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后的哈密之旅——农场生活篇

大老师的爸爸是南京到哈密的支边青年,大老师14岁之前都在哈密生活,后来回到了南京上学工作。
我在大学认识她之后,08年暑假第一次来到哈密;后来我们毕业、工作、辞职、自由职业,在16年11月去敦煌玩的时候,顺路第二次去了哈密(那次旅行的游记可以戳这里);今年6月(2024)我第三次来到哈密,待了快1个月,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对于辽阔的新疆来说,哈密算不上旅游城市,往来游人多是进疆时路过这里,走马观花的逛一逛。如果不是认识大老师,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到这里。人与人的际遇就是这么神奇。

哈密,古称昆吾、伊吾、伊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内地通往新疆的第一站,也是新疆的东大门,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
现在哈密下辖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区,地跨东天山南北,于是有天山、有戈壁、有草原,有现代化城区、有老城古街、也有农场建设兵团,大老师家就属于农场建设兵团。另外今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

从南京出发,火车31个小时就能到哈密,比起16年前48个小时的绿皮车快了不少。出发那天南京的天特别好,在南京站外拍到了紫峰大厦和辟邪的合影。

这趟火车从上海出发开往乌鲁木齐,在南京的发车时间是19:53,上车安顿好行李物品,就可以洗洗睡觉,醒来火车就到陕西了。



喜欢坐火车,因为可以欣赏到沿途的风景,越往西开景致越发与内陆不同,从成片的田地到连绵的山峦,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下午4点到兰州站,这里停车29分钟,可以在站台上溜达溜达放放风。站台还是老式的模样,有几个小卖部,还有乘务员在吆喝卖特产,我们买了杏皮茶和浆水酸奶,杏皮茶酸甜好喝,酸奶有点像优酸乳,也好喝。

我带了毛线打,大老师带了书看,还存了一些新疆的纪录片看,再欣赏欣赏窗外的美景,在火车上也不会无聊。

到哈密是半夜4点,当地和北京时间有2小时时差,所以也不算太晚。哈密火车站在市区里,离大老师老家火箭农场还有20分钟车程。

这次大老师准备在哈密长住一段时间,所以把车也托运过来,在新疆没有车真的很不方便,地方太大,公共交通又少。

拿车的路上,远处就是天山
紫外线太厉害,我们全副武装⬇️

说起来这里的生活有点像出国,首先有2小时时差,体感得有4小时,晚上9点半天还是亮的;其次有很多少数民族,长相有差异,说话也听不懂。

大老师家在火箭农场,好霸气的名字,但是和火箭没啥关系,这里主要还是搞农业为主。
农场现在规划建设的非常好,大家基本都住上了楼房,但每家也还保留着平房,用于夏天避暑。

农场这里什么都有,超市、医院、影城、体育场、图书馆,像一个小型城市。住在这里的大家基本都认识,感觉还是小时候那种人情社会。



农场有百花园、孔雀园。5月份百花园里全是牡丹,特别好看,我们去的时候是6月,开的是蜀葵、波斯菊还有月季。


孔雀园里有孔雀、鸵鸟、鸸鹋。孔雀的叫声特别有穿透力,旁边小区里的居民估计每天都是被孔雀叫醒的,哈哈。




晚上大家吃完饭会出来遛弯、锻炼,操场在几个大小区的中间,操场外面是广场舞和儿童游乐设施区域;操场里有跑步的、踢球的、打羽毛球的,还有像我们这样躺着、坐着围成一圈聊天的。这里的人一点都不卷,特别松弛。

在农场生活,除了开汽车,还有开老头乐的,骑自行车的基本没有,因为太远太晒。
公共交通有2趟进城的车,8路和12路,站点在每个小区门口,立上"招呼站"代替站牌,招手即停。公交车有老式的,司机旁边有发动机和座位,也有和内地一样崭新现代化的。
老式公交车虽然老,但上车也可以刷乘车码,等车时在手机上也可以用车来了看到站时间,很准很方便。
这里现代感和复古感结合得非常丝滑。

进城开车20分钟,坐公交慢悠悠晃荡需要半个多小时,扫码乘车费用1元,非常实惠。
有时候看到车来了 ,大老师会喊:"8路来啦,8路来啦",有种我们是小八嘎的感觉,哈哈。
城区有几个景点,坐公交可以到达,游玩部分我放在下一篇写,这篇还是主要说说农场生活。

每次从市区回农场就是一条笔直大道,看着远处的天山一直开就到家了。



当地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拉条子(面条)、饺子、馒头,菜也是炖煮为主,汤汁比较多,适合拌面。对于我这个爱吃米的南方人来说,一两顿还可以,天天如此真受不了,于是后来我们就自己在家煮饭炒菜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新疆真的非常干燥,中午切段葱姜,下午就成脱水蔬菜了。




