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溜达才是正经事
四张后半年,我突然像个中年人了。
简而言之,就是今年经历了一些事,然后自认为成长了,起码就是少了那么一点点与年龄不符的天真与幼稚吧。
这种事儿,也说不上好与不好,尚需时间,再做定论。

近几个月,突发奇想,又开始每周去逛图书馆了。
我的借书证已经过期了。因为上一次用的时候,还是实体证的年代,现在都是电子证件了。没想到,十多年来,不变的竟然是我图书卡里的押金。
刚回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最遗憾的是,我离我心仪的图书馆太远了。我曾经在这里上过大学,因为老师还在大学里教书,还曾经想通过关系办一张大学的图书证,哪怕只读不借,也是好的。
其实,给我打开这个世界大门一角的,不是M大的图书馆或者是国图,而是C大的报刊杂志阅览室。在学校旧校区的二楼读《meimei》这本杂志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时尚杂志。我记得主编叫吴迪,后来我还看过她的专栏文章。当然,时尚杂志没什么了不起,特别是像《MM》这样昙花一现的杂志,它只是告诉了一个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浅显道理——这世界上还有人“那么”活。
书籍也是一样的。读书有时候会让人见识更丰富的人生。比杂志更深沉的是,除了看到别人“那样”活,还能惊叹于别人“那样”做、“那么”选……总而言之,不一样的人和人生,多少让每天背个书包沉重地走在某某某中到胡同那段路上的女孩大受震撼。

其实,高中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考大学要干什么,我也不明白大学意味着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我一定要考上大学,要不然我的人生就完了,到底怎么完,完了是什么,我其实也不明白。
现在回头去看,没准是真的。
如若不然呢?刷盘子我也刷不好,对了,经常有人拿我不(会)做饭PUA我,那无疑说明,如果当个家庭主妇我也不太合格。其实我不觉得这些事儿有什么技术壁垒,如果生活必须我是可以的,虽然可能不会做得那么好(但是谁来给出评判标准呢?)。写文章在家乡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可能会落个不学无术养活不了自己的骂名。
我现在之所以赚不了几毛钱依旧为爱发电地敲打键盘,是因为上大学后获得了考公的资格,就业养活了我,让我这种行为“瑕不掩瑜”起来。
人是很现实的,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是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基础之上。想一想,当年我在M大第一次小组做课题时,也是经历了灵魂震荡。那时,我已经受过了四年高等教育的洗礼。然而,当我真的进入一线城市的985、211时,才知道原来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的教育原来差距惊人,不再技术实现上,而在头脑构建,或者说某种智识的明确上。这种感觉很抽象,也很难表达,但是最近看了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我找到了专业嘴替。

看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文化水平不高,嘴巴不利索的时候,总有那些嘴更毒、反应更快、说话更有逻辑性,写作更有哲理性的人,帮你说话。
而你只需说一句:俺也一样。
最近顺着《十三邀》按图索骥,读了林小英的《县中的孩子》(微信读书阅读,读完了免费章节,勉强算看过吧)、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大地的亲人》(这两本购买了,所以一直没看完),还有一本几个月前的约书《为何生活像走钢索》,以及小说《小巷人家》。这几本书算是一个微型的系统阅读,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年少岁月。
县中的教育,尽管时间点不一样了,但是让我看到了我所受初中、高中的教育缩影。那个时候我以为全世界的初高中都一样,后来上了大学我才知道,教育资源是多么不均衡。《我的二本学生》完美精准复刻了我大学种种心理历程,那个时候,考一个本科已经是我的极限了,但是实际上,在世界上存在的更多可能性面前,我也不过只是“工业废水”。这种自卑感持续了我整个大学四年。《小巷人家》也是遥相呼应了大学后人生眼界的打开,选择变得更多了。《为何生活像走钢索》看完之后我又是大受震撼。其实这已经是我读这对哈佛学者夫妻的第三本书了,目前翻译成中文都读了,这本让我最受震动。因为作者写了童年“六号校车”的前世今生。要知道人其实是很现实的,你会真的关心远在非洲的小朋友为什么经历结构性贫困吗?但是“六号校车”不一样,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几乎团灭的现状让人更揪心,我们都会本能地关心那些实实在在可以触碰的人,那些我们接触过,还可能是我们年少时朋友的人。
所以到了这个岁数,我再也不对所谓的“努力”歌功颂德了。没错,一个人过得很好,是有他个人努力的成分,但是,那些环境和时代,家庭和亲人的客观因素,都是缺一不可。想来想去,好像唯一能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还就是努力争取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其实不仅仅是上学,王宝强的教育是练拳,是搬着字典读剧本。但是你总是要能意识到这世界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才会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我第一次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时,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精神慰藉,四张的时候好像有点明白了:受教育其实是机会。很多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比如林小英笔下的那些县域少年,黄灯婆家亲属、梁鸿老师在梁庄时的闺蜜。

毕竟,在图书馆溜达才是正经事。最近借了一本六神磊磊写的金庸小说的随笔,有个读者特别有意思,在某瓣上问了一个问题:金庸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回应六神磊磊的点评?
但凡你看过金庸的小说也不会问出这种问题。
所以,在图书馆溜达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会说话,有人替我们说,有人替我们问,也有人会为我们回答。只需要,付出点时间而已。
草原上的咩咩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第一个季度的小结 (1人喜欢)
- 2024年最后一个月的小姐姐 (1人喜欢)
- 11月的小姐姐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