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工作法以及性格分析,兼各案件地方警察分析
在《我是刑警》中,秦川看似“法力无边,无所不能”,其实他使用的方法很简单,很朴实,也很有限。
秦川主要两个方法,也是他的底层逻辑:穷举法和排除法。
穷举法主要是想到所有可能性,在思维上不受限,这样可以保证不被刻板印象、教条主义、保守主义所影响,这样,一方面不会遗漏罪犯的行为动机以及相关线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才有可能在保证考虑足够全面的基础上,更好地使用排除法。
没有穷举法,则排除法是无法使用的,毕竟,你连想都没想的全面,你要是再排除,就什么调查的基础都没有了。
有了穷举法提供的足够多的可能性,接下来就是第一步的排除。
第一步的排除,是排除明显的不可能。因为大量的实际工作,都是利用人力进行大规模排查,如果不先对既有信息和想法进行排除,那么,每个可能性都去通过排查来验证,那无疑会陷入大海捞针的境地,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排除不可能,就是利用已有的现场证据,进行合理分析,比如,第一个案子,通过弹道和补枪的分析,判断出多出来的那个人是罪犯同伙,同伙为了不暴露自己,所以杀人灭口,同时毁掉死者身上的典型特征。也正因为如此,秦川和专家组才判定,这伙人一定是本地人,一定是被很多人熟悉和认识的人,所以,就算是出生入死的同伙,一旦有暴露其他人的可能性,也要果断地毁尸灭迹。
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就实现了“排除外地人作案这一可能性,而将”本地人作案这一可能性认定,从而缩小了排查范围,让人力可以在有限范围内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对罪犯身份的排除法,是第一步的排除法。
而刑警最常用的排除法,就是大规模排查。通过对少量且关键信息的大规模比对,从而精确地锁定嫌疑人,那些信息不匹配的,就是被排除出去的错误选项。
在排查过程中,除了明显不匹配的,还有“不确定是不是该排除出去的”,即“不能排除嫌疑的”,这种情况,即使明面上无法与现有的犯罪痕迹相匹配,但也要记录和汇报,比如在排查陈小秋家里的时候,年轻民警的怀疑很有价值,所以,这种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就可能成为二次排查的重点。
排查其实也是一个多次筛选的过程,不能一次过了拉倒了。
秦川用这两种简单的、基本上人人都学过的方法,来处理所有“别人认为都破不了的案子”,为什么他能?
这就要回到他的个人素质或者说特质上来谈。
如果说,一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是被剧情所吸引,那么,其实越到后来,我是越被秦川的特质所吸引。我想看他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带着别人成长,一步步攻克案子的难关,一步步在克服外部困难的同时克服内部的困难。
这是后来更吸引人的地方。
秦川有哪些特质?
这要对比着那些从内部给他制造“困难”和“阻力”的人的特质来看。
有些案子为什么难办?有些案子为什么明明已经有了明显线索并做了严密布置了结果还是让嫌疑人耍得团团转?
因为案子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罪犯(或嫌疑人),一部分是警方。
罪犯固然有的很聪明,但是,警方有时候也真的不像话。
就是因为部分警方的不像话,所以,才造成很多罪犯被塑造成了“神话”。
那么,相比之下,打破那些罪犯“逍遥法外”的神话的秦川,就是某些不像话的警方的“照妖镜”,他用自己这面镜子,照出了很多警方的缺点甚至污点。
某些警方差在哪儿?
通过这38集故事,我认为有这几个方面:责任感不强、逃避责任、畏难情绪、迷信权威、媚上唯上、教条主义、因循守旧、地方主义、争功抢功、单干蛮干,等等。
责任感不强,就会导致——这个案子都这么多年了,都没人管了,大家都放弃了,你干嘛还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逃避责任,就会导致——这是某地的案子,跟我们这边无关;或者,发现某个疑点,但是担心说出来之后让某些人丢面子,进而影响自己,所以,明明对案情很重要,但就是不说。
畏难情绪,就会导致——这案子太难了,我们能力不够啊;这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太多了,我们不具备啊;这案子某某方面不配合,单靠我们自己不行啊……也就是即使有可能破案,但是因为看到明显的困难,就主动退缩。
迷信权威,就会导致——今天这个专家来了听这个,明天那个专家来了听那个,但是,专家知识提供思路和参考,关键自己要根据专家提供的东西去分析,而不是,专家说什么是什么,最后把责任都推给专家,这其实也是一种逃避责任。
媚上唯上,就会导致——领导说得都对,领导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就算大家都看出来领导的指挥有问题,就算领导已经错了好几次了,也还是要听领导的。
教条主义,就会导致——某某经典案例是这么做的,我们就也要这么做;某某老师说这种案件就该这么做,我们就得这么做。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会把复杂案件急性汇总、拆分等复杂性分析,永远非常死板,只认一条路。
因循守旧,就会导致——老办法就是最好的,新技术都是歪门邪道。或者,过于迷信新技术,彻底抛弃老办法,这也是一种因循守旧。因循守旧关键是保守,是不变通。不管是在使用新技术时不变通,还是在使用老办法时不变通,本质上都是因循守旧。
地方主义,就会导致——争功抢功、逃避责任、媚上唯上等其他种种问题。这在“张克寒案”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秦川在其他几个案子上,表现得基本上都是焦急和疲惫,只有在“张克寒案”上,多次表现出愤怒和偶尔的放弃念头。地方主义,往往是很多缺点甚至污点的集合。其他缺点基本是个体特征,而地方主义更多的是群体特征。
争功抢功,就会导致——该汇报的不汇报,该分享的不分享,这也是在张克寒案上表现得最明显。昀城、溪城、钟城,不仅是三个市之间不配合,争功抢功,甚至是市下属的县级单位也如此。这无怪秦川会暴怒。
单干蛮干,就会导致——无法利用集体的力量,无法利用各类型专业人才的力量。这里说的单干蛮干并非单指个人的单干蛮干,也是指某个集体比如某个分局为单位的单干蛮干。相比之下,秦川每次都是集合各方面人才,人尽其用,发挥大家各自的才干,才把一个个难案攻克的。他是人才,但是,他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忙。
通过以上种种分析,我们对比那些有缺点的警察个人以及警察团队,就不难发现,秦川的优秀特质,即让人产生“为什么总是他,凭什么只能是他”这种念头的秦川独有的能力,就是他“不具备”上述缺点。
那么,显而易见,上述缺点的反面,就是秦川的优点。
有责任感、勇于担责、迎难而上、相信专家但不迷信权威(初见武老师,教室夜谈)、对上级不卑不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且乐于学习并使用新知识新技术、全国一盘棋、功劳给基层、建立专业化立体化团队。
秦川在拥有这些优点的基础上,他再使用穷举法和排除法,才能够一方面有说服力,一方面有凝聚力。
有说服力,就会保证大家听他的,信他的。
有凝聚力,就会保证,即使再苦再累,大家都会跟着他一起干下去。
能力和信念,缺一不可。
而通过不断地成功,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光环”,也就会越来越有人格魅力,越来越能让人愿意主动加入他的团队,主动团结在他的身边。于是,后面的案子,虽然确实非常难,但依然在团队的协力下,一个个地都攻克了。
秦川不是神,我们不必对其造神。所有的造神运动,最终都大概率迎来反效果。
发现和承认秦川的优点,恰恰更能还原他作为“人”的“既平凡又伟大”之处。
神是不能学习的,而人,哪怕是再优秀的人,也是可以学习的。
秦川的工作方法和个人特质,我们不都是可以学习吗?这些不都是我们能够学到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