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人见闻(二十一):天天看电影
算了一下,来了加拿大以后,去电影院看了42场电影,差不多占了我一年观影量的一半,如果去掉电视剧的话这个比例还会更高,因为我不喜欢在家里看电影——在我心里银幕才是电影最佳伴侣。
如果说是什么支撑着我的winter blues,那大概就是电影。自从办了TIFF会员以后我基本上每天都去看电影,在我看来这绝对是多伦多最强deal——只要每场免费电影都看,一年肯定能看上三百场,如果每场两个人去看,一年能免费看上六百张电影票,而它的会员黑五只要六十刀,它的选片一向是世界级的,无论是面向观众的电影节期间选片,还是一年四季的长期选片。唯一的遗憾就是费时间,我走路过去单程耗时要二十分钟,加上各种准备时间每天至少要掏出一个小时,而买票捞票蹲票随便怎么讲这个也挺耗时间的,再加上看的电影越多就会在家里看越多的电影,所以我每天在家还会换不同的节点看MUBI,简直忙不过来。
显著的学习型效果就是我英语理解能力又变强了。即便最近看的大部分都是阿莫多瓦,只有英语字幕,但因为同一个导演难免重复,从里面吸收到了不少单词,约等于每天额外一个半小时起的英语可理解输入时间,在我连着看了几部以后我就意识到我英语又变强了,真可怕,如果这么看上一年,只怕英语会强到英专生无法企及的地步。
不开玩笑了,最近看电影还有一个很困扰我的点,就是电影院太好睡了,无论什么片子,我都能在开场的十分钟内睡着。可能是大环境太好,除掉我去看中文片——看中文片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会在影院聊天,全程聊,就差扒在我耳朵旁边讲解了,看来看中文片要慎重,以及中国人到处讨人嫌不是没理由的——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安静如鸡的场景,大家唯一会发出的声音就是笑声。说到笑声,刚开始我也不理解为啥碰到什么场景这些人都会笑,但到后来我也被同化了,觉得挺好笑的,好笑为啥不笑,就算一个悲惨的故事,只要是melodrama,那也是能有精心营造的有趣的点,还是可以笑的,又不是看真正的悲惨生活。可能我也有了作为观众的自觉,对我是在银幕前有了清醒的认知。开场十分钟,关掉灯,从光明到黑暗的影厅,从外界的寒冽到温暖,再加上舒缓的片头曲,想想实在没有理由不睡着——所以我现在尽量在去看电影前补补觉,避免睡着,这又是一笔时间成本。
在TIFF灯箱影院看电影有一个好处,就是看完大家会鼓掌,但和北京电影资料馆有一个区别,在北京的时候大家啥片子都鼓掌,但在这里碰到有些片子,大家就“算了吧”,哈哈哈。TIFF有不同的主题,一般一两个月有导演回顾展,这个和资料馆挺像,资料馆也有,而且资料馆是每周三有中国老片子——这是我以前最喜欢看的,十块钱一张票,还都是别地看不到的;这边有加拿大专题,叫see the north,是MUBI赞助的。TIFF有一个专题很新颖,叫next wave,我刚开始还以为是新生代导演的片子,但是看了发现都是老片子,才知道next wave指的是观众,因为TIFF有under 25 pass,也就是25岁以下可以申请免费年卡会员,它们也鼓励年轻人自己选自己的片子,呈现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这个专题的来源,除此以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电影节。我之前看的《Black Christmas》就是他们选的,在电影放映以前俩少年上去念词、表演,还有模有样的,的确蛮羡慕这边的成长氛围的。还有个经典的专题是new restoration,一般是新修复的4K,之前年度总结里提到的《Bona》就是这个专题里的,最近还有新修复的《瑟堡的雨伞》和《恐惧的代价》,里面有些被修复过,但这应该是最新的另一个修复版,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专题,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带来的老电影的复苏,有种大海捞珍珠的感觉哈哈。
