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书与画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古人善书者,必善画
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书与画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评论家王进玉也认为:“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而言,一位画家的书法才能是决定其能否取得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标志。”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艺术里,书法与绘画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独特风貌。黄宾虹先生那句“书与画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的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提供了一把钥匙。评论家王进玉进一步指出,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而言,画家的书法才能是其能否攀登绘画艺术高峰的重要标志。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当代艺术创作方向的指引。
首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发展,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早在先秦时期,文字与图画尚未截然分开,许多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概括。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汉代,隶书、草书等字体的兴起,使得书法的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为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和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法与绘画更是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书法的笔意、墨韵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之中,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独特美学观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书画异名而同体”之说,足见当时两者融合之深。

黄宾虹先生所言“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正是对这一融合现象的精准概括。在绘画中,尤其是水墨画,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轻重缓急,无不与书法中的运笔技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位精通书法的画家,能够将其在书法中积累的笔力、笔意、笔势自然地融入绘画之中,使得画作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书卷气。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手法,也提升了绘画的艺术境界。
王进玉先生的观点,则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现代解读和深化。在他看来,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上,书法才能之所以成为衡量一位画家能否取得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标志,是因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心性、修养、学识的综合体现。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必定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高超的审美创造力。而这些素质,同样是一位杰出画家所必备的。因此,书法才能的高低,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位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于传统艺术的领悟和创新能力。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当代,许多画家在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时,可能会对传统书法与绘画的融合提出新的质疑和挑战。他们或许认为,过分强调书法才能会限制绘画的创新和发展,使得绘画成为书法的附庸。这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忽略了书法与绘画融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事实上,即使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画家,他们不仅在绘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同时在书法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的探索和创新。这些画家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激发艺术创作活力的源泉。

因此,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而言,画家的书法才能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衡量一位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中国画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将书法才能视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鼓励画家在保持对传统敬畏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艺术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总之,黄宾虹先生和王进玉先生的观点,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合点,推动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创新之志,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艺术的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增添更加璀璨的光芒。(董春波)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
sgy217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8 10: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