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阅读
查看话题 >小札丨2024年的十一月 我读了什么
完全是越到年末越摆烂的月度6本读书总结。

1// 随笔类
无奈上一个未完成的版本被我丢失,遂又重新提笔写。

@后浪 出品的华语文学系列里很特别的一本,它的整个文本疏密程度以施魔法般创造了一种飞。林燿德将「都市文学」作为主题而非背景,由此延伸出的大小速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比如:
「人是都市流动的文身」是为一切故事与时间的流速;
「爱就是短暂相聚的必要,以及长相厮守的幻觉的综合意识」是为情感真谛;
「都市人把公园当做大自然浓缩成的药片」是为深刻贯彻“公园20分钟效应”主义的现代性。
……
诸如此类,阅读作品形成一种对位和呼应,发现彼此,发现我们共同拥有的东西和精神意志,好比瞳孔里衬映的阴影。更奇妙的点在于相比都市的生活形态与其中的人文辩证本身产生的理论,这些充满奇异和敏锐的理论边角料似乎站得更稳,更令人着迷,也是都市人生——以及整个世界——存在的方式。

《钢铁蝴蝶》可见台湾作家的青年视野,它也更像散文类的语言实验。林燿德的精神世界和写作思维丰富且超前,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样式。迷蒙幻美的比喻句,奇特精准的想象与论述结合,形成独属作者本人的现代主义,所以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更像一种艺术装置,它是先验的,是跨越边界的,亦是时不时倾出格言警句的百科全书式激情的,带着80年代的新鲜一次又一次点明「都市即当代」的主旨,即时代的显化。
再比如:
「某些人一生只搜集梦,直到足量的梦掩埋了现实的自我。 另一种人则终身搜集钞票和股票,只为用它们叠筑一座有规模的绞刑台,好架高自己,以便把肥腻的颈项伸入撒旦为入伙者准备好的绳圈里。」
「任何一种风俗一旦徒留形式,就再也不能目之为民族延续的传世之宝。在都市里,我们生命过程中任何可资利用的部分,都成为商品。灯笼、风筝,就连贺卡上的祝福语都是现成的,而我们感情果然就至真无伪?」
(如果这样的创作还不算强得可怕)
总之,这一本不会符合绝大多数读者的口味(或许吧),但我确确实实迟疑着打分但不妨碍它有我非常喜欢的灵思部分。
讲完这本书,那我就顺势再推荐一本依旧是华语文学系列的作品,来自黄国峻的《麦克风试音》,不抒情但无厘头,自毁式的才情和想象,读着读着会觉得十分莫名其妙还会大笑,读完会直接被创飞。

文质兼美的当代爱花人手记。非常喜欢腰封上面的一句话:世界是花园,你我俱是看花人。

作者李叶飞从家门口到南半球,十余年的寻花之旅,踏足十余个国家,拍摄80余幅植物摄影,记录与植物相伴的美好生活。
鸳鸯蝴蝶派人的周瘦鹃也写作过花草散文集子《莳花志》,推荐可对照着读,从民国到现代,每一代钟爱花木之人对植物花卉的热情与爱护之心之情以及对美学的鉴赏力都是如此相似,可谓雅韵横流,神光蕴藉,令人沉醉入梦。

古人描写他们更多的是用以寄情于物,抒怀咏志,而在我们当代人笔下成为一次次稀奇的探访与发掘,呈现瑰丽多姿的世界,帮助读者认识植物如何作用于人类千百年的生活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不过与其说他们是“种花人”,在我看来,更是名副其实的“惜花人”,自古以来皆如是。尤其对于我们疲于工作的都市人来说,看花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最小单位的、零成本的生活乐趣啊,多好多珍贵!
文字读来醰醰而有味,插图增长见识不说,更是极具闲雅意趣,拍得很美。他捕捉住了生长的声音和形态,香气像雨点般缓缓落下,从容舒张,细密幽微,都有千百种迢遥却可赏的隽永——任何植物都是一盏灯。香味就是光。

