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一、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
传统的儒家,它的人际关系虽然不平等,但是是对等的。比如孟子就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在孟子的观念里,君臣关系的双方都有其权利和义务。
经过汉儒改造之后,儒家的人际关系被政治化了,变成了单方面的人际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下位者不再能够对上位者提出对等的权利要求,而是必须全身心的服从,不讲条件,不找理由,不求回报,以死相报。于是就有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单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事实中并不成立。君主向臣子交办任务,必须要授予能够完成任务的权力和资源,才能够保障臣子顺利完成君主的指示;必须要有赏有罚,才能够保证臣子来完成君主指示时积极主动不敢懈怠;君臣双方关于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是不会停息的。
君主之所以倡导一种单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仅仅是出于上位者想要下位者无条件服从的一厢情愿的想象。
二、明规则与潜规则
君主倡导单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得至少在公开层面上,下位者对上位者缺少讨价还价的筹码,上位者表达了自身的意志之后,下位者不能反对上位者的意志。
无论上位者说话做事无论有多么不合实际,下属都不能根据事实对其进行反驳和纠正,否则就扰乱了身份地位关系,这种反驳和纠正无论在多大程度上合于事实,无论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都会被污名化为犯上,顶嘴,较真。
由于讨价还价是一种信息的交换,下位者缺乏讨价还价的合理性,意味着上位者不能在摆事实、讲道理、争辩是非的过程中从下位者口中获得一线的真实信息,上位者事实上被封在了高高在上的信息茧房里。
缺乏足够信息的上位者只能够站在自身的立场,根据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意志,为社会运行设定各种行为规范。由于上位者制定的行为规范缺乏多方利益的博弈过程,仅仅来自上位者不完全信息的想象,与具体情况格格不入,无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规范,这就导致了明规则大多停留在纸面上,现实生活中通行的都是潜规则。
三、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若干后果
上位者缺乏制定贴合现实生活的明规则的能力,这种驭下方式产生了如下后果:
1.灵活性授权被消解。
上位者可以授权基层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性的处理各类事务,但在自有裁量权极大的情况下,基层不会秉承朝廷意志,而是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基层事务,对自身不利的信息隐瞒不报。与基层利益缺乏相关性的上级意志就会被基层以各种方式拖延,隐瞒和欺骗,无法兑现。
2.“一刀切”政策。
为了实现自身的意志,上位者只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推行各种政策,要求基层无视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提出的目标。由于“一刀切”的政策也是上位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是自相矛盾的,上位者只能退而求其次,仅仅关注自己的核心利益,其他的对于规范的要求流于形式。
3.基层普遍违规。
上位者仅仅关心自身核心利益,一般呈现出以下状态:上级把持权力,拿走资源,同时把责任扔给下级。下级负有责任但没有承担责任相应的资源,只能采用无视规范的方式搜集资源,尽力完成责任,顺便填满腰包。由于下级满足了上位者的核心利益,同时承担了基层的实际责任,所以上位者普遍对违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
4.全社会普遍违规。
这种普遍违规不是仅仅基层如此,实际上由于每一级都倾向于保持权力,拿走资源,把责任扔给下级,到了普通民众的层次,就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在只有责任没有权利的规范下生活,民众也只能通过无视规范的方式来争取更好的生存状态。
5.默契与替罪羊。
上位者与下级对于违规行为达成默契,其默契的平衡点在于不出事。只要出了大事,或者有人把事情闹大,双方对于违规行为的默契就会被打破,上位者就倾向于把下级拉出来当做替罪羊。
6.上纲上线式处理方式。
除了出了大事会打破默契之外,上层本身的意志也会打破默契。因为特定需要想要清除某些特定人物的时候,上层就会拿出明规则对其进行审查,在普遍违规的背景下,几乎很少有人能够通过明规则的检验。
7.和稀泥式处理方式。
因为害怕出事,所以基层在处理任何事务的时候,都秉承着不把事情闹大的原则,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大家相安无事。而不是追求公正,因为追求公正就意味着拿出明规则摆事实、讲道理,一旦追求公正,基层普遍违规的盖子就会被揭开。
8.捂盖子式处理方式。
因为害怕出事,所以基层不允许普通人找到上层寻求公正,他们无法通过明规则的检验。
9.告发的威力。
在全社会普遍违规的状态中,只要有人告发,被告发者就会面对明规则的检验,而通常只有他有所为,就很难通过明规则的检验。
10.享受合法权益的特权形式。
具有渠道能够与上层沟通的人,他们就能够在更大程度享受明规则的利益,因此成为特权人群。那些缺乏渠道与上层沟通的人,他们只能在普遍违规的潜规则的泥潭里挣扎。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 传统公私观念的主体错位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