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的真相》——原研药、仿制药及其他
看完《仿制药的真相》一书,我才知道,印度的仿制药产业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虽然当年我在看《我不是药神》后,对印度的仿制药有所耳闻,但是还是仅仅是耳闻。
看完电影,我对仿制药的态度是支持的,因为它便宜,因为它能救人。但是在看完《仿制药的真相》后,我对仿制药的态度有了改变。
一来也是担心仿制药的疗效并不如原研药的效果好,毕竟,仿制不是原版药。
二来是因为看了医药集采的灵魂砍价视频和一些网络信息,绝大部分人对集采的灵魂砍价表示支持,因为它能够让老百姓病有所医。
但少数观点认为,灵魂砍价是一条不归路。药企不惜低成本,亏本中标,带来的是对药品效果的担忧。因为,绝大部分中标的药品是仿制药,且都是低于成本的价格中标,大家对其质量感到担忧也是正常的现象。
其实,在我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对仿制药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不了解的。在我的认识中,仿制药就是西药,西药能治病。但是没有意识到,便宜的仿制药,可能救不了人,反而还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为它与原研药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监管部门会对药品进行监管,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偷工减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所以,看完本书后,结合灵魂砍价的宣传视频,我不免开始对仿制药以及制药行业产生些许担忧。
一是担忧仿制药的效果差。低成本中标后的企业,虽然能够以价换量,暂且不会亏本,但也不会一下子赚的太多。但是,对于那些没有中标的仿制药企业,或许会出现经营困难,逐渐被市场淘汰。日后,中标的企业会不会一家独大坐地起价,或者降低质量,增加销量,这些事情是很难预料但也是有存在的可能的,毕竟市场的竞争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激烈了。
二是担忧原研药退出市场,导致真正有疗效的药品变得稀缺且昂贵。从灵魂砍价的视频里,原研药基本上是排除在了集采的范围以内,这就意味着,在医院很难使用原研药对患者进行治疗,需要患者花更多的钱去自费承担有效的药品,这一点我有过经历。
原研药本身就贵,主要是因为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成本高,所以上市的产品价格会比较高。如果仿制药大行其道,势必会对原研药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仿制药能够让企业赚钱,谁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去开发新药品呢?
再说回中药。在我的认知里,中药的疗效永远是个谜。我对中药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原因是我认为它并不能治病,它只能治心。表达这种观点,肯定会招来非议。毕竟,中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但是,主观地讲,老祖宗传下来的,没有经过现代医学或者经过科学方法论证的药品,它不一定是好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否则的话,出台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只会增加大家就诊的风险。
科技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用于治疗疾病的药品更应该如此。如果仿制药经过科学地论证,其有效性与原研药效果一致,且不会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同时其生产工艺符合国家严格的规章制度的要求,那么,适度地对仿制药产业予以扶持,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同时,在仿制药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适度地将人民群众急切需要的、疗效更好的原研药纳入医保范围,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毕竟便宜的药品不一定能治病,有效的药品才能治根。
对于中药以及其他,我们则需要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则,以效果和需求作为评价标准,不能简单粗暴地冠“创新、振兴”之名,单方面予以扶持,本末倒置,不免劳民伤财。
以上是看《仿制药的真相》一书的一点胡思乱想~

过去五年,原研药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1%,成为推动药品支出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2022年原研药占药品总支出的28%,高于5年前的22%。
预计未来五年,原研药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而其他类型药品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不超过4%,这使得总增长率将放缓至2-5%
非原研品牌药是中国药品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由于医院渠道的控费,预计这些药物支出每年的增长不到1%。
中国药品支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增加约300亿美元,到2027年将超过194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