比如杭州西湖边的垂水紫藤就反反复复迷了我的眼我的心。
旅行是为每一个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而存在的,而旅行文学更是让那些无法触及到的辽阔与深邃的腹地为更多读者所知和向往,更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指南。
刘子超老师的新作终于来了。暌违四年这次他再度出发,穿越“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读完整本书不得不感慨,他的写作功力简直一本比一本高了。
对我来说,巴尔干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像一个形容词,充满伤痛、挣扎、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
区域选择的偏好,正隐示了作者本人的旅行计划和目标,从东南亚到中亚中欧再到巴尔干,相比旅行中的单单的吃乐漫游闲散,更多了有规划有目的的实践与经验,去关心自然、社群之间的真实联结,从中获得对世界更加深刻明晰的认识。

血与蜜之地,游荡在旧梦与新愁之间,徘徊在过去与未来之中,旅程往往通向自我的未知部分,无意识、各种各样潜在的危险和精彩俱在。密集如鱼脊般的场景和在此发生的大小故事,有了更多的身临其境感。数次被提及的「分界线」时刻点明巴尔干作为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动下产生的近乎「新」的新概念,就像豆瓣短评提到“巴尔干的问题就在于他的仇恨太新了,刚刚发生在昨天一样”。在刘子超沿途与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各族群的接触中,一个个普通人在他的视线中,以不同的民族身份和信仰共存,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也难避免仇视、对立和冲突,它们带来的伤痛难以磨灭,更难以令人置信:
复杂、破碎的巴尔干地区,人们生活在不同意识形态与教旨信仰下,民族主义者对于他们 “家园”和“身份认同”的选择和思想将会一直穿梭于历史漫长的阴影。历史和政治制度背景寓于真实性、荒谬性并存,也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被拯救和解脱的可能性。
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我们距离遥远,却又如此相似。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再次翻开书的序幕,感觉又回来了——「我即将远行。」有人替自己背包去流浪的感觉,可真好啊。
2// 小说类


两位可爱的老头的联合创作作品,交替着完成插画和小故事。

短短的可爱也有治愈力,这两位老友以“桌子上的小物件”为题分别作画,再以此轮流展开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故事本身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吸引,但是插画实在是太喜欢了,永远会为安西水丸疯狂买单。
一旦接受作者是“法国杨恭如”的这个美丽设定hhh。
这本《束草的冬天》和九月读完的《冷到下雪》是完全侧重于内心的描写与氛围的呈现,文字本身的表达被注入诸多可以让读者肆意进入的「心流时刻」替代。即千头万绪在漫步中游离于官能实感的状态,被微妙地支配。
佯装平静的迷恋。内心判断故事的结束时机。对方离开后还将继续生活的自己。在荒芜冷寂的冬天里的心绪是如此痴缠的、缓慢的「凝结与流动」,读毕,仿佛历经一场像闪着幽幽的微光的海雾般的梦。
他是呼吸一样的存在,即使内心是狂风暴雨般的起伏,表面仍是淡淡的平静,聊胜于无,顷刻散聚。
读到某些段落,脑子里完全被这首《防不胜防》占据:
时时漏夜冒昧探你/将琐碎东西带走然后又放低/
在你的唱机放低唱片是我/算是暗中一起分享过首歌
害怕对方见到狼狈模样的“我”和身体装满泡菜和年糕汤以至于变了形的“我”,卑微的甚至爱到变态的亚女“偷感”,就在时间流逝中时疾时缓,就像作者写“节奏慢得有如涌浪时的船”(P108)。整个故事的呈现就像宝丽来相片显影的过程,外面的世界与脑海中的构筑可能永远都是一线之差,语言、情感的停顿波折,总是在产生似是而非的关联,也无谓验证“如果这是情”。
结尾未算隽永,而是再次轻轻宣告:人生不过就是与对的人以及错的人相逢,算了。
3// 漫画类
永远相信书本与书本之间的联结。这本《机器人之梦》就好像再一次被点到题:
人生不过就是与对的人以及错的人相逢。

电影本身的后劲儿实在太大了,相比电影,它来得更简洁直接。影片中机器人的最后一场“梦”。小狗与机器人在共同喜爱的歌中舞蹈,只是身边的人不再是彼此。可曾经因为爱产生的回忆,会成为彼此的一部分永远存续。「遗憾」与「失去」必定成为画里画外,我们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课题。
感谢阅读。
那么,下期再会。
毒妇脸少女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札丨2025年的三月 我读了什么 (32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二月 我读了什么 (31人喜欢)
- 好物丨没更新的日子也有歹毒地消费啦。 (76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一月 我读了什么 (61人喜欢)
-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4年阅读 (9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