当然TIFF的新片子也很多,但因为要钱,我只选少量看。接下来谈谈看新片。
我一般看新片会去四家影院,因为我不想坐地铁/公交,都是走路。离我最近的是一家只放商业大片的电影院,叫Imagine Cinemas,我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之前还遇到过火警。但自从我有了TIFF会员以后就没去过那里,之前会周二去看税后五元电影,价格上的确特别好。另外两家我会去的都是Cineplex旗下的,一家离TIFF很近,一家在Eaton Centre旁边,这俩的区别是前者有IMAX(虽然不是70mm)后者有很多中国电影(可能因为离中国城近)。Cineplex可以办会员,最划算的会员还是黑五后这一个月办的,会送一些券,我也是趁着黑五把月会员升级成了年度,它是每个月送一张免费电影票,会费月度10刀加税,差不多等于一场电影的价格,但它有在线预订费,会员免这个费用,而且会员还有其他场次优惠价,这个免费电影票又永远不会过期,所以开了总是比不开划算。但它的IMAX场会比较贵,就算用免费票也要在上面加七块钱加税,所以能在TIFF看的IMAX场我选择在TIFF看。Cineplex的电影开场后一般会放20分钟左右的广告,属于赶时间的时候最不需要着急的,在电影院可以把接下来半年的电影预告片都看一遍。我比较喜欢它里面的一个影迷守则一样的宣传片,生动形象地讽刺了各种不守规则的影迷,有次放了以后我后面的中国人还疯狂在违反里面的规则,挺滑稽的。Imagine Cinemas会早一点放映,一般广告会在八分钟左右。TIFF差不多是五分钟,但也看是什么片子。TIFF和另外两个电影院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商业电影院,而是非营利机构,所以它会跟别的类似机构一样,放一段“我们正在这个土著的土地上,我们心怀感激”这样的视频。然后根据不同的专题会有不同的播放,像阿莫多瓦的特展,前面会放他的电影混剪,然后放一段劳力士的广告,一般就是两个导演在那里讲自己拍电影,一个是卡梅隆,一个是斯科塞斯,然后放阿莫多瓦自己录的Hello Toronto,如果观众里有某个女生的话在阿莫多瓦录像片里说完最后一句Thank you以后这个女生会回一句you're welcome。一般的播放就是放一段TIFF自己的大片混剪,里面有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的一个特写(应该是),然后是劳力士的广告,可能还会接一个加州旅游广告,再就是一些预告片……TIFF的普通票价是12刀税后,跟Cineplex差不多,后者是10刀会员价税前,加上税以后11.3了,但Cineplex也有周二优惠,周二全民8.2刀税前普通票。TIFF的IMAX会比Cineplex便宜,只要16刀税后,而且它的一厅可以放映70mm的胶片,在离我近的Cineplex没有,所以遇到这种放映时TIFF是我唯一的选择。
当然有的场也会有嘉宾,我现在对嘉宾没啥感觉,以前可能还会觉得见明星真不错,现在甚至有的场会觉得浪费我时间,哈哈,比如有一场后现代的《Ulysses in the Subway》主创都来了但我就很想走。大部分时候嘉宾都不是对谈,而是在台上做一个单口导言,这种还挺有意思的,通常不会剧透,但会告诉你一些电影背景,有些专攻某一方的人就更有意思了,比如有一次是个时尚类的嘉宾,谈了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香奈儿和阿玛尼的对抗、各种色彩的应用;又或者某个深耕西班牙文化的嘉宾会告诉我们这个电影发生在西班牙内战以后,佛朗哥倒台后。这种导言都不会很长,但都比在北京电影资料馆看沙丹一个人叭叭半天有意思多了。还有些场有专门的活动,比如阿莫多瓦有一场《高跟鞋》前就有个专门的现场弗拉明戈表演,非常吸睛,电影都没那么好看了。不过有些场见主创还是挺有意义的,在北京好几场都见到了万玛才旦本人,他谈电影会从自己拍电影的创作故事和自己的各种文本谈起,蛮有意义的,二月份TIFF也有万玛才旦特展,可惜导演已经仙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