔墨花在南宋小朝廷面临的各项挑战和危机上,包括财政问题,兵权问题,本土士人与南迁世家的矛盾问题,与金外交关系问题上。其实秦桧与岳飞的冲突只不过是南宋朝廷各类挑战与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理解了核心的内因,自然也就可以理解外在的表现。
并没有很惊艳,比较流水帐的一本书,相比较于拍电影的水平,小津的文字功力就比较普通了。我猜绝大多数读者都是小津的影迷,是冲着小津的名号才看的这本书。然而也就这样了,随便看看吧。
用普通人的苦难来控诉一个时代的悲剧,余华做到了。很少有书能够像《活着》这样带给人无与伦比的震撼。如果是对情节完全无知的读者,初次读完以后我猜脑瓜子肯定是嗡嗡的回不过神来。我认为《活着》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悲到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它是真的。然而它读来又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没有一个读者敢于质疑它的真实性,哪怕它只是一部小说。作者把这样一个剧烈冲突的矛盾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不可谓不神。同时余华也很聪明地对这场悲剧背后的成因只字不提。然而这样的悲剧为何会发生以及如果阻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想这是《活着》留给所有读者或者国人的功课。
余华写散文的文笔比不上他写小说的文笔,这本书里亮眼的主要是余华对于文学的一点看法与观点,还是比较犀利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认识了一个叫哈金的作家,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
阿城的文笔是真的好呀,阿城的才华是真的让人叹服呀。读阿城的文字真是一种享受,虽然写的是威尼斯,但却丝毫不觉得陌生,仿佛写的是苏州,扬州一般。中西文化在阿城的笔下浑然交融,旁征博引,信手捏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毫不为过。
其实这本书我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断断续续大致读过了,但是跳掉了某些章节。因此这次是发了恒心要把它从头到尾,完完整整一字不差地通读一遍。由于读的是繁体版,最后发现最大的时间和精力居然是花在了查字典上,书里面有大量的生僻字,使人不得不感叹汉字系统的庞大,我们平时使用的大概只有三四千字,相对于所有的数万汉字,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大多数人都可以算得上是半文盲呢。我其实挺喜欢柏杨的文风,对于他看不惯的人,无论名声有多大,历史评价如何正面,柏杨都是一言不和就开骂,完全没有心理包袱和障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把范仲淹和司马光形容为草包,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这三本书是豆瓣上评分很高的讲国共历史的书。邓的书主要侧重45-46年间的国共斗争,王的书主要是国民党的历史,杨的书主要是共党的成长发展史。三本读下来邓的书写得最好,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读起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有点看推理小说的感觉。王的书稍次之,引人入胜的程度稍微少一点,但是资料翔实, 分析也全面,国内系统介绍国民党历史的书也不多,这本算是难得的佳作吧。杨的书是三本里面阅读体验最差的。由于杨是体制内的教师,行文充满了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的理论,看的人昏昏欲睡。另外杨的文笔也是三人中最弱的一个,相对其他两人口语化比较明显,因此综合评分也是三本里最低的。三本书全部看完后,我们可以对1930至40年代的国共之争有个比较综合的看法,国共之争受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主要是日,美,苏这三国的影响。国共之间谁能胜出,主要端看谁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地利用好日美苏三国的冲突形成的外部环境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打击敌方的力量,另外一个决定国共斗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谁能更好地有效组织与发动最广大的群众力量,这一方面国民党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本书是把三案放在整个明代制度设计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的,指出三案的本质是帝权,相权,宦权博弈与斗争。全书统共也只有10来万字,很薄的一本书,一天就可以看完。如果你看过其他明史相关的书,比如黄仁宇或者当年明月的书,对于这三案的大体经过其实是比较熟悉的,本书的叙述也没有补充什么新的史料。另外一个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书里把申时行描绘成了一个阴险刻薄的笑面虎,我记得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申时行的形象是一个忠厚长者,两者的差异之大,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同样的历史材料或者历史人物,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史观会读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我姑且称之为历史的多样性吧。赶在新年元旦前看完了这本书,算是为2024年的读书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来年再接再厉,继续加油,看更多的好书,做更好的自己。
© 本文版权归 lanyutoul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