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潘天寿先生曾说:“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潘天寿先生,这位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巨擘,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画与诗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于提升个人胸襟、学问与修养的重要作用。他的这番言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诠释,也是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引领与启迪。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这是对中国画艺术特质的高度概括。气韵,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它超越了物象的表面形态,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的流露。一幅好的中国画,往往能在寥寥几笔之间,勾勒出山川的灵秀、花鸟的生机,乃至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在观赏时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流动的生命气息,这便是气韵生动的魅力所在。而意境,则是画家通过画面所营造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艺术境界。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画家情感、思绪与哲思的寄托,引导观者在有限的画面中领略无限的精神世界。

胸襟、学问、修养的熔铸
潘天寿先生强调,中国画与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与修养。这里的胸襟,指的是艺术家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是他们对生活、自然、宇宙的深刻感悟与包容态度。正是这种胸襟,使得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触及更为广泛的人类情感与普遍价值。学问,则是艺术家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的体现,它不仅包括对传统艺术理论的掌握,更涉及对哲学、历史、文学等多领域的学习与理解。修养,则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与艺术品格,它决定了作品的精神高度和艺术格调。

艺术与人生的超脱
在潘天寿先生看来,好的画、好的诗,能够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这并非意味着艺术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说,通过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人们能够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进入一个纯净、宁静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帮助人们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更重要的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启示,它们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艺术教育的价值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画与诗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是美的教育,更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中国画与诗,孩子们可以从小接触并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起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性格,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言,如果读者能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那么艺术就真正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当代艺术的思考与实践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画与诗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传统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画与诗的传统精髓,同时又能融入现代元素,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评论家王进玉说,潘天寿先生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核心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在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艺术家的胸襟、学问与修养,鼓励他们深入生活、感悟自然,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潘天寿先生关于中国画与诗的论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阐述,也是对当代艺术创作与教育的有力指导。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欣赏一幅好画,吟诵一首好诗,让艺术成为我们心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提升自我,最终达到超脱名利、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吴燕)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