吃晚饭出门溜达,在小区边的田埂上走走,看看日落、看看远处的天山、看看一望无际的棉花田。
6月棉花苗还矮矮的,到小腿肚,长到10月才能收割,后来大老师给我寄了好多棉花,用来纺线。
现在种棉花都用上高科技,撒农药浇水是无人机操作,摘棉花用大型棉花收割机,比大老师小时候手工采摘快多了。


顺着这条路可以走到大老师家的平房和我们现在住的楼房,远处是天山,路边有人在晒动物的皮毛,用石头压住代表是有主之物,这里大部分人还是很淳朴的。


平房还是大老师小时候的样子,土墙、院子,葡萄架。大老师家的葡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连皮都是甜的。可惜前两年根太粗,冬天埋不进土里冻死了,现在架子上新种的葡萄还没熟,大老师后来吃说也很甜。

这里的楼房都不高,有供暖,每家有地下室,楼栋之间距离也很大,因为地方大,车可以随便停,没有停车费。就是缺水绿化不行,树很少。

我们住的楼房大门口有个维族蛋糕店,做一些传统维族糕点,上图是节日用来招待客人的撒子。

店里还可以打鲜奶,7元一公斤,老板看我是口里人(当地人对内地人的称呼),问我要一斤还是一公斤,于是我就先打一斤尝尝。

新鲜的牛奶需要煮开才可以饮用,我又放了些在维族超市买的茶叶一起煮。倒出来放了糖,趁热喝好喝,蛮浓的,凉一会儿就会结奶皮子,有一点腥,但也能接受。后来我还试过当地人加盐的喝法,也还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甜口。

每逢数字里含1和7的日子,这里可以赶集,市集有点像农贸市场+服装市场,地点在百花园旁边的空地上,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空地。

6月的太阳已经毒辣起来,这里因为缺水树都长不高,树荫很少,摊主们都支起遮阳篷,一家连着一家,逛起来倒也不晒。

蔬菜品种很少,比不了南方,好像也很少有卖鱼的,干果蜜饯倒是很多,还有卖卤菜熟食的,香喷喷很诱人。




西瓜特别便宜,我们刚到哈密的时候5毛一斤,等我回南京的时候是1块一个,又大又甜。

超市里价格略贵一些,但这么大半个瓜才6块钱,南京得要2、30了。


6月桑葚成熟,维族人好像喜欢在家里家外种桑树,所以路边有不少桑树,可以直接在树下吃自助。下面是大老师小舅去维族人家里摘的一盆桑葚。浅色已经很甜了,深色都有点齁嗓子。比南京的大很多甜很多,真好吃。但是桑葚吃多容易上火,要注意。

我们去的时候哈密瓜即将上市,市场里已经有卖,但大批成熟还是要到7月中旬,那时候还有哈密瓜节,在贡瓜园里能品尝到100多种哈密瓜。

哈密作为哈密瓜栽培的发源地,已有2000多年的栽种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进贡的蜜瓜"加格达"被康熙赐名为哈密瓜,现在哈密是全国重要的哈蜜瓜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甜蜜之都"。
哈密有个老牌宾馆叫加格达宾馆,翻译过来就是哈密瓜宾馆,哈哈。

市区路灯上的哈密瓜装饰,好可爱

最后再欣赏一下火箭农场的风景吧,看不够,根本看不够!







下一篇带大家逛一逛哈密的景点,吃一吃哈密的美食。请持续关注哟~
8年前的敦煌游记
2.淡季去敦煌
○
喜 乐
因为热爱手工而辞去工作
自诩为野生手艺人
现经营自己的独立品牌
“喜乐手艺制作”
擅长拼布、编织、珠绣
持续十年开设周末手工活动
○
霹雳
插画师、自由撰稿人
已出版书籍《职人不足道》
文章、插画散见于
《悦食》《龙门阵》
一个APP、VICE等媒体
定期开设线下水彩课
葫芦迷,醉心葫芦工艺
唯愿朝日写画,仗笔江湖
我们是
写画撰稿人霹雳
野生手艺人喜乐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生活有孬好 只要能Know How/

-
吾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9 22:25:11
-
#第三只耳朵#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0 03:49:49
-
想做一个小裁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23:10:36
-
番茄三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20:13:20
-
养生中年少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7:37:30
-
别让我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7:12:36
-
妹妹_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7:08:19
-
咸塘浜老黑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7:07:40
-
粥粥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7:07:03
-
Ti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5:03:56
-
freewind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5:01:53
-
煎饼果子摊主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4:43:30
喜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用自己纺的线织提花背心 (17人喜欢)
- 纺线 | 消灭囤线的新办法get (4人喜欢)
- 从棉花到棉线(新疆棉纺线记录) (61人喜欢)
- 8年后的哈密之旅——美食篇 (3人喜欢)
- 8年后的哈密之旅——自然风景篇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