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不是封建迷信!(四)——风水篇
而紫禁城这座古老的皇宫被认为是堪舆学的巅峰之作,其建筑充满了风水的玄机。紫禁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在公元1406年开始兴建,花费了14年时间才正式启用。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宫殿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 紫禁城所在的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

作为中国的古都,它的选址布局都深受周易的影响,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水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一致。《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紫禁城,坐落在帝都中轴线的中心,足以彰显其举世无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紫禁城的第一任主人是明成祖朱棣。他于公元1402年北伐成功,夺取了明朝政权。南京的明朝皇宫被朱允文一把火烧了,朱允文也因此下落不明。由于群臣人心不稳,加上朱棣11岁就被封燕王,长居北平,让他一心怀念自己熟悉的地方。 因此,朱棣决定在北平新建一座皇宫,以取代被毁的南京皇宫。他选址在了元朝皇宫残址及原来的燕王府,并且任用有当世鲁班之称的款项为总设计师。他运用风水堪于穴,再配合阴阳五行星象穴,将星宫设计成紫薇元局,对应天上位主中宫的紫薇源。这个设计可以使紫禁城中的能量流通,并且增强皇宫的气场。俯瞰整个故宫可以看到,四周被城墙环绕,暗藏五行八卦。在东南西北四个正方位各建了一座城楼,并在四个斜角的位置对应乾卦,各建一座角楼,组成四镇四隅,寓意四平八稳,八方稳定,组成一个完整的太极。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龙穴,紫禁城也不例外。朱棣为了保佑大明国运昌盛,设计了一个隐藏在紫禁城的龙穴,但这个位置至今几乎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有些人认为是紫禁城中最宏伟的大殿太和殿。在紫禁城里,每一座主要的宫殿都对应着天上星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其中北斗七星象征坐镇北方的玄武神,而玄武又称真武。在紫禁城的居所中,真武大帝的神殿位于从武门一直向北的御花园内的青安殿。故宫的中轴线,是故宫的几个门串成的一条正南正北的中心线,延伸后把北京城东西分开,所以它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落在子午线上。今天的北京城的中轴线与元朝的中轴线是同一条线。自元代至今以来,很多东西的建筑物,都关于中轴线对称。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故宫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特别是很多重要建筑物,都建筑在对称轴上。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同时该中轴线的实际意义又是国运线。故宫内部的建筑主要分成前朝和后宫两部分,按阴阳平衡的风水理论而建。皇帝的房间,阔九间,深五间,合九五之数;故宫的房间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尊”之意;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门钉,角楼九梁十八柱,都暗含三六九的数理。故宫即当时的紫禁城,其位置的含义,以中轴线为天下的中心,与天帝紫微垣相互对应。但从风水的另一角度来说,那时候,还没有河,没有山,要讲究阴阳五行平衡,只能通过改造风水的举措来变为福地。于是,当时的皇上命令堆山,把山堆在了元朝的宫殿上,目的就是为了镇压住元朝的衰败之气,并兼有给前朝立坟之内涵。堆好的这座山就是现在的万岁山。山有了,水怎么来?设计者将明朝遗留的金水河,改变河道,沿着万岁山的西北方,引入护城河中。河水从西北方的天门引入太和殿前面,寄予的风水寓意为来自“天河之水”。这样就形成了现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依山抱水之风水格局。甚至具体到建筑色彩都严格按照五行风水构建搭配,外墙、殿柱全是红色,五行属火,表示光明正大,并彰显皇宫的尊贵;皇宫的屋顶全是黄色,属土,表示权力的集中。每一处建筑都是严格五行八卦来布局和用色的,深藏风水原理,尽显气势磅礴!原来紫禁城内外和谐吉祥的风水格局,就是创造性地应用中国风水祖师郭璞《葬书》所述的良好环境风水原则,以及风水宗师杨筠松《玉尺经》所云完美的风水格局。紫禁城,是按照中国正统风水理论指导布局,而建造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达到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明清两代统治者在这里实施长达500多年的皇权统治,与居住在这地设人造的优良建筑风水环境的因素不无相关。紫禁城,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学的玄妙智慧。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北京极致对称的的东方美学,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秩序和平衡的追求吗,也彰显着周正方圆,协调有秩的中庸之道。 央视曾为“风水”正名,其绝非迷信,而是景观建筑学,地理学,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风水时,会发现它就是一门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到现在已经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时空环境学。主要得益于古代建筑风水,其一就是地势地形的选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懂得了居住环境选择在背坡面水、河流、沼泽边缘的地方,原因很简单,一,靠近水源,便于取水和利于农业的发展。风水理论特别重视“水”,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就必定能够保证生活。第二,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洪的耕作土壤,而且能够避免受洪水侵袭。在古代,择地定穴位后,为慎重起见,要开挖探井验士,用现在的眼光的来看其实说的就是土壤的比重、密实度、承重性、以及湿度、有无污染、为了也是好的农耕、生活能够方便。第三,如在山坡处一 般处向阳坡。万物讲求阴阳平衡,而风水也很讲求这一点,所以气候要好,好的气候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因此,在古代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阳府地,而叫人莫住“背阴之宅”;其二就是朝向选择,中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这源于《周易 •说卦》 中的"向明而治",即"向阳而治",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面南文化"。南方是阳气盛的地方,北方是阴气较重的地方,房屋的朝向需要朝向阳光而避开阴影。其次在古代,建筑方位、朝向的确定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关系着光照和环境,帝王级别的还涉及到了政治方面的因素,“天子当阳而立”,所以古代帝王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而百姓为了生活的便捷,也喜把房屋向南修建;其三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庭院与组群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多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的象征,城市布局中也仿效天象,在市中心大建有紫宸殿或紫禁城,为天子居住之所。同时古代建筑的尺度、高低、形制及色彩、图案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随着风水学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中的不断尝试才形成了我国今天的风水理论。重视人和自然的融合、协调,反对人对自然的破坏,一切回归自然,来指导人们如何解决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与环境的适应,从而创造出适合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风格。中国的建筑从阴宅延伸到阳宅,像宫殿寺庙,民居园林,书院别墅,佛塔,民居等等建筑,都有风水学的思想渗透其中。

(海南省政府和日月广场) 上至祖国首都紫禁城,下至地方政府的选址,风水,都是被考虑在内的重要因素,毕竟地方要发展,代表政府形象和地方运势人民福祉的政府大楼不可或缺。地方政府大楼的选址,就像一个国家的建都,建都的地方合不合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我国历朝历代对选址建都一直非常重视,须经过一系列的论证,绝对不会马虎了事。同理,一个城市政府大楼的选址,关系到该城市的兴衰和官民的福祉,绝对不可轻率从事。一般而言,地方政府大楼的选址,应在该城市版图靠北的位置,大楼面南而立,能够选择背山面水之处为最佳。主楼的左右两旁,应该各建一幢楼宇作为主楼的护卫,这就象一个高干有警卫员贴身保护一样。如果主楼没有楼宇护卫,那么就暗寓了主政者必然得不到副手们有力的协助,纵然主政者有才能有魄力,亦难以把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办好。政府大楼的前面,要有一大块的空地,作为该大楼的明堂。该空地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与建筑物的整体相称。一汪清水注于堂前,为城市建筑最佳风水,此外,政府大楼的正前方,稍远处还要看见山脉,或是建筑群之类,作为该大楼的案山。各地政府大楼的选址建筑格局,都是依照紫禁城的宫廷风水而建,这侧面

(合肥市政府大楼) 印证了政治家无不都是想当皇帝的野心家的政治抱负。
© 本文版权归 ygwx123456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