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启示:要妥协、要共识、要开放 ——读朗佩特《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之“普罗塔戈拉”(六)

1.对经典思想著作的理解必须把它纳入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中
这并非那种历史主义的论调,即脱离那样的历史条件,事件不会发生,也正因为如此,它对于当今的我们的思想价值并不像思想家们所宣扬的那么大。这种论调否定了思想的普世性价值,而经典的全部价值尽在于此,即经典既是历史的,也是普世的。
对于《普罗塔戈拉》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到雅典正处于战争前夜。柏拉图同时代的读者很清楚,“对他们来说,苏格拉底针对所谓雅典人之智慧的发言——例如雅典民主如何决断政治事务,伯利克勒斯没法教育儿子和监护对象等——值得关注,因为他的发言关注的是,战争爆发前夜的雅典人是如何做出政治决定的。这场战争为雅典、为这些雅典年轻人带来了灾难,最终甚至殃及苏格拉底本人。对这部分听众来说,如果从所有当天在场之人的将来向后回望,那么,眼光长远的苏格拉底是全凭一己之力,提出了公元前433年的雅典人面临的最深远的政治问题:在即将与斯巴达开战之际,如果雅典公民大会平等地听从所有人,如果伯利克勒斯没法将自己的政治德性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及被监护人,那么,雅典民主的出路何在?”
“我们眼前浮现出一片壮丽景象:在即将改变一切的战争爆发前夕,在当时最有希望的政治领袖面前,苏格拉底就当时最重大的政治问题向当时最智慧的人提出了挑战。根据柏拉图全集中开篇对话的呈现,在危机即将到来之际,苏格拉底就雅典的政治前途问题将做些什么?因为苏格拉底针对普罗塔戈拉的行动提出了挑战:在德性可教的说法方面挑战普罗塔戈拉,事实上是在质疑对方一生的教师事业;在有关伯利克勒斯的方面挑战普罗塔戈拉,事实上在质疑对方最大的政治成就。柏拉图将时序上的首篇对话设定在伯利克勒斯民主制的鼎盛之时,并让苏格拉底在德性是否可教和关于伯利克勒斯的问题上挑战普罗塔戈拉,从而强迫我们提出如下问题:苏格拉底意欲何为?”
回答这一问题的努力尽在这篇对话中,也正是这一过程给予了《普罗塔戈拉》普世性的思想价值,有关知识事关信仰,有关德性是否统一。

2.普罗塔戈拉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的让步、妥协,以及最终对后者表现出的尊重,并非毫无缘由的仅仅是前者的修养
尊重只有在相互实力不相上下的时候才会产生。李连杰主演的《精武门》中,黑龙会教头船越文夫与陈真草屋前的打斗堪称经典,在此之后,船越文夫才真正承认陈真是霍元甲当仁不让的功夫传人,和他一样不但追求最高的武学,同样追求最高的武德。
对话中,苏格拉底并非将普罗塔戈拉视为论辩的敌人,相反,他将后者视为同道中人——“智慧者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强力者的危险,而且,****智慧者(往往是外邦人)只能彼此建立亲缘,他们通过共同分有的实践和利益彼此关联,并被锻造为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要照看其他人的福祉,尤其在所有人都要显得有份的正义和其他政治德性上,要避免自己的同族之人暴露真相。”——普罗塔戈拉听出了其中的玄机,于是他让步了。二人结成了同盟,共同面对大众——他们的教育对象。

3.神话的重要性
对话中,普罗塔戈拉借助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苏格拉底借助于荷马史诗增强论证的力度和效力。我们开始理解神话、故事、修辞对于论证的重要性,以及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对话方式。
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很难理解诚实、勇敢这类抽象的词汇,但通过《绿野仙踪》《小机枪手》《汤姆索亚历险记》却可以;他会从《安徒生童话》中朦胧地体会到王子与公主最终生活在一起的幸福,也会从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中体会到幸福并不必然,现实与幸福无关,因为在那些故事中,结尾往往是这样的:“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我只能在滴水的屋檐下,啃食冷硬的面包。”

4.论证的目的也许并非驳倒对方,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我们在对话的末尾看到,论证的结果是二人都走向了自已曾经预设结论的反面,都承认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这启示我们如果想要获得理解、接近真理,妥协常常是必经之路,共识比分歧更重要,开放的态度比敌对的态度更可取。那种非此即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度可能是距离真理最远的。
评价:4星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对本稿件的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6071432@qq.com。)

微信号****|琴弦在雾中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