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2024年的时光机
查看话题 >2024法考复盘

非法本,在职考生。
机构选择:图省事,主客观全跟的众合老师。只有三国法跟的杨帆。
1⃣️第一阶段:23.12.05-24.4.11,断断续续听课,民法+刑法精讲,只听课,习题、思维导图都没做。(犯的错:此阶段应该听课+看书/做题巩固,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不然就像我一样学过就忘,只在大脑里留下很浅薄的记忆)
4.11-6.14,密集听课,民诉+刑诉+行政精讲,只听课。期间考了个初级执法资格。(犯的错:同上)
2⃣️第二阶段:6.14-7.11,商经知听精讲课+真金题,听一章做一章。民法和民诉真金题+看书复习,此时民法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看一遍书再去做还是错很多,看错题复盘花了很长时间。
7.11-8.4,做题做题,疯狂做题,商经+民法+民诉,看书-做题-看书。此时非常后悔,第一遍听课的时候没好好复习。新学的内容第二天复习是效率最高的!最进脑子的!(今后牢记!不能再犯!)
期间转正述职答辩。
8.4-8.14,三国法精粹课+做题。
8.14-8.24,理论法背诵课+做题。
3⃣️第三阶段:8.24-9.21,刑法+刑诉疯狂做题,行政法疯狂做题。最后一周,一边做题一边倍速看众合的考前聚焦(除了三国法我全看了)。
参加了一次模考。
客观题考试是最惊险的,上考场前一天晚上才刚做完第一遍真题,当天早上匆匆看了一遍考前聚焦讲义。
✍️客观题的总结:复习的后半程越学越心惊,8本书到处都是不会的知识点,每天都骂——也不算骂——批评前半年的自己很多次。
构建法学体系,对我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学习新知识,首先要搭建框架,了解学科的作用和意义、组成部分,比如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大概关系就是b2b,c2c,b2c三种(✅)——往里填充概念,先大后小,比如先搞清楚合同、继承,再搞清楚项下的担保 买卖 租赁,转继承代位继承。这一部分需要思维导图(✅)——熟练知识点以后,通过模型掌握应用场景,比如抵押一个正常运营的养鸡场是动产浮动抵押(✳️这一部分完成度不高)——应用,大量做题(❎欠缺)
前半年对要完成的学习总量没有概念,慢悠悠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是本次备考犯下的最大错误,开始备考前应该把(所有要听的课+要做的题)×要完成的遍数罗列出来,做好任务/时间段安排。而这一个工作我是在3月底才做的。
考完客观后的一周参加单位比赛,十一开始准备主观。

主观阶段:
1⃣️听方法课+法条定位课(三大诉)。
2⃣️冲刺课只听了民事综合(学得不好)+刑法(有观点展示)+理论法(边听边背)。
民事综合挑主观冲刺卷上的习题做了几道,做完认认真真改,改完再做了一遍。
刑法认真做了柏浪涛十题的前四题,后面六题当知识点看完。
刑诉跟着左宁老师微博,做了30道法条定位题,看了一下文书题,没听考前聚焦。
行政法学得相对好一点,只听了李佳老师的考前聚焦和法条定位课,跟微博每日一题练了十道题左右。
理论法马峰老师要求背的全背了,跟着冲刺课边听边背,最后练几道题捋顺答题方法。
3⃣️众合的主观考前聚焦,听了民、刑、行政、民诉。
✍️主观题总结:时间紧任务重,进入复习状态很快,相当于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大量练习。为了节省时间,大部分的题都是在脑子里做的,动笔写得少。
主观花时间最多的是理论法,因为最有把握能多拿分。工作以来一直在写材料,上了考场这道题也写得很顺,给我后面的答题备足了时间和信心。
没参加模考,考前大致划分了一下每科时间,勉强答完了所有题目。
这二十多天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再来一遍也不会做得更好,所以主观等成绩的时候反而更轻松一些,考成什么样子我都能接受。
📃第一次在职备考,做得对的几件事。
1⃣️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去准备,决定参加法考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一定要考过,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反正除了上班我就磨着这一件事。
2⃣️备考过程中很少去关注别人,只专注自己。虽然自己安排的任务经常没完成,也没少焦虑。
3⃣️很听老师的话,全程没换过老师。网上说谁谁谁讲得更好,谁谁是那个讲得差,我都不管,坚信以自己的超低水平,听谁的都一样。
考研,考公,法考,人生中几场重要的考试我都是一次过关,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很多曾经仰望的、害怕的,经历过之后都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意志力像肌肉一样,在一次次挑战中越来越坚韧。
现在我想大喊,未来你来吧,管它什么困难挑战,我都不怕。